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参考文化 | 《明月几时有》:许鞍华式抗日片打捞一段尘封的历史

2018-04-24 陈晓雪 奇趣潭


电影《明月几时有》海报


刚刚获得2018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的《明月几时有》,早在去年7月1日已在中国大陆上映。在当时热闹的暑期档里,该片收获了并不高的票房(首周票房约三千万元)。然而,这部带些文艺气质的抗日“主旋律”影片,在当时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节点上映,恰合时宜。许鞍华做了一件打捞那段尘封的香港人民抗日史的好事。


在有限史料的基础上,香港导演许鞍华和香港编剧何冀平(曾创作《新白娘子传奇》《黄飞鸿》等)竭尽所能地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香港市区中队”队长“方姑”(周迅饰)和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短枪队”队长刘黑仔(彭于晏饰)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20世纪40年代风云变幻的香港展开危险的地下抗日工作。


在得知无法营救母亲时,方兰(左)抬头望向明月,眼眶噙满眼泪。


片中,历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生死大营救”事件是重要的叙事线索——彼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将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数百文化名人及爱国民主人士成功营救出战火纷飞的香港。此后,方姑利用自己本地人的身份优势,为抗日地下组织传递抗日所需情报和物资。短枪队也躲过重重日军关卡运送枪支、处决汉奸,另一条线是霍建华饰演的国文教师李锦荣、春夏饰演的英文翻译张咏贤等潜伏在日本宪兵队的“卧底”获取情报、惨遭杀害……


张咏贤(左)与李锦荣惺惺相惜,其实是在传递情报。


长期以来,讲述香港地下抗日游击队的片子着实不多。该片让笔者想到香港导演陈德森2009年的电影《十月围城》——讲述的是1905年香港中环的一帮戏班班主、车夫、小贩、乞丐等保护孙中山逃离清廷追杀的故事……还有,同样讲述抗日地下情报工作者的电影《风声》系列。《明月几时有》明显没有《十月围城》《风声》系列那般扑朔迷离、充满悬疑,情节跌宕起伏。但相比同为港大校友的香港导演许婉婷拍摄的《三城记》,《明月几时有》不局限于乱世佳人才子的爱情故事,而是更专注以香港人抗日为主线。


同去看片的朋友说,《明月几时有》不适合在电影院观看,言下之意,该片超出她在影院观片的审美期待,没有看到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的抗日大场面,她有些失望。


确实,《明月几时有》不一样,它更加碎片化和细节化,更专注战乱时期的普通香港老百姓,呈现了一幅烟火之外的乱世庶民史与市井图——父母为生计发愁,结婚的夫妇一切从简,情侣告别甜蜜相依的时光,停课的师生加入地下情报工作……


方兰(周迅 饰)泪眼与母辞别


许鞍华试图在《明月几时有》中弱化宏大叙事,将历史中的“传奇”英雄人物呈现为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个体。例如,方姑因无法成功营救受自己连累的母亲而痛苦得蹲在路边哭泣;也会在做地下工作的间隙路过家门,给母亲捎带一袋米或两条咸鱼;抗日小鬼队成员的抗日经历充满私人情怀,他对方姑老师有着强烈的爱慕之情……


又或许,对一些当时的香港普通人来说,抗战胜利原来并不是他们心中都怀揣着的一个清晰的光明未来。也许,参与“抗日”只不过是冥冥之中命运不明就里的安排。


方姑走上“抗日”道路也是如此。作为一个教国文的文艺女青年,方姑崇拜租住在家中的茅盾先生,因而协助刘黑仔带领茅盾等文化人士离港,她后被刘黑仔发展成“游击队”市区中队成员。


方兰


而叶德娴饰演的方母参与传递情报,更非因为相信某个信念,在笔者看来,这源于她对女儿的爱。方母的出场形象,是一个在物资短缺的战乱时期,像保护小鸡不挨饿的母鸡一样表现得市井而自私的包租婆,得知房客不续租后,竟收走了请客的糕点,得知女儿加入地下抗日组织,她向女儿唠叨着:“杀日本鬼子都是英雄好汉,可你这么瘦弱。”但后来她也开始帮助女儿传递情报,并且教导女儿不要连累队友,最终方母被日本人抓走,但至死也没有出卖女儿和队友。


刘黑仔的性格活泼开朗


就连在塑造香港地下抗日主力刘黑仔时,该片也没有赋予他过多的英雄主义色彩,刘黑仔幽默机智,游刃有余,影片并没有通过冲突强烈的情节设置,去突出他舍己救人、牺牲奉献等“高大全”的品质。


该片没有特别多惊心动魄的抗日杀敌情节,或许是导演有意为之,又或许跟史料不足有关。据说从1946年4月30日战前总督杨慕琦重掌香港政务到1997年6月30日末代港督彭定康离任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们一直不承认这支在“二战”时期配合盟军英勇作战、长期支援英军服务团进入香港建立情报系统的“游击队”。于是,许鞍华还在片中穿插了以“伪纪录片”形式拍摄的第三条叙事线——梁家辉饰演一位唯一健在的游击队小鬼队成员回忆往事,勾连起上世纪40年代的香港渔村与今日高楼林立的国际大都市的前世今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