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们要去支教

2016-09-21 熊楚君Chelsea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我们为什么要支教

临支教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所谓支教,不过是现在年轻人为了获得自身素质拓展、方便旅游、加学分的一种利己行为罢了。我被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难道我们的到来只能改变自身么?等到了学校,我依然带着这个疑惑。刚刚结束第一周的教学时,我去找办公室里的几位当地老师聊了聊,倾吐了心中的担忧,老师们说,你说的有道理,但要知道,你们的到来让孩子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知道不要局限于眼前的一切,让他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的一角,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给他们心中树立一个大大的目标,并尝试着或至少说愿意朝着那个大大的目标去奔跑。不由得想起我在宁波开领导力发展峰会时Chair所说“Dream big, and go ahead,如果你的梦想没有大到让你自己吃惊,那就还不够大”。突然觉得“Dare to dream”这个名字起得特别好,敢于梦想,敢于为自己插上翅膀翱翔。




刚来的那几天和班里孩子聊天,问她为什么初中部的楼这么小,她说一般都是年级越高人越少,小学一个班里四五十人,到初中平均每个班只有30个。这接近50%的学生流失率令我大为惊讶。“他们一般上到五六年级就不念了,出去打工了,反正家长都觉得念书没用”,这番话语原来我只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过,这回亲耳听到竟然有些不适应,这么多年过去了,虽说我们国家已经普及了免费义务教育,人们的观念确依然没有转变,这可能是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变的事实吧,那就让我们的到来提醒他们:少年强则中国强,谁说读书无用?读书才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缤纷世界。另外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班里的孩子虽然从四年级到八年级都有,但除了两个在市里上学的孩子之外,英语却都不怎么样,甚至连26个字母都记不全。问了问孩子们,他们说虽然课程表上是从三年级就开始有英语,可是一般都用来上语文和数学了,直到初中才比较系统地接触英语。这说明当地人普遍认为学英语没用。而我们的这次到来也许可以为他们树立一个观念:英语很重要,英语是一门用于行走世界的工具,可以为你打开一扇通往缤纷世界的大门。临走前几天,有几个学生给我们写信表示一定会好好学英语,将来能直接和外国老师聊天。听到孩子们这番话我甚是欣慰,这至少说明我们不虚此行。


至于学校开支问题,有人说短期支教只会徒增学校支出费用与负担。刚来时当看到修葺一新的浴室、厕所、操场、多媒体,我也自问:是否我们的到来会给他们带来更多负担?是否弊大于利?午饭时和班里孩子聊天,他们说以前食堂的饭菜都很难吃,洋芋炒得黏在一起,所以很多孩子宁愿回家吃,即使食堂是免费的。他们还说自从我们来后的这几天是他们有史以来在食堂吃过最好的一次。原来住校的孩子洗不了澡,要到学校外面去洗,这一切都是不好的现象。那我希望这些“为我们准备的”的设施从长远角度来说,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环境,而不是在我们走了之后,食堂的饭菜又不好吃了或怎样。还有一个缺点,很难在学校里找到一面镜子。我认为镜子是一个供人端庄仪容,审视自我的工具,没有镜子,看不到自己的形容,当然也不以为然,我因此提议学校能够在洗手间或浴室安一面镜子,让学生们有机会审视自我,相信他们之后的风貌会有很大改善。




曾看到有人说异于“本地”的授课方式会对本地长期教学造成冲击,其实不然,正因为不同,老师和孩子们才会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每种方法的利弊。去老师家做客时,我对老师说我们这样比较轻松地上课方式,和您们平时上课肯定大不相同吧,不知会不会影响您们的正常教学呢?老师说:“其实我们平时也会上网搜搜视频、新闻放给他们看,但更讲究效率。你们每天上完课后,本校老师都会开会、总结学习。我们一致认为你们的分组教学法特别好,每一个孩子都能照顾到,而且能发散思维。但也有一点不好,就是按理说老师是文人,那我们的祖师爷是孔子。老师就应该有老师的样子,虽说无需穿长袍,但也不能穿短裤去给孩子们上课呀……”哈哈哈,听完我们也觉得有一定道理,之后的几天穿着中规中矩去上课。实践中,短期有短期的教学方法,长期有长期的教学方法,互相取长补短才是硬道理。说到这里,必须指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些去进行短期支教的老师都是大学生,缺乏常规的教学方式培训,所以上课可能缺乏系统性。而若专门配一个本地老师又觉得掣肘,相互配合也不方便。建议下一次再办类似活动时,课表要明确,支教前开一个集训会,保证有一个每天可以完善的Teaching Plan,正式上课后每天交流一次,这样才能达到最效果。




留守儿童问题也不容小觑。汉屯学校里有不少留守儿童,学校为他们专门设立了活动室,孩子们可以在里面玩耍,这很好。这些孩子一般很容易看出来,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有着相同的性格:沉默寡言,中午不吃饭,甚至不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儿。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他们沟通他们才愿意到食堂吃中饭。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别的孩子有意无意中会拿这事儿调侃,导致她们自信心不足。其实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帮助他们打开心扉,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并给予他们热烈的掌声。曾经有人问一位著名园艺师“如何养好一枝花?”答曰“一点水,一点阳光,和一点关爱罢了”对孩子也是一样,只要老师平时对他们多一份关爱与鼓励,相信他们一样会茁壮成长。


至于学校潜藏问题,我去的第一周就发现有潜在的校园暴力问题,班里两个女生打架,恶语相向。听班主任训其中一个女孩时大概意思是她平常就这样,班里男生都怕她。我心里一紧,看来不是一次两次。晚上两个学生在老师调解和好后回家,我也就没再提这件事。过了几天,上课时突然发现坐在第一排有个女生哭了,叫出来一问,发现又是上次打架的那个女孩儿,不停地在后面踹她凳子。把哭泣的小女孩儿安抚好后,我下决心先去找班主任聊一聊这位“bully girl”,而不是直接去找本人,我认为那样太鲁莽,且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样孩子的性格形成一定是有家庭原因的。到班主任处求证,果然,女孩儿的父母在她上三年级时离异,父亲又再娶,之后不久患心肌梗塞,常年卧病在床。所以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她。而且班里的孩子相处久了都知道她的家庭状况。我想她可能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孩子,强硬的外表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柔弱。事后,我把她叫到隔壁一个空教室里聊天,我说:你经历的比别人更多所以更应该比别人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比别人先一步经历了生活的灰暗一面,那你应该以此为契机,认识到这社会有好也有坏,我们应该做的,是看清黑暗,却更向往并守护光明。以后的你会感谢现在你所经历的一切。孩子一直没说话,只是眼里含着泪水默默地听。我安慰她没关系慢慢来,今天我说了那么多,你只要听进去一句,那对我来说就成功了。这件事从两方面看:一是校园暴力都是从小纷争开始发展的,我们一旦发现苗头要加以重视,立即遏制,不要等到事态严重才去关注。二是一定要关注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孩子心态不好不要忙着批评,而是应先去调查孩子的家庭状况,给予适时的开导。要相信事出有因,找到事情的源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时除了孩子和学校,还需要配合的一环就是家长。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要注意与家长沟通,提高他们的家庭意识。这样“三管齐下”,想必可以取得最佳效果。


再说对国际+国内志愿支教形式的看法。这种形式会被很多人质疑,包括我们在火车上时,一位叔叔问我们教多大的孩子,我说小学初中,又问我们如何教,我说其实主要是外国志愿者教,我们翻译和协调。叔叔听了一脸不屑:“那能教个啥出来”。然而两周后孩子们对英语空前的热情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是具有前瞻性的。而且不仅对于孩子,对于一同支教的外国与中国志愿者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悉数国家之间的战争,很多都是从小小的文化差异不能得到化解逐渐演变而来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迫切地需要cross-culture understanding。经过十几天的相处,让俄罗斯妹子明白中国不仅有牛奶,而且牛奶非常普遍;让尼泊尔小哥知道台湾有自己的中文名;也让我们知道尼泊尔有周期性罢工,科威特的钱币汇率最高,以及中国的袋装酸奶独一无二,淘宝举世无双……不仅如此,他们的每一次发问都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不曾注意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封Facebook和Youtube?为什么中国的大熊猫只租不借?台湾和香港到底怎么回事?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深入反思,同时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更加透彻。比如为什么封Facebook?是因为疆独分子利用FB和境外势力勾结,而FB拒绝为中国政府提供疆独分子信息。这些以前自己也感到迷惑但从不上心的问题到这里迎刃而解。除了政治,还有文化、经济。和泰国妹子互相介绍本国历史的时候,不仅破除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很多误解,而且发现当自己越了解别人的文化,对中国文化越有自信,这是对我们志愿者精神境界的一次洗炼和升华。



这半个月的支教经历,总的来说最大的意义是破除了我们原本对支教存在问题的担忧和困惑。除此之外,还有三点收获,一是明白公益需要的不是回报,是传递。班里孩子写信给我说她将来也要像我一样成为志愿者,送出帮助给更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我觉得这点特别好,只要有人愿意为世界做出一点改变,那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Tomorrow will be a better day.二:教育是国富民强的基础。社会上总有论调说“他们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事实真的是这样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些人,他们受到的教育,生活的环境和普通人无法相比,你怎么能够说他们不努力?现在我们来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他们展示了缤纷世界的一角,让他们拓宽眼界,积极向上。他们的视野开阔了,那他们将来的发展注定与原本不同。三是注重经历,every experience matters,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认为没有经历有没有判断权。只有你去亲身经历了,你才知道利与弊到底在何处,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对于孩子们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这个summer camp,这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中的一点,而这个点也一定会如乔布斯所说的那样,与未来的某个点相连,将构成他们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有人说公益是单向的,只是给当地人送去帮助,其实不然,公益是双向的,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不知不觉中得到的升华。


感谢这半个月的国际夏令营支教经历,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在大城市里,我们会觉得

自己离「全世界」很近
但是在村镇,一切感受都不同
你并不会感到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国
也不会觉得

自己的家乡是全球化重要的参与者
对于当地的中小学生们而言

除了课本,很难接触到英文信息

很少亲历各类国际事件和跨国交流

甚至连外国人也很少见
中国红十字基金携手

全球最大的国际学生交流组织

——AIESEC中国

合作开展公益国际英语夏令营

活动由中外大学生共同参与,AIESEC北京外国语大学分会入境公益部成员承办。项目旨在为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提供英语基础教育与外国文化分享,给他们提供了解世界的机会;同时开展素质拓展与成长主题课程,关爱当地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 

每日益言

在我看来,做慈善事业就是改善社会落后的状态,帮助在命运上受到挫折的人共同前进。

——濮存昕



捐款1000多万,卖菜52年老太成为《时代》英雄人物

世界急救日:中国孩子缺少的一堂课

北上广的背面 · 你没见过的贫苦和无奈


░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 crcf5@crcf.org.cn


░ 公益合作请发送至邮箱 ░

✎ dubolun@crcf.org.cn


░ 回复「公益合作」加入CRCF公益合作社群 ░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