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JT电池产能规划近100GW 量产化规模在即

太平洋证券 PV-Tech 2022-05-20



来源 | 太平洋证券


和目前主流的PERC技术相比,HJT技术的高效率和发电量的长期增益是其天然的优势,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成本,所以产业在持续努力不断提升HJT转换效率的同时,降低其制造成本,提升性价比。目前 HJT 降本的路径非常明晰,在可预见的3年内,HJT 的性价比可以高于 PERC 技术,实现大规模的量产。
 
1/国产设备性价比高,替代进口大势所趋

现有HJT产线的设备中,丝网印刷的国产化程度比较高,其余三个环节进口设备占主导。因此在国产化顺利的情况下,PECVD和PVD两个环节的设备投资有望由国产设备替代,降低成本。
 
从国内企业研发情况来看,国内企业PECVD的通量有望达到5500-6000片小时,每GW所需要的设备台数从10台缩减至4-5台,PECVD环节设备投资成本有望降低一半左右。


2/多主栅技术助力辅材降本

在HJT制造的清洗环节,用双氧水+氨、氮添加的制绒添加剂主要都以进口为主,单片成本在0.4-0.6元,用臭氧+双氧水添加的制绒添加剂成本在单片0.22-0.3元。目前HJT电池制绒添加剂成本还是较高,原因在于主要还是靠进口添加剂。但添加剂本身的成本非常低,目前国内相关厂家也在研究制绒添加剂并已有所突破,预计清洗制绒环节成本降幅可达 80%以上。
 
此外,低温银浆的减量工艺和国产化趋势是提升丝网印刷经济性的有效途径。低
温银浆是异质结电池非硅成本中最重要的部分,占HJT电池总成本的24%左右,占非硅成本的46%左右。在银浆用量方面,P型电池银浆使用量约为114.7mg/片,而HJT电池的银浆使用量目前高达200mg/片,消耗量是P型电池的近2倍。对于银浆消耗量大的HJT电池而言,多主栅技术具有更好的降本效果。此外,新的栅线设计方案对于降低银浆消耗和银替代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异质结电池制造企业使用的银浆主要是国外进口,价格在6000-8000元/kg。目前国内银粉质量还有待提高。
 
随着国产化的推进,下游需求的放量、技术上银粉含量由90%逐渐下降至80%,低温银浆价格有望降低至5000元/千克以内,跟常规电池所用的高温银浆价格差距缩小至1000元千克以内。银浆另一个降本路径为银包铜浆料,低温加工工艺使得铜作为导电材料成为可能,采用银包铜浆料有望降低银浆成本30%以上。
 

3/薄片化减少硅耗降本显著

基于HJT技术原理的硅片薄片化使得硅料使用量减少。PERC电池所用的硅片主流厚度为170μm-180μm,若降到160μm后对于电池和组件的工艺均会形成挑战,且硅片变薄会引起转换效率的下降。HJT 电池在所用硅片变薄的情况下,开路电压上升,短路电流下降,填充因子基本稳定,在硅片从200μm变薄为100μm的过程中,电池的效率能够基本维持不变。

据测算,目前以主流的硅片厚度175μm计算,每千克硅料对应的主流型号的出片数在38-62片,从HJT电池现有产线运行来看,160μm在电池生产和组件配套中应用良好,每千克硅料的出片量可以增加到42-68片,每片的硅耗量能够下降接近9%。未来当HJT硅片降到150μm厚度时,硅耗可以下降近15%。


4/高效率摊薄终端成本成就HJT技术
PERC电池受计数原理限制,双面率提升有瓶颈,背面发电效率难以做到正面的85%以上,目前为80%-85%之间,而HJT电池本身就是双面发电的电池结构,双面率能做到95%左右。HJT的发电效率也比PERC高1%-1.5%。因此HJT组件的综合功率可以较PERC做的更大,而大功率组件可以带来下游电站建设过程中和面积相关的BOS成本(例如土地、运输、安装、桩基、支架等)的摊薄。
根据我们的测算,以182尺寸为例,在目前的参数下,HJT和PERC的系统成本差异在0.144元/W。根据我们的敏感分析数据,在PERC电池的效率在23.5%的前提下,当HJT的电池效率达到25.5%,硅片厚度到达150时,就会比PERC更具经济性。此外,当HJT的电池非硅成本下降到0.27元/W的时候,也会比PERC更具经济性。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HJT的经济性取决于三大要素:电池效率,电池的非硅成本以及硅片的厚度,其中前两个要素的敏感性较强,是未来提升HJT经济性的主要方向。 

产能规划近百GW,规模化量产在即
截至目前,包括爱康科技、东方日升、中利集团、天合光能、比太科技、钧石能源、山煤国际、通威股份等在内的多家光伏电池片知名企业均已宣布投资新建GW级的HJT相关项目。经检索公开渠道信息,下表列式2020年以来部分下游电池片厂商HJT电池片产能规划情况,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市场上规划HJT电池片技术的产能有近100GW。 


广告位


截至到2021年一季度末,各大公司的已经开始采购设备进行中试线建设或者实现小规模量产的产能及所用设备厂商如下,可以看出目前国有的设备厂商开始崭露头角,未来将替代进口设备成为主角。同时,这些近3GW的产能有望在2021年释放。 




责任编辑:肖蓓

更 多 新 闻


● 34%拟建光伏项目配储能 ITC政策推动美国光储项目迅猛发展

● 中环股份4月硅片调价背后  硅料价已达136元/kg 控本下210更具竞争力

● 签5万吨、64亿元硅料长单!东方日升一体化布局成效初显

● 晶科能源发布2020年报:组件出货18.8GW,同比增31.4%

每日光伏新闻
秉承其客观、公正和准确的报道原则以全球化视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深度报道欢迎各位关注,阅读交流学习PV-Tec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