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用1分钟怼得记者哑口无言,1000万中国妈妈却还无处可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Momself Author 微微


作者:微微
来源:Momself (ID:momself)

崔璀:

这些年,向一个看上去还算成功的女性提问「你是如何平衡事业家庭」,好像变成了潮流。


平衡没有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能做到事业家庭平衡,虽然很难,但我也一直在为此努力。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我都会瞬间心里有点堵得慌。


讨论今天这个选题时,主笔微微提到了几个有趣的观点:


当一个人问你这个问题时,TA到底想问什么?要求女性平衡的同时,对男性又意味着什么?到底什么才是「平衡」?


一起来看文章吧。做到不一样,从看到不一样开始。


 ·  01  · 


如果有人问你,你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你会怎么回答?


当TA问你这个问题时,TA真的在乎你的答案吗?


最近,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因为一组访谈视频上了热搜,瞬间创下了600多万次观看的惊人记录,引发了8万多人共鸣。

     


事实上,张泉灵不是第一个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人。几乎所有成功女性接受采访时,都会被问及这个问题: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


为什么她就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因为她的回答真的太漂亮了!


△ 墙裂推荐,一定要看!


在这段1分36秒的视频里,张泉灵从一开始,就很硬核地亮出了自己的态度:「我要明确告诉你,我很讨厌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女性的偏见。


紧接着是一连串的灵魂拷问:


「你为什么好奇这个问题呢?因为你觉得应该平衡。


你为什么从来不好奇说,「你为什么不跟姚明去打篮球?」因为你觉得我不需要达到这点。


我特别好奇,你们采访男性企业家的时候,会问平衡性的问题吗?」


这个问题一出,镜头从张泉灵面前挪开了,开始对准了男记者。他错愕地笑了笑说,「也会问。」


「你问过谁?他们怎么回答的?」张泉灵继续追问,毫不留情。

 


记者只好承认,「嗯……还是母亲居多。」


到这里,张泉灵显然彻底完胜,看得人非常解气。


可是冷静下来后我想了想,为什么一向温和的张泉灵,会对这个问题反应这么激烈?为什么我看完后会这么解气?


也许,是我们在这种环境中已经忍耐了太久。只是张泉灵觉察出了这种不公,而很多女性还尚未察觉。她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我们根本不必做到平衡。


视频的最后,张泉灵问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问到一个女性不管家的时候,就会觉得她不成功?但得知男性不管家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男性有缺失呢?



问题就在这里。


平衡没有错,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生活有一种平衡感。但问题是为什么社会只要求女性达到这种「平衡」?而从来不要求男性?


 ·  02  · 


同样被问到这种问题的还有董明珠。


作为知名企业家,董明珠之前在节目上,就被人提问每天会花多少时间,在自己的穿着打扮上?


她温和地笑了笑说,「大概五分钟」。于是很快就被刷上了热搜第一。


△类似的,还有一直追问她工作之余都在做什么


像董小姐这样,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女高管,即使她自己真的很快乐,恐怕在很多人眼里也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她不符合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什么?在心理学上指社会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特定行为的期待。


比如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这两种不同角色,就有不同的期待,它深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


我们从一出生,就被设定好了性别角色,它就像编码一样,是由社会「传统性别文化」所设定的:古代有「你耕田来,我织布」;现有「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赚钱养家。」——这都是一种社会期待。


这种期待,经过「社会化」后,会在潜意识里成为我们衡量自己的标准。


最常见的「社会化」形式就是网络宣传,宣传一些完美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女性。比如贝嫂的这张图,一度在网上被人疯转:


她一边拿着手机处理工作,一边还不忘穿着高跟鞋做拉伸、做护理,充满了一种掌控生活的平衡感,因而被很多女性奉为楷模。



在这里,社会对我们的角色期待,已经内化为了女性对自己的期待:把重心放在家庭。即便有工作,也得两边兼顾。


它就像心理学家罗伯特·莫顿提出过一个概念,叫「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这个概念来源于一个实验:给一个公立小学做测试,然后告诉老师部分学生是天才。老师就会对这些学生投入更多关注和期待,结果这些学生真的就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增长。


而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期待。


 ·  03  · 


这种期待,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呢?


波伏娃说,「一个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成为女人。


如果说人生是一趟旅行,那么这种期待就是一条社会已经设计好的轨道。我们走上这条轨道,掉入「平衡」的陷阱,去承担几乎所有家庭劳动和育儿的责任。


一个极端的案例,是我3月份的时候写过的一篇文章。当时微博有条热搜:浙江一位27岁妈妈深夜猝死,因为通宵玩手机。



有人喷她熬夜理由可笑:自己不自律,怪手机咯?



——我想说这话的人一定没当过妈。


为什么那么多妈妈喜欢熬夜?知乎上有个回答让人印象深刻:只有生过孩子的人才明白,所有时间都被占据,只有深夜孩子睡着后的时间才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不用再为孩子、家庭和工作忙碌。不然真的感觉不到自己在活着,就像一个机器。


就像那个猝死的妈妈,评论里就有人为她发声:她死时确实在玩手机,但那也只是为了给她的宝宝购买衣物……



真的,每次看到这种消息都太让人难过了。


今天早上也是,我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上海一家睡眠门诊部里,每周一早上都挤满了来看失眠的人。


其中除了商务人士,最多的就数宝妈群体。——她们脸色灰暗、精神不振,像极了「过劳」


「过劳」是什么?1974年,心理学家赫伯特·弗洛伊登伯格首次将它描述为:一种因过度工作或压力导致的身体或精神崩溃。


它和疲劳的区别是,即使你已经很累很累了,也还是会继续强迫自己劳作,难以安心休息和睡眠。


在中国,「过劳」多用于那些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心理压力过重的职场人士。但妈妈们呢?有人关注到妈妈这个群体吗?她们很多人比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更累:白天上白班,晚上还要上夜班。


可是没有人会说一个妈妈买菜、做饭、洗碗、打扫卫生、带娃是她的工作,因为这些都被看成了是「一个母亲的天职」。


不仅是中国,韩国、日本,整个东亚文化都是如此。豆瓣9.1分的日剧《坡道上的家》里,妻子每天都要干活奶娃,而老公只需要回到家往沙发上一躺,嚷嚷着「给我来罐啤酒」。



而如果把这个角色换作男性,只要他稍微洗个碗,长辈、朋友们看到都会把他夸上天,还用羡慕的语气夸你,「你真有福气,嫁了个好老公,知道疼人。」


因为他做了一件超出社会期待的事情。而这句话的反面是:男性做家务、带小孩不在社会对他的期待之中。


很少有人会察觉这套规则的不对劲,我们比较常见的不满方式是「喊苦喊累」,而且很多时候是边喊还边干活。我们迷失在了「如何把活儿干好」里,却很少有人会去质疑更背后的规则:「或许,我根本没必要做这活儿。」


除了体力上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和育儿义务外,很多女性也会因为这种期待而降低自己的事业野心。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中国女性性别态度调查,其中一道题是:生育后,您可能会做出的职场决定是?


结果38%的女性选择从事时间更灵活的工作,18.5%的女性因为家庭原因拒绝有挑战性的工作等。



妈妈们为了家庭付出,真的很让人敬佩,但这应该是她们个人心甘情愿的选择, 而不是一种所有女性都该完成的KPI。


那会给女性太大的压力,这不公平,非常非常的不公平!


 ·  04  · 


有人可能会说,你是不是有点反应过激,太锱铢必较了?人家提问者也没恶意。


这样的话,我的一位男性朋友也跟我说过,「你不就是想说女性多难多惨,这套文化对女性有多不公平吗?我觉得我们做男人的才惨呢。你们不想工作了,还可以回归家庭,没有人会说什么;我们呢?就只能在外面拼命搬砖,根本无路可退。」


他说得没错,但他的话恰恰说明了,要求女性平衡事业和家庭的说法,其实也是对男性的束缚。


男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像个男人」,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就是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如果他们经济收入不如老婆,或者没有事业成就光在家当全职奶爸,就会收到很多路人奇怪的审视目光。


papi酱之前就在节目里自爆,因为收入是老公的十倍,她一度试探性地问老公心里介不介意。


但男性真的就更应该打拼事业,有更高的职业收入,男性真的就不擅长带小孩吗?


昨天微博上有一条热搜,是一位爸爸处理孩子哭闹的办法太妙!让很多妈妈看完都自愧不如!


△ 墙裂推荐again,一定要看!


所以男性同样未必要按社会所期待的样子生活。


而且现在这个社会,全职奶爸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多。他们很多人干起家务带起孩子来,比妈妈还厉害;就像很多女性在职场上的表现,丝毫不比男性逊色。


可是我们的性别文化,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远古时代:让男性外出狩猎,竞争养家;女性在家照顾孩子,保证基因的传承。


就像董小姐所说,这个智能化的时代,已经不是过去那种靠传统体力劳动来支撑的时代了,男女性别其实早已没有那么大的差异。



所以,希望有一天,我们会为女性的自我实现而感到高兴,而不是玩味地去挖掘她在另一方面,有没有做到兼顾家庭?


当这个社会,不再因为性别而给出一些束缚,当我们无论面对想回归家庭的爸爸,还是想在职场冲杀的妈妈,都能淡然的接受:这只是每个人的选择而已


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平衡」。


References:

Sandberg, S. (2013). Lean in: Women, work,and the will to lead. Random House.

Oxfam. R. (2018). Reward Work, Not Wealth. Oxfam

SM Okin M. (1991). Justice, Gender, and the Family. Basic Books

Anne Helen Petersen, S. (2019). How Millennials Became The Burnout Generation. BuzzFeedNews



来源:原载于公众号:Momself(ID:momself)
他们关心你怎么养孩子,我只关心你。
关注Momself,换个角度,洞察关系,发现更好的自己。


近期优质文章推荐(点击可看)

·   扎心了!我采访了50个孩子:那个瞬间,他们深深嫌弃了自己的父母!

·   咨询师快速“读人术”如何养成?


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

加入我们,你并不孤单

☟ ☟ ☟


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