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去的300年,欧美看待历史的方式是错误的”

2016-10-19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




牛津大学学者彼得·弗兰科潘携新书《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现身爱丁堡国际图书节。 崔莹/摄


本报特约撰稿 崔莹 发自爱丁堡


近年来,研究丝绸之路的中文著作层出不穷,而相关英文著作则相对不多。牛津大学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著作《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简称《丝绸之路》)去年在西方上市不久即成为热销书。《名利场》杂志评价这本书“令人惊诧,具有里程碑意义”,《泰晤士报》称其“雄心勃勃,充满细节”,《卫报》的评语是“精彩、无畏”。亚马逊(英国)网站读者对这本书的评分高达4.6分(满分5分)。在本书中,作者详细考察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试图通过这部著作告诉读者,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彼得·弗兰科潘是剑桥大学历史系博士,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奢华酒店“A Curious Group of HOTELs ”的创办人,他也是音乐家,板球队员,还具有克罗地亚贵族身份,他曾资助230名克罗地亚学生到英美学习,当然,他还是四个孩子的父亲。在今年8月13日到29日举行的英国爱丁堡国际图书节上,彼得·弗兰科潘现身并结合《丝绸之路》一书做演讲。8月25日下午,笔者将其约到爱丁堡王子大街水石书店内的“W咖啡厅”采访,巧合的是,书店入口处的展示柜上,恰好陈列着《丝绸之路》一书。


彼得高大帅气,谦谦有礼。他说女儿也来爱丁堡进行歌舞表演。他当时告诉笔者,一周后他将去西安参加关于丝绸之路主题的文化峰会,探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对此行的另外一个项目——参观敦煌石窟也充满期待。


彼得会讲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等多种语言,这源于他研究拜占庭历史的兴趣,他坦承不会讲汉语,但他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令他高兴的是,《丝绸之路》中文版也已于近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写一本世界史需要勇气


彼得·弗兰科潘在爱丁堡国际图书节的演讲由BBC前时政记者艾伦·李特尔主持,艾伦分享了读《丝绸之路》的感受:“每读一个章节都会发现,哇,我从来没有想过世界是这个样子的。读彼得的书,让你感到世界的形状也在发生变化。他笔下的历史一脉相承,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大英帝国,他们的兴盛和衰亡都如此相似。”


《国际先驱导报》:为何给这本书起名《丝绸之路》?


彼得·弗兰科潘:我一直想写一本关于世界各国联系的书,涉及很多不同国家、语言和民族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有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中国人很熟悉“丝绸之路”这个名字,实际上这个名字是100多年前德国人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发明的。丝绸之路本身包含很多种含义,除了丝绸,丝绸之路也意味着语言、瓷器、观念、植物和动物的传播,以及人们的旅行等。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曾经想过用“世界的中心”作为书名,但是“丝绸之路”最能够展现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互联系,展现欧洲国家和欧亚大陆的贸易往来。


Q:你如何驾驭书中涉及的宗教、贸易、气候、疾病等众多学科知识?


A:写书是一种创造,写一本关于世界史的书需要勇气。在写作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没有“不好的提问”,只有“不好的回答”,所以我时刻准备学习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并且边学习边思考。为保证细节的准确,我倾向于使用当时的人所记载的第一手材料。比如汉朝的人如何看待当时的环境变化,以及环境变化如何影响政治。至于证据,我会援引考古学的记载,也会使用艺术和建筑学的史料。我将已经存在的来自印度、中国、伊朗等国优秀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列举他们做过的相关研究,并解释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误导。很多学者只擅长一个区域的研究,把这些研究都联系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Q:本书分为“和睦之路”“天堂之路”等十章,描述生动,像是在讲故事。


A:我知道有些学者的著作晦涩难懂,需要读者集中精力才能够读进去。年纪越大,我越觉得这类叙述的效果并不好,如果能够用简单的表述将复杂的观点讲清楚,这才是真正的本领。而且也不能够缺少细节。比如,我在书后列举了100多页的参考资料与书目,如果读者对某一个具体的观点或者细节感兴趣,可以参阅更多的资料。


亚洲人更容忍和包容


无论在书中,还是演讲中,彼得·弗兰科潘都充满了自省精神。他在爱丁堡国际图书节上的几个反问让在座的观众鸦雀无声:你能够说出一个著名的中国小说家的名字吗?现在莫斯科的流行歌手是谁?请列举一位有名的波斯诗人?他认为,英国人过于关注本国以及周围国家的历史,但对中亚各国知之甚少,但是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从几千年前就存在,人们需要了解完整的全球史。“过去的300年,西欧国家、美国在世界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他们并未意识到了解别国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回顾本国为何获胜、分析本国所面临的问题更重要。但是这样看待历史的方式是错误的。”


Q:你指出,“历史上,罗马是西欧的中心,但是这个中心一直和东方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是怎样的联系?


A:罗马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对周围弱小民族国家的吞并和侵占,建立了罗马帝国。罗马有非常娴熟的中央管理制度,他们得以对罗马帝国的各个区域收税,他们也保证这些钱财会平等地分给士兵和民众。由于罗马帝国的兴盛,人们的生活也富裕起来,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表明自己是社会精英,开始购买昂贵稀有的东西,比如香料、丝绸和宝石等。但是这些东西多产于东方,特别是在波斯湾、红海、印度和中国区域。历史学家们发现了罗马帝国和中国的贸易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并非孤立,而是通过很多中亚国家为桥梁实现。罗马帝国知道当时的东方拥有更多先进的技术和文明,开始向东方学习,比如,他们首次从东方引进了蚕和丝绸制造业。


Q:为何佛教能够沿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A:我想大多数人都对生活的意义感兴趣,比如会问为什么地球上会有人?人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那些沿丝绸之路贸易的人可能也会坐在那里探讨这些问题,会将他们觉得重要、他们所信仰的佛教带到中国,比如出资修佛教石窟,进行佛教活动等。在中国,佛教能够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人们已有的信仰与思想相结合。佛教的传入有两个前提:一个是人们感兴趣,一个是当时的政府许可。佛教能够让人变得更好、更负责任,所以被皇室认可。


Q:还有哪些新发现?


A:在中国明朝的某段时期,经济突然收缩,货币供给不足,我会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及这种状况和欧洲的货币供给的关系等。再比如,当欧洲历经一战时,亚洲的一些国家相对安宁,因为当时的亚洲人更明白:如果和邻国打仗就做不成生意。所以,当时的亚洲人更具有容忍、包容、彼此分享的精神。


 “一带一路”将令全球受益


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两千多年以前,人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就已经存在……“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造福天下这一共同事业而提出的,是一个“深度合作的黄金机遇”。彼得提醒欧美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5%,该区域对全世界各国都很重要。


Q:你在书中援引了赵武灵王的话:“贤者与变俱……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你希望人们能够与时俱进?


A: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昨天和今天的处事方式不足以迎接明天的世界”。在这方面,中国的做法值得借鉴,中国已经开始向西部发展,比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和邻国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中国投建的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会保证未来几十年的能源需求,这些是中国能够继续繁荣发展的前提。中国政府精心打造着将城市、港口和海洋连接在一起的资源网络。这些基础设施能够加速中国和周边国家贸易的数量和速度,并促进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这表明中国在为未来着想。而此时,大多数欧洲人担心的是英国“脱欧”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去土耳其旅行是不是安全等问题。我希望人们能够意识到亚洲的交流网络正被悄然编织在一起,或者“丝绸之路”正在复兴。虽然我们不能阻止历史的发展,但是我们需要了解历史,需要知道我们周围的变化,然后我们可以更加清楚自己的位置,同时也为明天可能出现的发展和变化做好准备。


Q:你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贡献和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A:“一带一路”倡议背后有复杂的原因,部分原因是中国自己发展的需求,我认为这个倡议非常好。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都会受益。投资基础设施,修建管道桥梁等项目,不仅对中国、对当地人口也有好处。当然,这也很容易导致别人的疑心——比如你有一个有钱的邻居,他总想到你的花园里搞项目,你肯定会怀疑对方的企图。当有钱的邻居过来帮你修窗户的时候,你要理解他为什么帮你修。作为有钱的邻居,你还要理解的是,有些邻居乐意接受这样的帮助,也有些邻居并不乐意。每个人都不能够强迫别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在这个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也一定不能忽视一些细节。比如,中国如何行使自己在全球中的角色,除了中国的国内事务,中国也要在一些国际问题上起到更多的带头作用。中国需要更自信,更勇敢。


Q:有些西方媒体对中国到别的国家投资与购买的行为提出异议,你如何看?


A:当人们有了钱后就会买东西,这很正常。9个月前,我在中国时,别人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目前有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应该如何花这笔钱?去投资、购买拥有多元化的资产是很合逻辑的做法。和中国目前的情况相似的是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人也变得富有,他们不也在到处购买和投资?最近,西布罗姆维奇足球俱乐部刚被中国财团收购,这并非什么新的帝国主义侵略,只不过是一档很好的生意。世界正在发展变化,我们要理解、看清,并接受这些变化。


未经同意不可转载,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国际先驱导报,请勿修改标题或与其他内容拼贴,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