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填错女儿高考志愿后自杀:废掉一个孩子的方法,就是为他选择人生

点击上方↑ “蓝字”

可以看到您的微信里有多少好友也在关注我们哦


作者丨姝霓

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


 ·  01  · 

有多少父母不肯给孩子选择权


6月6日,离高考仅有21个小时,一个高考考生小王,却找不到身份证了。


原来是母亲把小王的身份证藏了起来,急得小王只能找警察帮忙。警察问这位母亲原因,竟是舍不得孩子离家读书。



这位母亲为了自己下半生的安稳,差点毁了孩子的前程。


然而,这并不是特例。


前年有一位母亲过于关心女儿,就亲自给女儿填报高考志愿,却填错了,导致女儿错失了读好大学的机会。


妈妈一时内疚,竟跳江自杀了。



还有一位母亲,为了不让女儿在外地找工作,竟然把大学毕业证藏了起来。


而且这个福建泉州女孩辛迪加读的还是一所211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去年,已经30岁的辛迪加又再次参加高考,因为她想要考上外交专业,以后成为出色的外交官。



可是过去9年她本来就有机会追逐梦想的,却因为没有毕业证书,只能在老家找工作。


哲学家马丁·布伯说过:


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父母不肯让孩子选择人生,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其背后是把孩子当做“傀儡”。


这种伤害轻则毁了亲子关系,重则可能是毁了孩子的判断能力,孩子的梦想和生活幸福感。


 ·  02  · 

没有选择权的孩子长大后毫无主见


前几天表妹深夜向我吐槽,说被她妈妈骂哭了。


原因是她妈妈在微信上给她发了几句灵魂般的叩问:


你毕业3年了,你存款没有,男朋友也没有,工作不知道换了多少份了,你到底是在干什么?到底想干什么?


于是我问她:“那你喜欢干什么?”


“不知道”


“你大学学的什么专业?”


“英语。”


“那你为什么不找相关的工作呢?”


“我不喜欢英语,是我妈让我学的。”


“你以前不是当过老师吗?这个工作对女孩来说很适合。”


“我不喜欢当老师,我妈让我当的。”


……



这对话我不知如何进行下去。


其实身边这样的人太多了,没有主见,害怕选择,一边吐槽父母干预自己的生活,一边又不知道生活目标在哪里。


一位心理学家去一所中学就中学生的自主性进行调查。


被调查的有150名学生,心理学家问他们:“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难题,一时又解决不了,你该怎么办?”


令心理学家没有想到的是,这150名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了。”


当心理学家问他们将来有什么理想或打算从事什么职业时,有大约70%的学生回答:“要回家问了父母才能知道。”


为什么孩子们这么没有主见?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失去了选择权。


不仅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主选择,甚至在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菜、喝什么饮料上都失去了选择。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里,母亲王胜男就什么事都要替孩子选择,完全控制孩子:


洗手要按她的步骤来,打肥皂两次,搓手一分钟,洗手一分钟;


头发不能留刘海,要把脑门儿露出来;


高中住校时,要求女儿每天打电话汇报;


文理科分班时,女儿喜欢文科,她却以理科比文科好就业,强硬要求女儿读理科。



教育学者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曾说:“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殊不知,你的每一次控制欲的施展,都是孩子选择判断机会的失去。


就像电影《傀儡人生》里所说:“我们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而自我能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


 ·  03  · 

没有选择权的孩子没有幸福感


2015年,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一项研究发现:


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与生活在较大支持且控制较少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过多的孩子并不快乐。


长期以来,父母一直以为帮孩子选择,可以使孩子少走弯路,活得更顺坦。但是孩子有自己的喜好,越是被选择,孩子越是活得不开心。


电视剧《青春斗》里的女孩丁兰就是一个因为长期失去选择权,而活得不开心的人。


丁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本想凭借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


可是当她欣喜地告诉母亲,自己被慕尼黑大学录取时,母亲却烧掉了护照和录取通知书,并且剪坏了她的身份证和所有银行卡。


▲烧掉录取通知书


▲剪坏身份证


丁兰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母亲苦口婆心地教导丁兰:


“我能让你去吗?你除了会考试,还有什么能耐?”


丁兰无奈选择了屈服。为了父母,她在家乡找了份安逸的工作,甚至还打算按照父母的意愿和一个不爱的人结婚。


然而当她不甘心就此过一生,准备逃离时, 却又一次受挫,最后她放弃了抗争。


哭着劝自己认命。



被世俗的压制,被父母的压制,孩子小心翼翼的活出别人希望的样子,看起来懂事,拎得清,其实每一刻都想冲破这些束缚,活出自己,却没有勇气。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叫做,“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很多父母当即就说,当然愿意啊。


但是什么是完美?


黄执中在节目中说:“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永远都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你可以不美丽,不聪明,不富有,但是你却有着独一无二的人生,因为每一个决定都是由自己选择。


 ·  04  · 

好的父母应该这么做


鲁迅曾说:“养育子女,要尽力的教育,完全的释放。”


好的父母,不是帮选择孩子的人生,而是让孩子选择。


曾经看过一本书——《50个教育法》,作者是香港歌星陈美龄,她把三个儿子全部送进了斯坦福大学。



她在书中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让孩子去选择,学会如何做判断。


她的大儿子,在中考结束后,想自己选择高中。并且放弃了已经考取的排名前三的学校,选择了有骑马和野营的、排行第七的学校。


换做其他父母可能早就跳起来坚决反对,但陈美龄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陈美玲认为必须从小让孩子学会判断,她说: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判断状况,独立做出抉择,最后对结果负责的整个过程,在培养出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孩子方面,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训练。



事实上,这个选择非常正确,她的大儿子在高中获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同时在体育、艺术等方面有全面的发展,顺利考上斯坦福。


在美国有很多学校的都有一项校规,叫“Make smart choice”,即做出明智的选择。


有位朋友在北美做客,发现美国的妈妈们在询问孩子吃什么的时候,总是为孩子摆出两到三个选择。


朋友很是不解,询问后才知道,这是家长在培养孩子选择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陈美玲所说的从小训练孩子选择判断的能力。


养育孩子不是一个只要花费精力多就能做好的“工作”,有时候问题的根源不是因为我们管得太少,而是因为我们管得太多。


不如交给孩子一些选择权和决定权,让孩子多锻炼多思考。



当然让孩子选择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放手。


当孩子小时候,可以让他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周末去哪个公园玩,暑假去哪里旅行;


当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可以和孩子商量要不要上补习班,上什么补习班;


当孩子到了小升初问问孩子想上什么学校,对未来有什么计划。


纪伯伦在《致孩子》这首诗歌中说:“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父母应当学会适当放手。但是在放手之前,父母还应该让孩子培养自己的判断力,这箭才不会射偏。”


一直都很喜欢纪伯伦这首诗,与大家共勉。


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主见,敢追梦的少年,每位父母都能尊重孩子和鼓励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陪伴你,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爱,却不能给予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在梦境中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作者简介:姝霓,2016年离开体制,右手写作,左手带娃的自由撰稿人。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百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专门研发趣味小课,让孩子爱上学习。《跟着青榄学古文》音频节目正在热播,内容涵盖1-9年级语文教材的古文篇目,每天10分钟,帮孩子解决学古文难的问题。


近期优质文章推荐(点击可看)

·   “我祝你不幸且痛苦”,这位父亲在儿子毕业典礼的致辞刷爆美国(深度好文)!

·   心理治愈短片:每个人终将独自上路



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

加入我们,你并不孤单

☟ ☟ ☟


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