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7年9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弥陀村】推荐阅读《了凡四训》第一训 立命之学

2015-02-19 点击关注☞ 中国弥陀村

 

了凡四训

袁了凡居士著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附录  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参云栖大师《自知录》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立命之学精解

一、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我童年就失去了父亲。我母亲认为:学习医术可以养生活已,也能济世活人,而且学成一技在手,也可完成父亲的心愿。因此,我听从了母亲的意思,放弃了考试作官的念头,而改学医术。

有一天,在慈云寺遇到了一位道貌岸然,酷若神仙的老人,他告诉我说:“你有作官的命,明年就是秀才,为什么不读书呢?”我只好告诉他原因,并请教老人姓名与府居。

老人说:“姓孔。云南人。得有‘邵子皇极经世’正传,命该传你。”

于是我就接引孔老人回到家里暂住,并将情形告诉了母亲。母亲要我好好的招待他老人家,并门次试验老人的命学理数,竟然不管巨细都非常灵验准确,因此我就相信孔老人的话,而开始读书,准备考秀才。孔老人就为我起数算命说:“县考童生必得第十四名,府考得第七十二名。提学考试得第九名。”

到了次年,三处考试真的都考取了,而录取的名次也确实都符合老人的预言。因此,我就再请其为我卜占终身之吉凶祸福。

孔老人算定的结果:说我某年会考上第几名;某年补上廩生缺;某年当贡生;而后某年入选为四川知县;在任三年半即离职归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而无子。

从此以后,凡碰到考试,名次的先后,都不出孔老人的预言所料。

孔老人还算定:我命中注定须领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廪生米,才能升为贡生。但当我领到七十斗之时,上司即为我呈文补贡,因此我就怀疑孔老预言的准确性,没想到结果还是被驳回补贡的呈文。直到丁卯年,上司发现考场里我出题的预备卷,作得很好,不忍埋没人才,就吩咐县官替我呈文,正式升补贡职,计算所领之廪生米粮,又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从此我更相信:“升官发财,迟速有时;富贵在天,死生由命。”的命运理数!对人生从此心灰意冷,淡然无求了!

二、命由已作主,相由心生。

后来入燕京服务一年,终日静坐,也懒于读书求进。回南京后,有一天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一室,有三日之久不曾睡觉。云谷就问我说:“凡人所以不能成圣成贤,都因为被杂念及欲望所缠,你静坐三天,不起杂念,不胡思乱想,必有原因?”

我说:“被孔老人算定了,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妄想也没有用!”

云谷说:“人若不能达到无心、明心之境,难免会被阴阳气运所控制,若被阴阳气运所控制,当然就有定数,但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有定数,极善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极恶之人命运也约束不了他。二十年来,你被命运所控制,动弹不得,真是凡夫俗子一个,我还以为你是圣贤豪杰呢!”云谷哈哈大笑!

我问他说:“一个人的命运,能逃得了吗?!”

云谷说:“‘命由已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佛教经典里头也说过:‘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都不是乱讲的。说谎是释迦的大戒,众神岂敢骗人。”

我说:“孟子提过,求起来能够得到,必须自己作得到的事,道德仁义能够力行自求,功名富贵须待他人赏赐,如何求得到?”

云谷说:“孟子的话并没有错,是你未能深入去了解。六祖慧能禅师曾经说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而引来身外的功名富贵。为人若不知反躬内省,从心而求,而只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则就算用尽心机,也是两头落空。”

三、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云谷又问:“孔老人到底算你终身命运如何?”

我从实详述了过往的经历。

云谷说:“你认为自己应该得功名?应该有儿子吗?”

我想了很久才说:“官场中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的相貌轻薄,又未能积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烦重,度量狭窄,纵情任性,轻言妄谈,自尊自大……这些都是无福之相,怎么当得了官!”

“俗语说:‘地秽多生物,水清常无鱼。’我好洁成癖,形同孤寡相,是无子一因。脾气暴躁,缺乏养育万物之和气,是无子二因。仁爱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洁身自好,不能舍己为人,同情别人,是无子的三因。其他还有多话耗气,好酒损精,好彻夜长坐不知养护元气等……,都是无子之因。”

云谷说:“照你这样讲,世间不应得到的事还多得很呢!岂仅功名与嗣子之事。世界上的人,是享千金财富,或享百金财富,或者应该饿死,是取决于各人心性所造成,天只不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已,并未加丝毫力量,就像人体的轻重,是决定在本身份量,而非磅秤厚此薄彼,是一样的道理。

传宗接代的事也一样,但凭各人积德之厚薄。有百世功德之人,必有百世子孙可传;十世功德者,必有十世子孙以护,那些绝嗣者,必是毫无功德之人。

只要能了解自我的因素,是造就人生吉凶祸福的关键,则将不发科甲与没有儿子的原因,尽量改掉。化吝啬为施舍;偏激为和平;虚伪成虔诚;浮躁改成沉着;骄傲改成谦虚;懒散改为勤奋;残忍化为仁慈;刻薄改为宽容,尽量积德,尽量自爱,珍惜自己,别糟蹋自己,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样必能去除身上的病根,重新获得仁义道德的新身体。

血肉物质之身,假若必受生灭气运的影响,则重生的道德精神之体,必能感动天地而获福。古有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也提过:‘人若能了悟业命之道,顺天之理,自然就能求得厚福。’

孔老人算你当不了大官、没有儿子,是天作之孽还可避免;只要你扩充德行,广积阴德,多作善事,则自己所造的福,哪有不应验的道理?《易经》一书,专谈趋吉避凶的道理,若说命运不能改变,则吉又如何趋?凶又如何避?《易经》坤卦有言:‘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福及子孙,你相信吗?”

四、不会符咒鬼神笑

从此我猛然顿悟,深信此言,即刻拜领受教,而将往日之过失,在佛前尽情表露忏悔,先求登科,誓作三千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养育之恩德。谷禅师并指点我,每日所行的善事,记在功过簿上,如有过失,则须功过相抵。并教我持念“准提咒”,以期有所应验。他又说:“符录家说过:‘不会画符鬼神笑。’画符跟念咒有异曲同工之妙,画符时,必须心不动意念,静下一尘不染,在此心如止水,如晴空之刻,开笔一点叫混沌开基,由此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心无杂念则此符必灵。为人处世,祈祷天地,改造命运的道理也一样,须时刻处在此无思无虑的状态中,则人心即是天心,必能感动天地而得福。

孟子立命之学也说过:‘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般人都认为夭与寿,是二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孟子为何说是一样呢?试想,人若能心处于不动欲念之境,随遇而安,善尽生之职责,命必然过得踏实,那么还有啥夭与寿之分别呢?进一步而言丰歉、贫富、穷通、贵贱……也都只是在心存俗念之后才有分别,正因为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对现实,不能以静心处理顺境,以善心安于逆境,因此生死就变成严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祸福、毁誉是非、穷通贵贱,也就困扰着世人,而弄得心神不定,永无宁日。

人若能修身养性,去恶向善,安于顺逆现实,时刻处于不动丝毫非非之念的‘明心似镜、似光、似无’的境界,则离‘返本还原,归根复命’的境界已不远,这样一切罪恶过失自然也就无踪无影,命运自然归于称心如意,全吉无凶之境,这才是真正利人利已,有价值的行为。

还未达到此‘无心’之境的人,只有时时刻刻持念‘准提咒’,念到滚瓜烂熟,有持如无持,无持似有持,连持咒之念头自己都没有感觉,类似画符之时,空灵难言之境则道必可得,心灵而福至矣。”

从此我就把外号“学海”改为“了凡”,以纪念了悟立命之道理,而不落凡夫俗子之窠臼。

五、贤达之人能安命

至此以后,终日小心行事,便觉心安理得与前不同。从前放荡忧郁,六神无主的状态,到此变成了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景象,即使处于暗室之中,也都以不获罪于天而时加警惕。碰到有人骂我,毁我,也都能淡然处之,不与计较。

到了第二年参加考试,孔老人算定得第三名,却考取了第一名,孔老人的预言开始失灵了。到了秋期举人考试,也出乎孔老人的意料之外,而考中了。

然而冷静检讨,还是感觉修养很勉强,譬如行善而不彻底;救人而心存疑虑;或身行善而口不择言;或平时操持守节,而醉后放荡不拘,将功抵过形同虚度,因此已巳年发愿,到了已卯年,历时十多年,才行毕三千善事,隔年回到故乡,即到佛堂还愿。并再发求子之愿,许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赎此生之过。至辛巳年(仅经过一年),就生了一个男孩。

我每行一善,就笔记于书,内人因为不识字,每行一善就在日历上划一圆圈,譬如施舍物品救济穷人、助人急难、放生等,有时一天里就作了十几件善事,这样继续行善积德,只有二年的时间,三千善事就完满达成,即刻再到佛堂还愿,并再求中进士之愿,并许下再行一万件善事之愿。

经过了三年,我就考中了进士,当了宝坻知县,从此就备置笔记本于案上,名曰“治心篇”,交待门人,凡所行善事,务必登录,晚上则设香案于庭院,祷告天地。

内人见所行善事不多,经常耽心的说:“以前在家乡,互助行善,三千之数很快就完成,现居衙门中无善可行,何日才能达成一万善事之愿,完成功果呢?”

有一天夜里,就梦见了神灵前来指点说:“只要下令减收百姓租粮,一事即可抵万,功果可完。”

原来宝坻县的田租甚高,每亩须缴二分三厘七毫的租税,我即刻计划减低至一分四厘六毫。然而心里总是怀疑,是否可算是以一抵万的善行。

刚好有位禅师自五台山来,我就将梦里的事向他请教。他说:“只要真诚为善,切实力行,就是一善也可抵万,何况全县减租,万民受福,当然一善足可抵万。”于是我就捐献薪金,拜托禅师回山时,代办请一万僧人吃饭之事,以表诚心还愿回向。

孔老人曾算我五十三岁必死,我并未为了此事祈祷,或发愿添寿之事,而那一年也平安无事的度过,至今我已六十九岁了。《书经》上说:“天难谌,命靡常。”又说:“惟命不于常。”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天命之说,其实是不可信的,也非一成不变的,命运更不可能不变。从此我深知:“凡是说‘人生祸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说‘祸福凭心定’,贤达能安命者,必是圣贤豪杰。”

六、谦谦君子道可得

总之,人的命运虽然不可知,但只要运逢显达时,也以落魄的心境处世。逢到顺利的境遇,也当作拂逆一样的谨慎。碰到富足的时候,也像贫穷一样的节俭。就是得到别人的拥护爱戴,也不可趾高气扬。如果家世望重,也不可自鸣得意。学问高深,也应礼贤下士,不耻下问。如此行持,克已复礼,则德可进,道必可得。

时时维护祖宗之高德重望;日日弥补父母之罪愆过失。上思国家社会栽培之恩;下谋家庭子女之福祉。待人常抱救急之心;待已务必严格规律,务必日日反省,时时改过。有一日安于现状,自认自己没有过失缺点,自以为自己是十全十美之人,则不进就是退。

天下聪明人所在皆是,所以会有道德不修、事业不发达者,都是为了因循 苟且贪图安逸,而耽误一生。云谷禅师所说的立命之论。确实是至理名言,为人应该经常诵读,并勤力恭行,才不会枉度一生,荒废时日。

 

本节内容目录关键词:了凡四训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中国弥陀村微信公众平台

平台使用说明请回复字母:sysm & sm

 请仁者大德

多多分享  点右上角↗图标分享  共沾法喜

 请订阅关注
打开微信中的通讯录右上角的+号

选择查找公众号& 搜号码进行订阅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好友交流

mituocunorg         mituocuncom

 中国弥陀村

网址 www.mituocun.com

微博 weibo.com/mituocuncom

贴吧 弥陀村吧

 修行座右铭

言行忠信 表里相应 人能自度 转相拯济

 

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 一门深入 长时熏修

孝亲尊师 听经明理 诵经修慧 少语妙行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信愿念佛 求生净土

 

肉眼简择 天眼通达 法眼清净 慧眼见真

佛眼具足 觉了法性 辩才总持 自在无碍

言行忠信 表里相应 人能自度 转相拯济

 

敬请常念阿弥陀佛  消灾免难求生净土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惭愧末学 无语合十 至诚顶礼!

  

手机在线学佛 听经闻法

(确保手机已安装 Adobe Flash Player)

点微信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