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送票啦|高雅艺术进校园之陕北秦腔《西京故事》

2017-05-12 校团委 西南科技大学共青团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陕北秦腔,西京故事



你可知道陕北高原的“楔子腔”

那个

用浑厚深沉的嗓音

唱出缠绵悱恻的故事

用慷慨激越的风格

演绎人生百态的戏剧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想听现场版的秦腔而不是在耳机里吗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

正宗的陕北秦腔来啦

《西京故事》

本次高雅艺术进校园秦腔现代剧专场


简介

《西京故事》讲述了由农村迁徙进城打工的一家人的故事。曾当过民办教师、村长的罗天福,从大山中走出,来到西京城打工赚钱,供养在重点大学就读的一双儿女。于是,在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罗家父子两代人之间;甲秀、甲成姐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作品通过农民工在城市机会多多却也困难重重的生活境遇,揭示了在时代大潮裹挟下这个特殊城市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并由此演绎出世间百态、市井风情,凸显出各色人等鲜活生动的个性。剧中着力塑造的主人公罗天福,传递出作者对民族根基、理想道德的坚守,对靠诚实劳动赢得人的尊严、撑起社会大厦的千千万万个平凡人由衷的敬重,体现了对普通劳动者深沉、真挚的人文关怀。

剧情

这里要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西京城里的普通人的故事。

一个租住着数十位农民工的西京大杂院中,又迎来了一家四口“西京寻梦”人。一家之长罗天福,因一双儿女先后考上重点大学,而领着妻子一道,用打“千层饼”的手艺,支撑起了儿子甲成、女儿甲秀在西京城的“求学大业”。他们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然而儿子罗家成却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日渐迷失,直至把一家人拖向精神几近崩塌的边缘。

与此同时,这个大杂院的房主西门锁与妻子阳乔、儿子金锁,也在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演绎着另一番“有了钱也过不好的”日子。

故事演进中,一群凭诚实劳动安身立命的农民工,在不停歇地吟唱着一支民谣:“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歌声似有低回哽咽,但终究气血充盈,裂帛向天。

梦在跳荡、变幻,人在寻觅、确立。

一棵千年老树与树的守望者在故事中守望着故事……

评论

好的作品总是人引起心灵的共鸣,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有名的外界评论

陈忠实(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
“这部戏给人的冲击,让我感受到对现实直接的关照,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最鲜活的、最直击人心灵的一部戏。”

杜峻晓(人民日报陕西分社社长):
"我是山西人,第一次看秦腔,从始至终被感动包围着。"

畅广元(评论家、陕师大教授):
"把秦腔舞台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像戏里唱的那样,我们的生活不管是顺畅还是恓惶,我们的这一声不会塌腔,我希望这部戏能送到西安所有高等学校,让所有大学生感受一下民族精神。"

肖云儒(文化学者):
“这部戏涉及到尊严,涉及到人格最深层,建议陈彦院长组织西安打工的人,一定会在每个人心里点起一把火,而戏的骨子里是西京精神,是大树一样永远绿色的不会枯萎的精神。”

李星(评论家):
“这个戏很有内在的思想,非常贴近现在的现实,有好多当前现实生活的符号,写人的命运,写人的精神,写人的思想人格。”

秦人之声吼劈了嗓子、嘴角流血的感觉是秦腔的灵魂。

秦腔如泣如诉、撕心扯肺像杯烈酒,让人沉醉。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

5月15日19点,我们与你相约东八演播厅,让我们共同欣赏这场艺术盛宴。

福利来了!!

入场门票

领取方式

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西南科技大学共青团”,或扫描本文底部二维码关注。

2、在本文底部留言。

3、留言点赞排名前十名的Swusters,将获得由小科送出的入场门票。

            第1—5名   5张

            第6—10名  3张

            第11—15名  2张

4、留言点赞排名统计时间为:5月14日晚上8点

     门票有限,速速赞起来吧~

图 | 西京故事剧组

  文 | 杨锦婷

编辑 | 王献莹

指导老师 | 李明昊

小科现面向西南科大学子长期征稿

欢迎大家将稿件发送至

1458146232@qq.com

具体征稿启事请戳:

小科约稿|和我们一起,发现科大的另一种可能

往期精彩

【见字如晤】第11期|把我播洒在西南科大的土地上

四川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关于举办2017 年两岸大学生汉字文化创意大会的通知

速看!毕业论文答辩完整流程+常规问题!送给一头雾水的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