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1100艘难民船涌进北海港:这是侨港镇的前世今生
侨港镇
1978年3月的一天,在北海港附近的海面上出现几十艘大小不一的木帆船,争先恐后的涌进北海港。这些船大部分都是没有机器的,靠风帆和橹摇行进,发出“吱吱”的响声。我当时正在码头拍摄渔业丰收照片,并不明白船队从何而来,但责任心促使我把这些稍纵即逝的场面拍了下来。此后几个月,每天都有几十艘木帆船进入地角渔港……
后来通过北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了解到,这是被外国驱赶至海上的难民船,至1978年5月底已达1100多艘,人数9000多。
1978年6月北海市政府给难民发放柴、米、油、盐等生活物资。
北海市侨办在地角渔村搭了很多临时棚给难民居住,并向难民发放柴、米、油、盐、糖、肥皂等生活物资,设立卫生所为难民检查身体和治病。1979年9月1日,随美国副总统蒙代尔访华的记者团一行23人来到北海,到地角“难民村”对难民进行两天的采访,随后向全世界发出了大量关于中国政府对难民安置的稿件。
国内外很多社会活动家和知名学者也都到“难民村”考察,撰文拍图介绍难民在中国的安置情况。自始安置在北海的难民便引起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联合国难民署都密切关心难民的安置和生存问题。几经磋商和考察,决定在北海市郊区电建村附近的一个天然港湾建设“华侨渔业公社”安置难民。
中国政府拨几千万专款和建筑物资建设渔港、码头、住宅、学校、市场、商场等等;联合国难民署拨几百万美元援建冷库、医院和小型修船厂。经过无数艰难和汗水,难民住宅楼和建港工程于1981年4月竣工,5月1日起让难民分批搬住新居, 渔港也投入使用。
1979年6月2日,广西区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北海组建“华侨渔业公社”安置难民。 1984年11月4日,经国务院同意,广西区批准成立“新港镇人民政府”;1987年3月新港镇更名为侨港镇。
1979年9月1日美国记者团在地角采访
从被驱赶被歧视漂泊海上九死一生的难民转眼成为安居乐业的中国公民,侨港镇一万多难民心里明白,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给他们的第二次生命。他们永记在心,决心好好创业,好好生活,对得起侨港镇,对得起党和政府。
青年人乐意自己分配到的工作岗位,老年人在家带好子孙安度晚年。各个家庭都尊老爱幼,勤奋互助。侨港镇在全镇干部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像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光耀夺目。
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保罗.哈特林在考察侨港镇后说:“北海市在帮助难民自救自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成果,使难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地生活在一起,在世界上做出了榜样”。
1980年建设中的渔港
侨港镇走有侨字特色的发展道路▲▲▲
1984年国务院把北海市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首批沿海城市。使北海经济发展有机会走上快车道。当年北海市举办了首届屈原杯龙舟赛。刚刚“成家立业”的侨港镇年轻力壮,首次参赛便夺魁,镇长黄国雄笑得合不拢嘴的捧回奖杯。从此赛龙舟便成为侨港镇每年必办的传统运动。
1979年6月2日,“华侨渔业公社”成立
1984年北海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侨港镇夺魁
侨港镇的难民是从东南亚国家漂流过来的,他们的祖辈是华侨,因此会讲越南话,也会讲中国话。会炒广东菜,也擅长做东南亚小食;北海市领导独具慧眼,在侨港镇开辟侨乡风情街。
把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的特色小吃都引进来。每到夜晚,风情街灯红酒绿,蟹仔粥、越南春卷、肠粉、米线、咖啡、糖水应有尽有。越南话、广东话、普通话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的游客纷至沓来……
1981年联合国难民署高级官员哈特林(中)视察侨港镇
疍家婚礼是侨港镇的特色节目,慕名而来的游客都盼望能一睹为快。镇领导由此感悟到这也是商机。2018年休渔期间在渔港内推出大型疍家婚礼表演活动。龙舟、花艇、狮龙、锣鼓一併上场,咸水歌对唱,夫妻拜堂,声乐阵阵,游客近距离看到颠船接亲,听到粤语山歌,兴奋得情不自禁,狂欢的气氛令万人空巷……
走有侨字特色的发展道路令侨港镇成为国内闻名的旅游景点,镇居民的收入比城里人遥遥领先。
2018年侨港镇疍家婚礼表演活动
侨港镇成为广西最大的渔业基地▲▲▲
2017年侨港镇侨乡风情街夜市
侨港镇成立至今四十周年,刚好也是北海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侨港镇的成功和变化反映了北海市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
侨港镇现在拥有1万八千多人口,有8个渔业公司,侨港镇人经营的渔船有2075艘,总马力26.3万千瓦。渔货交易每年近50万吨,北海市的渔业总产量占广西区的百分之七十。现在侨港镇是广西最大的渔业基地。联合国难民署对侨港镇的评价是:侨港镇是全世界安置难民的橱窗和典范。
2018年航拍的侨港镇面貌
➤本文欢迎转发,谢绝擅自转载、盗用图文
如有需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审核: 李维维
➤网络编辑:周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