樊小纯出新书《不存在的照片》,从纪录片导演到哲学系博士生
《不存在的照片》是作家、纪录片导演樊小纯的第三本书。6月23日,樊小纯带着新书来到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为新书做宣传。
现场活动照片
《不存在的照片》是一本虚构书信集,内容是一位资深摄像师写给影像观看者的24封书信。樊小纯在书中虚构了一位叫W的摄影师,他死后留给朋友R24封信。这本书源自2017那年她在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的项目,项目期间完成的文字和绘画收录在这本新书里。
“不存在的照片,不存在jamais vu这个词翻成英文就是never seen,也就是既视感。大家可能对de ja vu这个词比较熟悉,似曾相识,而jamais vu则是识旧如新,刚好和de ja vu反一反。“樊小纯解释说。
Jamais vu绘画局部
据樊小纯,书中的两个人物,W和R命名是随机的,里面每封信的落款地址其实都是纽约的地址,有很多信中写到的感受、经历和观察都来自于她在2012至2015年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攻读纪录片制作硕士期间的经历。
赴美留学之前,樊小纯供职于上海电视台的《大师》栏目,担任了三年编导,更多做的是策划和后期的工作,而纽约留学的三年,她才真正开始扛起机器。
“在美国西岸和东岸学电影是不一样的,西岸会教你好莱坞风格的东西,更细分,而在东岸学习的话,你不管有钱没钱,一个人要会所有事情,每样东西都要学。第一个学期,第一条片子,从扛机器、灯光、剪辑、制片,都教你。”
从纽约回上海后,樊小纯继续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的工作,但她没有放下学习。去年,她考上了同济大学哲学系博士,师从孙周兴教授,方向是艺术哲学。关于读博的动机,樊小纯说得很简单,“就是对自己不满,觉得自己没文化。虽然我看书也很杂,但还是想系统地学习。”
要考孙周兴的博士,第一关就是必须会德语,樊小纯说,孙周兴一开始让她打消读博的念头。“孙老师看到我这个一句德语不会的水平就问我,姑娘你几岁了,我说28岁了,他就说,你还是不要想这个事情了,你从28岁开始学德语,要学到我们这样太难了。”
但樊小纯说她不信28岁开始不能把德语学好这个邪,第二天她就去报了一个德语班,之后还在同济旁听了三个学期的德文课,2017年,樊小纯顺利考上博士。
现在樊小纯从看杂书的阶段进入到了全职看书的阶段。“读博士以后,有一个痛苦。有一个朋友在牛津学梵语,她提醒我,你读了博士之后,你只能看你自己专业的书,而且还看不完。我现在就进入了一个全职看书的阶段,起来就是看书,划书,读书笔记。”
相比读博之后,樊小纯在之前的作品和微博、博客中发布的内容给人感觉更文艺。“那个时候很敏感,觉得浑身的毛孔都是张开的。现在虽然闭合了一半,但也是现在才有这个心境,能真正静得下心来看这些哲学书,我很珍惜读书的时间。”
小纯的随笔集《不必交谈的时刻》
7年前,樊小纯写过一首叫《借我》的小诗纪念作家木心,这首诗在文艺青年中颇受推崇。回想起来,樊小纯感慨地笑着说:“7年来,我都长大了。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现在回头看看,觉得自己才刚长大。”
小纯写给木心的《借我》
在这本《不存在的照片》里,樊小纯的行文更接近碎片式的微博写作,但她表示,相比微博,其实她更喜欢博客时代。“博客时代的好处就是,如果你想起谁,你才会点进去,那个时候是好时候,现在写博客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这个事情也是不可逆的,过去就过去了。”
(转自澎湃新闻,已授权)
新书介绍
不存在的照片
《不存在的照片》是樊小纯写作的一本虚构书信集,整本书的视角被分裂成了讲述者与隐藏的倾听者,但最终都拢归于作者本身的叙述。信件的一隐一显的两位主角去看世间万物,通过摄影、绘画、建筑、文学所关涉的场景,来讲述世界的景观——秩序下的自我与他者。
虚构的外壳,非虚构的内容物,24张不存在的照片,24种一个人接近图像的精神状态。这部作品关乎仪式的实践,或者说,记忆的交付。它一方面可以存有某种蓄势待发,另一方面,由于象征性的预见而让时间悬停。它不期待传递任何信息,它只留白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作者介绍
樊小纯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社会纪录片硕士,同济大学哲学博士在读;曾执导纪录片:《The Other Eye:a film about LiuDan》、《严复》、《萧红》、《林风眠》;出版书籍:《不存在的照片》《不必交谈的时刻》《纯》
▼
点击 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
《不存在的照片》超值预售版!!!
更多 好书 推荐给你
畅销日本30余年,总销量超过3000万册的经典历史小说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