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岁男孩一天3次母乳”“母亲下跪求儿子上学”:纵子如杀子,溺爱不是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爸妈研究所 Author 居潇潇

作者 | 居潇潇

来源丨爸妈研究所


那些拼命讨好孩子的父母,换来的终究是儿女的依赖和怨恨。


最近,一张照片让许多网友震惊。



照片上,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翘着腿,悠闲地坐着玩手机,就在他身边一米不到的地方,一位中年妇女双腿跪地说着什么。


这位女性不是别人,恰恰是这个男孩的母亲


而那个被亲妈跪倒的男孩,不仅对母亲的举动无动于衷,还拍下照片发在朋友圈,配上文字“开心每一天”。



据悉,这位母亲做出这个举动,是想恳求自己的儿子不要辍学,儿子一意孤行,不想继续读书,她百般无奈之下,只想出了下跪请求的办法。


可她恐怕没有意识到:跪着的家长,教不出站着的孩子。


娇养儿女如喂狼!


我们以为拼命讨好孩子,就能让孩子回心转意,却忘了教育最重要的是原则与底线。


 ·  01  · 

“他还是个孩子”

是最大的谎言


家庭教育中,有一种讨好最常见,就是父母拼命为自己孩子免责,他们常用的一句话是:他还小,还是个孩子。


  • 孩子恶作剧掀女生裙子,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


  • 孩子闯入亲戚家乱丢乱拿他人物品,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大人别和孩子一般见识”;


  • 孩子上学时合伙欺负弱小,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都是闹着玩儿的”。


对大人而言,这句话是客套,也是自我安慰。


但对孩子来说,这句话成了他们横行霸道的“护身符”。



当孩子发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可以用“孩子”这个身份来获得特权,那父母的威严、规则的制定就成了一场空话。


有时候,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纵容熊孩子的家长。


这种纵容,是一种畸形的依恋!事事冲在孩子前面,生怕自家孩子吃亏吃苦,这样的家长自己就不够独立。


曾经看过一条让人匪夷所思的新闻,一个12岁的男孩,竟然还在一天三顿地喝母乳。



母亲一度求助于医生,生怕孩子这么久还不断奶是存在生理疾病,结果医生回了一句:“你回去吧,你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这是你们母子俩的心理问题。”


原来,这个母亲最早在孩子一岁半的时候,就尝试过断奶,结果家中老人看孩子哭闹得厉害,都劝她“孩子想吃就给他吃”,她心一软就同意了。


一晃孩子四岁了,她觉得必须断奶,可孩子刚哭,全家人都来劝她,她自己心里也觉得听不得孩子哭,又一次放弃了。


一拖再拖,孩子十二岁了,依然没有断奶。这个理应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一天喝三次母乳,不喝就在家大发脾气。

 


在这个家庭里,正是因为父母不舍得被孩子依恋的感觉、不舍得退出孩子的生活,所以才导致孩子不像一个“正常孩子”。


所有人都在不断用“他还是个孩子”来当借口,殊不知,这句话恰恰是最大的谎言。


就像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一切都为了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父母误以为,“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是用来保护孩子的,其实,过分的包庇,过分的保护欲,正在悄悄扼杀孩子的未来。


 ·  02  · 

没有分寸感的父母
是害不是爱


对很多家长来说,那个下跪的妈妈让人同情,甚至不由得感慨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因必有果,恰恰是她这种无原则的溺爱,造成了最后跪求孩子读书的结局。


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真正缺失的,是亲子教育中的界限感


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和所有物,让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误以为世界不过如此,结果却是:


生下他,养大他,最后用没有分寸的爱亲手毁了他。


前几天,有一则新闻让不少人很惊讶。


湖北襄阳一位刘姓妈妈在自己朋友圈找保姆,这个保姆不是照顾别人,而是她刚上大一的女儿。



刘妈妈坦言,女儿从小就没做过家务,自己又忙,没空帮女儿洗衣做饭,于是希望找个保姆,“花钱图个安心”。



父母不放心孩子独立生活,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面对的是已经成年、进入大学的孩子,那这种处处包办、大包大揽的照顾,显然已经不合适了。


当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越过了边界,那就不是爱,而是害。


《少年说》中,有一个名叫郝睿涵的高二学生就抱怨过自己的家长“太宠自己”,活生生把自己培养成了“高分低能”。


小时候,她还不怎么会用筷子,家长没有教她怎么用,反而让她用勺子,这一用就用到了高二,17岁的她,甚至还不怎么会用筷子。



初二时,她才开始自己穿衣服;

录节目前几天,她第一次试着自己倒热水;

想要自己买衣服,却连衣服型号是什么都毫无概念。



全家人密不透风的爱几乎要让她窒息,她最后对家长发出了呐喊:


我不想成为所谓的学习机器,也不想做高分低能,希望你们放开手,让我独立起来!”

 


可怕的是,过度的溺爱,正在剥夺孩子体验生活的权力,这种感情,换来的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不得不依赖背后的怨恨。


对孩子来说,越界的爱,摆脱不了,却又承受不起,最后的结果只有无尽的痛苦。


 ·  03  · 

无条件爱孩子

不等于无原则爱孩子


无条件爱孩子,不等于无原则爱孩子。


我们要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孩子的行为。


上周末,我带着孩子逛超市,不远处有个小男孩在哭闹,不依不饶地要买一个汽车玩具。


孩子妈妈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不停地对儿子说:“家里已经有过了。”“你不能一直要买新玩具。”


但是小男孩显然不买账,甚至开始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妈妈依然不同意。



眼看着孩子情绪要失控,妈妈把他拉到一旁,蹲下身和他说着什么,孩子的哭声慢慢平息了。


我原本以为,这场闹剧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等我结账的时候,又碰到了这对母子。


小男孩志得意满地拿着汽车玩具套盒,显然是“得逞”了。


当时我就在心里叹了一口气,那位妈妈前面所有为了“坚持原则”所做的努力都白费了。


从“爱”到“溺爱”,中间就只差了“执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对孩子有过第一次妥协,背后就会跟着无数次无可奈何。


 ·  04  ·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关于“熊孩子”的视频火了。


一个小姑娘为了买芭比娃娃在商场大哭大闹,后来干脆躺在地上不起来。


一旁的爸爸表现得异常淡定,女儿“躺”了三小时,他就在旁边看了三小时。



一直到最后,他也没松口答应孩子的要求。


这位爸爸看起来特别狠,其实背后满满的都是爱。


当所有人都在鼓吹“鼓励式教育”、“富养孩子”、“无条件包容孩子”时,清醒的父母早就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恰如其分的爱。


这种爱,不是父母的自我感动,不是对孩子百依百顺,而是给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


在网上看到一组照片,一个三岁的小男孩穿着围裙在收拾碗筷。


发图的网友说,孩子妈妈开了一家小吃店,店外摆了许多桌椅,顾客们吃完之后会留下碗筷餐具。



这时,一个小小的身影就会出现,他甚至还没桌子高,却麻利地收拾着餐具,一次拿不了太多,就多拿几回。


有人质疑,孩子爸妈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孩子干活。


这样想的人恰恰忽略了,不是每个人生来都能锦衣玉食,与其让孩子成长在真空环境中,拥有与现实条件不相符的生活,不如尽早地去见识这个世界的真实与残酷。



特别狠心的父母,对孩子拥有特别的爱。


孩子不需要被讨好,他们可以接受生活的磨砺,也可以被拒绝。


请勇敢放手,让孩子尝试人生的酸甜苦辣。



本文为<爸妈研究所>原创,作者:居潇潇,,愿与你一起瞰见广阔世界。


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

加入我们,你并不孤单

☟ ☟ ☟


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