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诊断冠心病看看LncRNA怎么说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也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近几年来医学上的研究热点,在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分化调控等众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两者之间能有什么联系?冠心病的预防及诊断会有新的突破吗?
现有研究发现lncRNA可以作为食管癌、胃癌、细胞癌等癌症的biomarker,最近的研究表明lncRNA也能作为冠心病的biomarker,用于冠心病的预防与诊断。来自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曾春雨教授和周林教授共同于2015年5月在 ClinicalScience(影响因子:5.59)、2016年2月在 Cardiovascular Research(影响因子:5.94)2本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典型的biomarker研究文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如何发现来自于血浆和单核细胞针对冠心病的lncRNAbiomarker(CoroMarker)吧。
研究背景: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AD)的简称,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它是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和支数有密切关系,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以及过度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冠心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报告,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
技术路线:
血浆lncRNA biomarker路线图
单核细胞lncRNAbiomarker路线图
部分结果展示:
1. 在正常和病人血浆中差异表达lncRNA。
2. 5个候选lncRNAbiomarker Q-PCR验证结果,其中4个lncRNA芯片结果与Q-PCR结果一致。
3. 4个候选lncRNAbiomarker在20对独立血浆样本中进行了验证,疾病组与正常组都存在这显著差异。ROC分析表明lncRNAAC100865.1(CoroMarker)可以更好的预测CAD风险。
4. 在血浆样本中运用CoroBarker以及合并4种与CAD发病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ROC分析结果。
5. CoroMarker的表达水平与其他9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分析,结果表明CoroMarker能从10种心脑血管疾病中单独区分CAD的发病风险。
A.血浆样本中结果
B.单核细胞样本中结果
6. CoroMarker在血浆及单核细胞中表达水平的皮尔斯相关系数分析。
研究结论:
通过对15对冠心病(CAD)病人和正常人的血浆和单核细胞提取total RNA后进行lncRNA芯片研究,并在后续对研究结果在几百份样本例进行了验证,发现了来自于血浆和单核细胞针对冠心病的共同lncRNAbiomarker(CoroMarker),本研究为冠心病的预防及诊断奠定了基础。
小编点评:
这是两篇典型的biomarker研究文章,亮点在于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lncRNA作为候选biomarker,并在同一个人的两种类型的样本(血浆和PBMC细胞)进行了研究,分别发表了两篇高档次文章。从样本数量(近400份),研究思路(筛选,验证,模型建立,测试,特异性分析,细胞系基因敲除等)都是非常经典的套路。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从血浆样本和PBMC样本中找到了共同的biomarker(CoroMarker),丰富了以后运用lncRNA作为冠心病诊断的biomarker。
博奥晶典科研服务晶芯®人类lncRNA V4.0 芯片服务,是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课题组共同开发的人类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芯片,芯片上包含共计约 40916 种lncRNA检测探针和34235 种 mRNA 检测探针。晶芯®人类lncRNA芯片目前已经完成食道癌、肺癌、肾细胞癌、肝癌、卵巢癌、甲状腺肿瘤、结肠癌、舌癌、胶质瘤、乳腺癌、宫颈癌等十余种肿瘤的相关研究,检测总样品数超过 2000 个。具有数据库最新最全、序列精简去冗余、探针特异性高的特点。感兴趣的老师可以联系我们哦,博奥晶典将持续为老师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项目。
[1],,etal. Circulating "lncRNA OTTHUMT00000387022" from Monocytes as aNovel Biomarker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rdiovasc Res. 2016. Feb 7.
[2] , , etal. Plasma long non-coding RNA, CoroMarker, a novelbiomarker for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linSci (Lond). 2015. Oct1;129(8):6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