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车多、无序、断档,共享单车不火,难!

2017-05-09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ofo、小蓝、摩拜……

细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

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

能在这短时间内见证共享单车的迅速崛起

给个数据吧!

截至 2017 年 3 月,

仅摩拜和ofo两家共享单车企业

合计融资已超过 100 亿元人民币

其实,我们根本没搞明白的是,

共享单车之所以如雨后春笋般爆炸

很大原因在于

城市规划的失败和公共交通建设的不到位


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

共享单车在国内这么受追捧,

为什么在国外却没几个人知道。

不是因为没有,在欧美地区

自行车出行也是一种时尚

特别是英国

不仅有专用的自行车车道,

政府也不断鼓励这种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捏?

这源自于

中国人的交通需求一直就得不到满足!



人越多的地方,越离不开交通。据数据调查显示,城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增加,会显著提升交通需求量。然而,出行需求快速增长,交通建设却很不完善。路上堵堵堵,地铁挤挤挤,已经成为以北上广深等地为代表的大城市的通病。以南京为例,南京市公路长度(+11.6%)、地铁线长度(+270.9%)、每千人公交车数目(+20%)及户计私家车保有量(+43.4%)在 2008 - 2012 年等都有巨大提升,但随之而来的不是出行时间的缩短,而是居民通勤时间的井喷。天津、南京、沈阳、重庆、太原等城市就业者每天的通勤时间均超过了 65 分钟。分析原因,通勤时间长与交通拥堵密不可分。北京市汽车保有量早已突破 500 万辆,尽管实施了严厉的单双号限行措施,但禁不住整个体量上的“大军压境”,交通拥堵的发生已逐渐成为了常态。坐过地铁上下班的朋友都懂,前胸贴后背、在北京国贸、天通苑北、双井、惠新西街、东单、西单、军事博物馆……等等早已成为了地铁一族锻炼身体的绝佳之地。




诚然,拥堵只能说明的是

公共交通的糟糕,

却不足以解释共享单车的盛行,

短途出行可以用自行车

长途出行必然自行车并不是首选

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骑车

而非选用公共交通或是开车呢?


答案是:中国的轨交、公交根本无法覆盖到点到点的交通,你家离地铁站可能就有几公里远,你可能就需要骑着小黄车或者摩拜到地铁站坐地铁,这也就解释了为啥交通枢纽特别是地铁站附近自行车“横行”。以上海为例,中心城地铁站点半径 600 m范围覆盖 47 %(2014)的人口和岗位,中心城周边地区站点半径 1000 m范围覆盖 17 %(2014)的人口和岗位。显然,无法覆盖。

此前网约车的盛行,也印证了这点。地铁站点辐射范围和密度不足,而网约车出行大多位于公交服务覆盖外区域,包括城市边缘地区。上海市轨交出行平均时耗为 62 分钟,其中系统内出行时间为 35 分钟,而两头的接驳时耗就有 27 分钟。这接驳的时间与距离正是共享单车有所作为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反观一些同样作为特大城市的国家

共享单车真的是无市场空间可言

根本不需要共享单车



东京都市圈人口规模是上海的近 1.5 倍,汽车保有量是上海的近 6 倍、人均汽车保有量是上海的 3 倍多(2014)。但东京虽然存在交通拥堵,却根本无需自行车来进行接驳。原因有三:

一、私车出行比例低,13 %(2014);

二、东京圈道路总里程高,是上海的 6.5 倍,尤其是城市道路毛细血管的支线路网有效分流交通压力。虽然东京圈汽车保有量是上海的 6 倍,但每辆汽车所占道路长度是上海的 1 倍多。

三、轨道交通发达且接驳顺畅。市郊铁道 + 城市轨道 + 中运量轨道(有轨电车、单轨和导轨)”多模式轨道网络,承担城市公共交通 86 %客流(纽约、伦敦、巴黎也超过 50 %)。中心地区 80 %的区域可步行 10 分钟抵达电车或地铁站,步行 5 分钟内到达的也一半以上。90 %的轨道线路 5 分钟完成室内换乘。




再比如,香港。如果说别的城市人口密度体量小、人口少、空间大、规划实践经验丰富,或者私家车少、路网发达、是他们的特点的话。那么香港无疑哪条也不占。不仅地域狭小、人口拥挤,交通也和北京一样繁忙,那么为什么他们也不需要共享单车?


人流车流严格分开,互不干扰通行效率


一、私家车虽然便宜,但利用率不高

因公共交通的快速便捷,令港人在日常生活中私家车的使用率并不高。并且,香港“买车便宜养车贵”。收入不错的专业人士和位居高职的政府官员,都只在“深夜或假期出游”时才会选择开自己的车出行。路面上的车私家车只有不到 30 %,公交车占七成以上,大量私家车“休眠”。


法律禁止严格占用堵塞路面,停车禁止


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90 %

港铁拥有非常富有人性化的设计,站台内换乘。只要是两条路线之间,一定是对面站台换乘,无需上下楼梯或兜圈走很远的路。 而且,每个站点就是一个公交中心,大量公交线路接驳,只倒一趟巴士就能坐上地铁。此外,连通各个岛屿的水路、轮渡和海底隧道也非常发达。每个市民几乎能在一小时内抵达香港的每一个目的地。公共巴士均停靠公交港湾,不占用行车道;采取双层巴士设计,提升运力、减少空间。此外,香港的公交车亦必须按时按分准时到站,绝不可以误点。


图为九龙东人车严格分开,互不干扰


三、人流车流有序分开隔离,空中走廊联通世界

在香港,很难找到一条超过北京环线那么宽的马路,大部分道路是双行或单行道。大部分高架桥定为单行道,以弧形分流车辆。大量建设天桥、地道、空中走廊,为行人拓展了很多步行穿梭的捷径;安装有电动步梯,极大地方便了行人上下。立体空间的科学利用,将人车分流,解决了混合交通的争道问题。


图为香港交通拥堵时段,应急车道空闲的状态


四、规则意识强,让无序环境无处藏

如果说规管和建设是香港交通的“硬本事”,那么港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则是香港交通“软实力”。香港司机不超速、不抢道、不冲红灯,不按喇叭,更不粗言大骂;行人不走人行道横穿马路也会被人抛来异样的眼光……

此外,香港还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比如香港的公交专用道是由流量决定的。第一条路当交通指挥中心检测到流量饱和时,会马上开启某条道路让公交车先行;第二条很有名的是“人行道”,香港的人行道“上天入地”,人车绝对分开;第三条路叫“单车径”,新界就有,这和我们所说的自行车道是一个概念。杭州骑车人和汽车抢道,除了危险,其实也阻碍了交通。公交线路设置采用“郊区追溯法”。香港在公交线路的设置上也很有讲究,采用的是“郊区追溯法”。


双层巴士按时按点抵达





回过头来,我们对于共享单车的正视却严重不足。殊不知,住职分离、就业岗位与居住地的不匹配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控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疏解人口的现实情况是资源并未随人口的离开而流动,固化情况依旧,工作机会仍然聚集在城市中心,医院、学校、公园等重要的公共物品也十分集中。




相对激增的路面车辆

路网密度过低,支线路网滞后。

轨交“两线单点/多线单点”衔接

网络化严重不足成为了

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异军突起的根源


假设未来如果 50 %的汽车

能多带两个人出行,

通行人次可达到 1348 万人次/天,

政府不掏钱,

就可把公交、地铁的出行人次取代掉。不过……




上海等地也正在陆续酝酿

《共享自行车技术条件》

《共享自行车服务规范》

必须有GPS定位、

3年强制报废、

押金退回不超过7天、

按比例配备维保人员等要求……

这究竟是管不住的麻烦?

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共享单车/网约车市场的成功秘诀?

它暴露出的难道只是市场空间的占据?

还是城市规划的落后和基础设施的滞后?



最后希望共享经济能够

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惟愿每一件新事物出现时

我们都能够正视它

并将其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内生动力

留言给我您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来讨论


本文改编自网络综合

做一个善良的吃瓜群众

如果你也认可我,就点赞分享吧

| 加入红番薯社群请后台回复“入群” |

和陈昂一起,过个世界读书日

一包药急性心梗拯救项目 2 周年生日快乐

你真的懂公益传播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