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偏爱的大儿子,优秀又懂事,自杀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尹建莉父母学堂 Author 蓝皮 关注☞

作者:蓝皮

来源:尹建莉父母学堂

ID:yinjianlifumuxuetang


“老师,我的女儿特别让人省心,她特别听话,别人都夸我女儿乖巧。但她太懂事了,不像个小孩子,看起来也不快乐。孩子太听话是不是不太好?


其实我们经常能收到妈妈们这样的疑惑。



孩子太听话,太懂事,是不是不太好?——妈妈们的直觉很敏锐,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一起走进2019年台湾金马奖电影《阳光普照》所讲述的故事。




 ·  01  · 

过去,我有个儿子。

现在,我只有一个儿子。


“教练,你结婚了吗?”

“结婚啦。”

“你有几个孩子啊?”

“一个。

“工作了吗?”

“还没,明年上医学院。”




当被八卦的学员问到“有几个孩子”时,驾校教练老陈,家有二子,却只承认大儿子的存在。


大儿子阿豪高大英俊,学习优异,乖巧懂事,温柔体贴,是大人口中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小儿子阿和与哥哥完全相反。佝偻矮小,学习差,打架斗殴,是个“问题少年”。



某天阿和被欺负,叫上兄弟菜头吓唬对方,却没想到菜头一挥菜刀,把对方的手砍了下来。


少年的一瞬冲动,却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二人被告上法庭,送往少年辅育院。当被法官问有什么看法时,父亲回答得无比冷漠与厌恶:希望你们把他关到老,关到死。




小儿子劣迹斑斑,被父亲视为弃子。他将关注都倾注在完美的阿豪身上,尤其是阿和关进去后,阿豪更是成为了这个家唯一的光和希望。


“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是父亲的人生信条,为了鼓舞阿豪,他将印着重要信条的笔记本送给儿子。




被关照,被期待,别人眼里完美无缺的阿豪。却在某个平常的夜晚,他洗好澡,叠好衣服,删掉手机的简讯后,从高楼一跃而起,陨落得悄无声息。




没人发现阿豪的异常。即使事故现场就在眼前,但没人敢相信这是事实。好端端的,那么优秀,又让人放心的阿豪,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



一夜之间,父亲之前的谎话,在顷刻变成事实。


阿豪离去之后,现在他只有一个儿子了。


 ·  02  · 

被阳光普照24小时的他,

却奢望躲进阴影。


阿豪的故事,你不会感到陌生,从新闻上或者生活中见过类似的孩子。


他们很优秀,待人礼貌,体贴入微,乖巧懂事,不惹事。


“真是一个好孩子。”


对这些孩子的印象,别人挑不出毛病,只觉得好。




但突然有一天,这些别人眼里的好孩子失控了。


他们性情大变,或是像阿豪一样做出没人理解的“傻”事,他们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做出不像是他们做出的事,就是连最熟悉的人也不知道缘由。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会想不开?


殊不知,正是这个人人眼里优秀的标签,杀死了孩子。


阿豪的自杀,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他们只记得他的好,他的阳光。




弟弟也说过:“哥哥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什么事情都替大家设想,但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真实的阿豪,通过他曾给女同学讲过的故事可以了解到。


阿豪讲的是另一版本的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和其他孩子们玩捉迷藏,他当鬼,找到了所有的孩子。


但他却说,还差一个。


寻找最后一个孩子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一个水缸。司马光拿起石头,砸向水缸。缸破了,水却没有流出来。里面躲着一个孩子,望着缸外。


望向缸内的司马光愣住了,因为躲在缸里的孩子就是司马光。




而阿豪口中的司马光,映射的其实是自己的内心。人前阳光的他,内心却渴望躲在阴暗的缸里保护自己。


别人可以有阴影,但是他不行,他只能是阳光的,是优秀的。



没考上第一志愿医学系,他选择复读。爸爸口中的他,是明年就能上医学院的儿子。


过分的信任与期待,压的阿豪喘不过来气。别人可以在劳累时趴在桌上小憩,但他不敢。




弟弟可以惹事,但他不可以。他是家里唯一的阳光,他需要优秀体贴,没有别的选择。


阿豪在自杀前,传给女同学的简讯中,写过这样的话。



“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他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可以躲起来。


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


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


24小时从不间断,阳光温暖,‘阳光普照’。”






父亲给阿豪那印着自己珍视信条的笔记本,这么多年积存下来足足有一摞,但阿豪从未用过。




这似乎也能说明父母这样的爱和期待,阿豪不愿意承受。


如果不善言辞的父亲能早一点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已成为一种负担。及时止损,也许就能阻止这样的惨剧发生。


阿豪的经历并不是个例,他是千万个承受着父母期待的孩子的缩影。


符合父母期待的孩子,就是好的。


我们认可的,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我们想让他成为的模样。


相同的情形在电影《狗十三》中也出现了。


初中生李玩坚韧执拗,勇于表达自我。但这样的她在父亲眼中自私又无理。他一次次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干涉女儿的生活,要她学会懂事。



李玩喜欢物理,兴趣班选的物理,爸爸把兴趣班强制改成李玩成绩稍微瘸腿的英语。她生气地跑开,父亲朝她喊:“等你长大了,你才知道你爸是为谁好。”




李玩因为“不懂事”,还被父亲以武力压制。


父亲打完还要给个自以为的“甜枣”,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假慈悲的面孔和强盗逻辑简直令人作呕。


还以“最近工作压力太大了。


你这么大,不让人省心”为由,要孩子体谅父亲的不易,要她原谅他,要她懂事。




在一次次被父亲干预生活后,李玩被迫妥协,学会听话,接受着她原来不能接受的东西,学会隐藏情绪,露出流水线的微笑。这个丢掉了自己的她,再也不能自信地把自己的梦想说出来了。



现在的李玩英语成绩提高,不再任性,能帮父亲撑场子。父亲看着女儿有着这样的变化,心满意足。却不知道,真实的李玩,已被自己的控制杀死了。




 ·  03  · 

孩子是因爱而生,

不是因债而生。

    

我们经常收到读者的私信,大多都是焦虑的妈妈们。她们会因为孩子没做好某件事而感到忧愁、生气,控制不住对孩子指责。


“不听话,不懂事。”


每一声指责背后,其实都是源于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控制不住用批评性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的成长。


这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好和孩子的分离,而是将孩子的人生当成了自我人生的一种延续。




为了孩子好,听起来很甜蜜,实际上不仅给父母带来过虑的担心,也给孩子造成了负担。


父母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会令孩子感到焦虑,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把精力消耗在如何成为别人所期待的人,却迷失了自我。像阿豪和李玩,像无数个压抑自我,扮演别人喜爱的角色的孩子。



尹建莉老师说过,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找到自己。


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放下期待,接纳孩子,包括他的缺点。


没有人是完美的,成为自己,生命才有意义。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他的色彩,而不是给孩子替他增添。


对待子女的爱应如泰戈尔那句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将你围绕,同时又给你璀璨的自由。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要放下那些批评的眼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样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才能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勇敢快乐的做自己。



尹建莉老师说过:



教育的目标是要尽可能让一个孩子优秀,但教育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心理


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天性被过度驯化,其作为独立的“自我”无法正常舒展,却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适应他人的要求。


不求完美,这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





如果你曾在父母给的高压环境下受尽折磨,那么请今后逃离那种苦痛,并好好对待你的孩子吧。


帮助孩子找到他对自己的期待,给他温暖的阳光,也给他因爱而生的自由。


喜欢这篇文章,

别忘记点个在看,分享到朋友圈哦!


作者:蓝皮,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由中国最具影响力家庭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主持的教育交流平台买所有家庭教育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帮助千万家长轻松育儿,从知道到做到。


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加入我们,你并不孤单☟ ☟ ☟
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