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聚焦 | 《神州》杂志:农民工摄影展 谁持彩练当空舞

《神州》杂志 中铁四局 2024-01-09

  本刊记者 杨剑

  2015年8月17日,由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徽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首个农民工主题摄影展——“中国中铁四局杯”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全国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在北京市正东艺术馆落幕。展出的210余幅(组)作品,是从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区摄影人的4万多幅(组)作品遴选而出的。这些作品主题鲜明、个性突出、风格多样,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了农民工的工作场景、生活环境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影像为我国改革发展史留下难以替代的深刻而真实的记录,同时也是他们生存现状的真实缩影。

  “我通过摄影方式登陆农民工这座孤岛”

走进首个以农民工生活现状为主题的摄影展,映入眼帘的是前言版块上一大段朴实无华的文字:“有一群人,在酷暑严寒中,用勤劳粗壮的双手,筑起一座座高楼大厦,那是城市最朴实厚重的底色。

  有一群人,在筋疲力尽时,仍不忘忙里偷着闲,颂出一首首壮丽诗篇,那是城市最本真深沉的心声。有一群人,在逐梦的路上,用汗水浇灌着梦想,书写一篇篇创业传奇,那是城市最鲜活清澈的滋润。他们,用信念与执着、勤劳与坚韧,支撑着城市的繁华似锦;他们,用青春与梦想、奉献与激情.掩饰着城市背后的孤独与落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农民工。他们,是可敬可亲的兄弟姐妹。”

  可能因为是最后一天的展览,记者发现,空荡荡的展厅里,只有前言展板处有两位青年人驻足凝望。记者上去攀谈,一位稍年长的陈姓青年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二次来看这个展览。真实,是实实在在反映农民工工作、生活状态的展览。”

  “谁持彩练当空舞,唯有兄弟农民工”,这是一句在大庆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站在《筑巢者》组照前,仍能感觉到农民兄弟“战天斗地”的气势。


  据《筑巢者》组照的拍摄者庞相梁介绍:“2011年,在大庆要建造一座奥林匹克中心,它在当地被称之为‘大庆鸟巢’,如今是大庆市的标志性建筑。其主体框架焊接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工期紧的高空作业,负责这项施工任务的农民工为了加快工期,他们在高空午餐,用塑料瓶解决内急,像春燕筑巢,把25万多根、800多吨重的钢管构件,编织成可容纳3.1万多名观众的大庆奥林匹克中心。这组照片就是反映这段工期内,农民工面貌的作品。”

  8月20日起,《长春—工地设“探亲室”,网友称包工头好心》的新闻在网络上流传,在我们为包工头人性关怀点赞的同时,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次展览上,就有同题材的摄影作品。


  “在合肥的某一处工地上,整个棚子里有20多张床铺,就像20多个‘家’。一块布将床包裹起来,形成一个个‘私密’的空间。”作品《大棚里的夫妻床》拍摄者杨琴告诉记者,“用布围起来,晚上不通风,特别热,但是没有办法,电扇都是通宵地吹。”说起睡觉,杨琴有些害羞,“虽然大家都是夫妻,但相互间的尊重还是有的。”

  数十对夫妻,蜗居在一个硕大的帆布棚里,几块模板、张席子、一顶蚊帐,再加一块布围成夫妻空间…或许,在你看来,这种生活不能想象,但是在农民工兄弟的工地上,这是一个特有的景象。

  “我们通过摄影的方式登上农民工这座‘孤岛’,用心与农民工碰撞,用情与农民工交融,用镜头记载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歌颂了他们的平凡与伟大I”据中铁四局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路辉介绍,“优秀的摄影作品是一种艺术、—种情怀,阐释—种力量、一种影响、—种温暖—是深厚文化底蕴的展现,它能用最直观的表达形式,让参观者欣赏到农民工的辛劳、洞察到中国劳动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召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去了解、关心和关注农民工的生活。”

  事实上,展出的210幅(组)农民工题材摄影作品,从建设生力军、艰辛创业路、最美农民工、生活在他乡4个方面表现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状态。从高空到深井,从铁路到高楼,从工业生产到城市生活,是当下我国农民工生存现状的缩影。

  作品真实再现了农民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街头午餐》的拍摄者冯长荣一次偶然路过招工市场,看见4名工人站在路边一起吃午饭。他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饭盒,将另一盒菜放在路边锈迹斑斑的铁疙瘩上,大口大口地吃得很香。”主办方工作人员刘先生介绍说,此情此景让冯长荣感触颇多,“当时他拿起随身携带的相机,用仰拍角度拍下这一午餐场景。就是这张后来取名《街头午餐》的摄影作品。”


  《街头午餐》通过4位农民工在一起吃饭的场景,来描述农民工在同一场景下吃饭的不同心理特征,形成鲜明的视觉性对比。 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叶用才从“专业”的角度评价此次展览:“影展留下了深剥印象。一是真实,作品真实再现了农民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二是感人,看这些照片,会感觉就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农民工朴实真切…”

  据了解,大多数摄影作品的拍摄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摄影者为了拍摄到更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不仅需要深入到工地,近距离地了解他们,还需要蹲点、守点,在他们不经意中定格打动我们内心的瞬间。


  安保田拍摄的《麈战在子夜》,就是“守出来”的作品。2011年7月,为保证既有铁路线正常运行,合肥合福铁路长安集站改合蚌客专引入合肥站工程,分别安排在夜间行车密度较少的“空隙”进行施工,这一施工称为“大拨接”。两次“大拨接”,都遇到了雨天,百人、干人大会战,激战在子夜,场面恢宏。

  据路辉介绍:“那个时候,安保田为了能拍摄到效果更好的作品,日夜坚守在大会战的现场,找角度、拉焦距,连续忙活数日,才拍摄到这一组照片。”

  此外,活动期间,组委会还创新性地开展了“农民工拍农民工”摄影活动,发动农民工拿起相机,用自己的镜头,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更原生态的角度拍摄和记录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这为大赛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看着一幅名为《工间休息》的作品,“这幅作品的拍摄者叫占有兵,他在外出打工17年时间里,其中9年时间只做一件事:拍摄像他一样从农村进城的打工者。”路辉说,“这幅作品是拍于占有兵当时打工的电子这里的女工平时要工作上10个小时,眼睛十分疲劳,不少人都趁着工间休息的当会儿闭目养神。可画面中的女主人公,却从周遭疲惫的身影中脱离出来,她直视镜头、眼睛闪亮,‘透着一股想从环境中挣脱出来的意味’。”

  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刘宇对这个展览评价很高,“这个影展也让我很感动。参加过很多比赛和评选,这个是最接地气,和普通大众最贴近,也是特别符合文艺座谈会提出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个创作导向的。本次展览的作品也可以通过更多的平台进行展示和推广让更多人来了解这个群体。”

  借助微信平台推广农民工摄影展

  本次展览,主办方首次将新媒体技术融合摄影展览参观体验,推出“微影展”。参观者只要使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摄影展览的动态。在手机上浏览“展览分布”“摄影介绍”等全方位信息,线上参与“下载美图”、“评选照片”、“大赛研讨”等互动活动。

  关注微站不仅能收看到活动直播,轻松便捷地浏览摄影作品,还可以通过微站分享摄影作品展览的收获与感受,充分体验摄影与新媒体融合带来的新魅力。此外,摄影展览的微站平台还可以将参观者喜爱的摄影作品下载到手机中。

  “一位10年前来京打工的金姓女士路过正东艺术馆,看到门前宣传栏就来参观了。她用手机扫描了二维码,可能是操作不够熟悉,还让我帮忙从摄影微站中下载照片,与家人分享。”路辉略带兴奋地说,“我们增开这亮点项目,目的就是为了给参观者群体提供更加直接、更加便利的服务。”

  记者在现场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手机浏览器中出现了农民工摄影作品展览的活动情况、作品介绍等信息。对熟悉智能手机的人来说,下载照片、一键分享等操作都很便捷。

  对此,工作人员曲航说:“举办以农民工为主题的摄影展览,本身就是为了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多地去关心、去了解农民工的生活。而通过摄影微站的形式,能更好地将农民工的生活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这样的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此外,主办方还通过出版摄影集的形式,希望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群体及他们的社会期盼和诉求。

  “举办这个摄影比赛,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摄影来反映当下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这不仅仅是中铁四局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活动,来唤起更多人对农民工的关注和支持。”中铁四局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河川说,“我们举办农民工主题摄影大赛,不是心血来潮。中铁四局每年用工人数1 0余万人,农民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关心他们,也就是关心企业的发展。”

  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高琴认为,“农民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符号,在未来将成为历史,这些摄影作品将成为这段历史的真实见证。农民工群体也有自己的文化,摄影家拍摄农民工,或者农民工拍摄农民工,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与互动,这与中央关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是相符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