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高铁上丢下儿子扬长而去:我们往往赢了孩子,却也输得彻底

联盟主创团 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2021-03-16

点击上方↑ “蓝字”

可以看到您的微信里有多少好友也在关注我们哦


作者丨匠心运之

来源丨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ID:gcocp2014


前几天,在苏州北站的泱泱人海中,有一位12岁的男孩独自出站,身上却没有车票。


经了解,男孩当天和母亲一起从上海坐高铁到苏州游玩。


在车上,母亲要求男孩看书,男孩以车上看书伤眼为由拒绝,母子二人发生了争吵,母亲一气之下丢下男孩,独自从昆山站提前下了车。

 

戳视频看更多▼


很难想像一个12岁的孩子,在人海中的彷徨与无措。


很多时候,想去控制孩子的父母,往往都是脆弱的孩子,他们内心有很多焦虑和担忧,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时候是不乐观的。


我多么理解那位母亲的动机,但控制的手段着实令人思之极恐。


 ·  01  · 

想要控制孩子,太简单了


前段时间湖北一位吴女士,因为女儿不好好学习,当着女儿的面,跳进了院内的水井。


一旁的女儿看到妈妈跳井,吓得嚎啕大哭,这是小小的她从未经历的绝望。

 

丈夫想救吴女士上来,但被拒绝了。



最后还是女儿跪在井边,一边大哭一边急欲地磕着头,发誓以后好好学习,不再惹妈妈生气,吴女士才有了求生欲望。


想要控制孩子,对于我们来说太简单了。


相对于弱小的孩子,我们强大到手段可以层出不穷、无所不用其极。


更致命的是,我们深知孩子的软肋,可以准确地死死掐住。


结果就是孩子输得彻底,父母赢得畅快。


我们的潜意识里,有一个听话的孩子,是多么三生有幸。


基于我们的见识和才能,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听话”便可以变得更好、走得更快;在我们的安排下,他们可以更接近成功。



事实上哪里有百依百顺的孩子?


我们看到的是未来,孩子的维度里只有当下。


我们强制扳动孩子的每一个手指,对他们来说都是惊天动地的折磨。


但作为家长,我们多么享受权威带来的力量感,服从带来的快感,成就带来的骄傲。


“为你好”粉饰着一切阴暗,在光彩熠熠的期望下,有谁会注意到隐秘的角落里孩子的期望呢?


 ·  02  · 

你打造的孩子,已不是你的孩子


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年轻时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职业女性,但因为结婚生子,放弃了学业,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正如很多父母一样,没能成就自己的玛丽琳,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到孩子莉迪亚身上,她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莉迪亚身上。


严格控制莉迪亚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殷切敦促着她。


那控制无孔不入,密不透风,紧紧地缠着莉迪亚,逼她成为一个优秀的乖乖的女。


一次妈妈离家出走,莉迪亚暗下决心,只要妈妈能回来,就对妈妈言听计从。


从此,她完全遵照父母的规划来生活,努力活出父母希望的样子,她认为只有这样,这个家才不会因她而分崩离析。


正如小说中那句著名的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一次违背自我,都如一次凌迟;长久的压抑,终会失去自我。


极端的坚强造就了极端的脆弱,莉迪亚的内心就像一根时时刻刻都绷紧的弦,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步步惊心。


终于毫无征兆的,弦断了,莉迪亚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摆脱所有的束缚。


逝去的再也无法追回,可悲的是没有人知道原因,更没有人反省。


还记得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吗?十几年不回家,写万字长文与父母决裂。


他控诉自己的母亲:“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王猛总想离开,但不管到哪里,都会被父母牵制和“照顾”。


在父母眼里,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爱。


而在王猛看来,这种爱不是照顾,而是一种变态的控制。


表面上按部就班,实则暗流涌动,自由是天性使然,即便是动物也渴望脱离控制,一旦打开笼子便会绝尘而去,再也不敢回头。


那个被我们苦心塑造的孩子,已不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不会甘于在牢笼中灭亡,要么封闭自己,要么远走他乡,只留下残破的凄凉。



 ·  03  · 

被干涉的人生,永远是残缺的


台剧《妈妈的遥控器》中,妈妈获得了一个可以让时间倒流的遥控器。


每当妈妈觉得不满意,便会按下遥控器,如果儿子纪培伟不改正自己的错误,他的人生将永远卡在同一天。



一天去图书馆,纪培伟遇见了自己的初恋。


而这一切在被妈妈发现后,戛然而止。


在小伟的哀求下,妈妈还是按下了遥控器……


被这种生活压的喘不过气的他,疯狂地奔跑着想要逃离,却不能改变分毫,再极端的方式,都会重新从床上醒来。



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血浓于水的亲情变成了控制的牢笼,一个家庭,宛如裂变成了两个区域。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小伟绝望了,他妥协了,终于顺从地长成了妈妈期望的那个优秀又孝顺的儿子。


但那是孩子的人生吗?


哪种叛逆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挣脱束缚寻找自己?


影片最后,纪培伟偷出了象征着自己人生的遥控器,在被卡车撞击的一瞬,镜头回到了和初恋在一起的日子,那才是他的人生啊!



在强权掌控之下,我们自认为孩子能走上捷径,却剥夺了孩子构建自我的时机。


他们眼里无光、迷茫、怯懦,不知道做怎样的自己,不会反抗,不知取舍,内心常在动摇,时刻陷于否定。


心理学专家李雪曾说:“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少年说》里有一个小男孩陈昱帛让我很是心疼。


他一直以来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名足球运动员。

 

他曾在足校学习,不但成为了队长,还被建议去进行专业训练。


但家人因为怕练球影响学习,已经让他停练一年了。


孩子红着眼眶,表达着自己的诉求,但得到的一直都是坚决的反对。

 


很多父母都对孩子满怀期望,但当孩子的想法和自己的期待出现偏差时,我们往往会用自己固有的认知直接否定。


被毁灭了精神寄托的孩子,眼里的光也许再也无法凝聚,所有的“懂事”,只是行尸走兽般的顺从而已。


心中的遗憾,如缺失防护的心脏,风一吹就会痛。


我们自信地认为能给孩子未来,却在他们内心留下黑洞,需要他们用一生来弥补。


 ·  04  · 

孩子的眼界,引领他的人生


今年4月1日开始,26岁的单亲奶爸阿钭,带着4岁的女儿兜兜,从东莞出发,一路骑行,历时71天,于6月13日抵达西藏,总行程超过4000公里。

 


阿钭说,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女儿兜兜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阿钭做了详细的攻略,再根据过往的骑行经验,购置了所需的补给,又给女儿定制了一个防尘防风雨的小拖车。


当别的孩子还向往着小猪佩奇和游乐场时,兜兜已经开始了诗和远方的遨游。


旅途中遇到过诸多困难,4岁的兜兜不仅没有退缩,反而鼓励爸爸:“你带我冒险,我也陪你一起跨越困难呀!”



女儿的坚定和信任,超越了一切慰籍,抚平了所有疲累。

 

阿钭说:“我会带她去看不同的风景。只有走过的路多了,看过的世界够大,她才能做出自己的选择。”


深以为然。


带孩子去看看世界,用双眼见识了人生的多艰,才会明白要追求什么;用双脚丈量过土地的宽广,才知道路在何方。


河南的闫同学,一度厌学,因为逃课被妈妈批评,一气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


没有学历的他,在外遭受到了现实的鞭挞。


但碍于面子,闫同学就一直强忍到第5天,终于拨通了妈妈的电话,让家人接自己回家读书。

 


与其用提线操控着孩子,不如放下控制欲,还孩子自由,所见、所闻、所感,都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内驱力比外驱力更能引领孩子的人生。


在自由和尊重中成长的孩子,会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  05  · 


孩子需要引导,而不是用强权削去枝桠,把他打造成理想中的我们。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平凡的,他们会因为富足的精神世界而幸福美满,但那个西装革履、外表光鲜的人,谁知道是不是一个内心贫瘠的傀儡呢?


我们为人父母需要做的,是留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自由,给孩子足够的接纳和信任,让孩子做自己。


《园丁与木匠》一书中说:


“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



作为父母,有时候就是太焦虑了,目的性太强,把孩子禁锢在我们的认知里,亲手折断了他们的翅膀。


殊不知,在孩子小小的身躯里隐藏着巨大的能量,亟待自由释放。


正如张爱玲《非走不可的弯路》中写的那样: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

那的确是条弯路,

我碰壁,摔跟头,

有时碰得头破血流,

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作者:匠心运之,爱生活,爱孩子,给孩子完满童年,与孩子共同成长。公众号简介: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ID:gcocp2014),专注心理学教育10年,累计培养心理咨询师30余万人,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加入我们,你并不孤单。


将联盟公众号设为星标,可以获得更多心理学、情感、亲子类的优质文章推送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