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广东创新 大学支撑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高大上”对接全球创新要素,“接地气”服务“佛山制造”

2017-05-17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教育

全球新技术与“佛山制造”相遇,会擦出耀眼的火花吗?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使出“新招”,正在把设想变为现实。


不久前,佛科院成立全球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加速推动全球创新技术应用成果率先在佛山转移转化,打造全球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大孵化器”。这一推进新技术转移转化的新模式,被认为是“佛科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一个生动实践”。





2015年9月入选广东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佛科院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跑出了“佛山速度”:不到一年时间,理工科专业从29.8%提高到62.5%,实现了从综合性大学向理工科大学的转变;引进60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师生专利申报数量“井喷”,增长近12倍;构建“一园N院一中心”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多个新技术转化中心,孵化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佛科院党委书记曾峥、校长郝志峰近日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学校依佛山而建、依产业而兴,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要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吸引全世界的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到佛科院,对接“佛山制造”、转化最新技术和孵化高新企业,为佛山和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曾峥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郝志峰


  

一年实现综合性大学向理工科大学的转变



南方日报:佛科院入选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已有近两年。两年之中,学校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曾峥:2014年年底,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珠西战略”,要把珠江西岸城市群打造成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佛科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就是要发挥珠西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高校创新源头作用,支撑珠西龙头城市佛山的创新驱动发展。


2015年9月入选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后,学校仅用一年时间,一步到位,从综合性大学转变为理工科大学。


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佛山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食品工程、节能环保、制造服务等六大学科群,固本削枝,开展二级学院、学科和专业调整优化。


调整后,工科二级学院由原来的5个扩展到12个,文科二级学院由原来的6个压缩到3个;停招15个非工科专业,本科专业总数48个,其中理工科专业30个(工科23个、理科7个),占62.5%,提前完成2017年目标任务,成为名副其实的理工科大学。


郝志峰: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时代到来,国内高校开始探索“新工科”建设,以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这也是学校实现超常规、高水平发展的新机遇。


经过学科调整后,去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预防兽医学、数学(大数据技术)、材料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数增长150%。其中4个重点学科服务佛山装备制造业,占重点学科的80%;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数量实现倍增,开发了机器人焊接柔性工作站、锂电池双向AC/DC变流电源等20个高新技术产品,为2017年目标值8个的250%;2016年,获得6个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总数由原来5个增长为11个,还获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学校牵头获批广东省一门式政务服务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省智慧养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零的突破,在广东高校位居第三。


南方日报: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其难度可想而知。


曾峥:说实话,有压力,但更有底气。我清晰地记得,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启动时,佛山市委市政府在市机关大礼堂召开全面加快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工作推进大会,省教育厅、佛山市委市政府和镇街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全校的教职工等近1000多人参加会议,足见佛山是举全市之力来推动佛科院改革、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郝志峰:我常说一句话,佛科院今天不主动调整,明天就要被调整。这是危机感,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激情。佛科院的发展背靠佛山,既要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又要输出一批批人才、技术和高新企业,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佛科院改革发展跑出了“佛山速度”,各项核心指标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年底有望培育200家高新技术企业



南方日报:几天前,第三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佛山举行,学校与王浩院士团队签订合作协议,组建南方海绵城市研究院。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如何跑出“佛山速度”?


曾峥:像王浩院士一样,近两年来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加盟佛科院。学校围绕智能制造等六大领域,以“政策特区”构筑“人才高地”举措,放眼全球,关注产业精英,实施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二级学院院长、高水平博士三类人才引进计划,形成了“三大类、九层次”的引才体系。


目前,学校已引进60多位高层次人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4人,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专家、973首席科学家共12人,青年千人、省级学者12人,海外著名大学教授、企业高管8人,特聘专才10人,特聘青年研究员11人,引进和培育6个省市级高水平工程技术创新团队。





南方日报: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到来,如何高水平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与佛山的无缝对接?


郝志峰:去年12月,佛山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鼓励佛科院实施“高校+高端研究院所+龙头企业”发展模式,加速推动全球创新技术应用成果率先在佛山转化,打造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大孵化器”。


依托“一园N院一中心”框架,学校先后成立“上海佛科新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海南佛科新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佛山“全球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通过打造全球技术转移、转化和运营战略高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全球创新技术的转移和成果的应用转化,服务佛山“世界科技+佛山制造+全球市场”的新战略。


南方日报:这一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郝志峰:建设应用型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就是要服务佛山和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要与地方产业一起孵化有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佛科院要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制度设计等各个环节创新,才能抓住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实现全方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小班快跑”部分师生


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小班快跑”。根据“小范围、个性化、学分制”原则,遴选对科研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并将他们组成实验班,实验班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提高到50%以上,把原先的“三年理论学习+一年社会实践”的课程设计,变更为“一年理论学习+三年社会实践”或“两年理论学习+两年社会实践”。


其次,调动师生积极性,提高专利发明“产值”。学校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办公室,推进佛山大学科技园建设,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办法、奖励办法和激励机制及任务分解计划等文件,出台百万元的奖励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创新创业。


再次,打通师生创新创业的“最后一纳米”。按照“产教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思路,成立半导体光学工程学院等9个具有鲜明理工科特色的专业学院(产业学院),使专业课程融入产业,一边实践教学,一边熟悉企业的需求,大幅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学校的综合办学、师生科研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实现大幅提升。


例如,全校师生的专利申报井喷式增长,2016年专利申请874项,增长了近12倍,其中发明专利427项、外观设计专利117项、实用新型专利330项,发明专利申请占总数49%。其中有一名学生申请国家专利11项,获得实用型专利授权3项,以公开国家发明专利5项,已受理专利申请3项,被誉为“佛科院的专利达人”。


又如,学校发明转化率大幅提高,一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被成功进行成果转化,清远麻鸡育种项目、标准光组件智能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等获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重点项目和广东省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目前已孵化培育了佛山市安安美容保健品有限公司等十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到2017年年底有望培育200家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印有佛科院烙印的高企。



 

今年9月启用北院,新校园成新“增长点”



南方日报:佛科院的发展格局很大,要“高大上”对接全球创新要素,也要“接地气”服务“佛山制造”。学校如何推进国际化进程?


郝志峰:佛科院的国际化进程,不止步于一般的合作办学项目,更着眼于全球的创新技术应用转化。


把中德合作贯穿科研、教学、学科建设全过程,依托中德学院,开设车辆工程、电子信息以及工商管理等三个专业,同时建立德国大众培训基地,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联手打造汽车行业实训项目,采用德国大众“双元制”教学体系。


把中加合作贯穿研发、应用、转化全过程,2016年学校与加拿大洁能科技公司签约共建“中加清洁技术与新能源成果转化研究院”, 与该公司深入科研合作,全职引进加拿大巴拉德公司原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并在云浮产业落地。


面向全球开展多学科、全方位中外合作办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奎尔大学、澳大利亚纽卡素大学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协议;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签订共建“先进碳材料实验室”协议;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密切接触,拟在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环境地理工程等学科展开合作与交流。


南方日报:现在,学校的办学和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大家很关心,今年9月会启用新校园吗?


曾峥:期盼已久的北院新校园预计在今年9月投入使用,将极大提升和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发展空间。


北院新校园分为北区和南区,计划总投入建设资金25亿元,首期投入15.89亿元,由学校配合佛山市代建中心以代建方式进行建设。





新校园自2016年4月建筑工程进入全面施工,工程进展顺利,2016年9月实现第一座建筑理学院楼封顶,2016年11月底新校区北区常规建筑全面封顶。北区预计于2017年6月底竣工验收,7-8月进行搬迁试运行,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南区将于9月实施建设,计划2018年12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郝志峰:学校将在校园内选点建设“海绵城市”示范点,计划成立“海绵城市研究院”,发挥专业优势,为城市生态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还与南海区政府共建以新校园为核心辐射周边的中国特色小镇——“星光小镇”,拟把仙溪湖建成一个水面较大的湿地公园,打造以仙溪湖为中心的校园景区、人才培养摇篮、产业驱动创新基地。


总之,我们将不忘初心、不换频道、不遗余力、不辱使命,以更大力度、更大作为、更大担当,加快把佛科院建成应用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创新工场】



Christopher团队

打造我国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路


我国首台氢能大巴已于2016年9月28日在佛山三水投入使用,成为我国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路。这是佛科院和佛山市共同引进加拿大巴拉德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Christopher领衔的氢燃料电池研发团队的“杰作”。


经过两年发展,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刘志祥教授和特聘专才燕希强博士,他们在云浮建设了新型研发机构佛山(云浮)氢能产业与新材料发展研究院,进行2万台规模的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的运营,参与氢能大巴生产。


他们还主持了包括广东省公益研究项目、广东省工程中心、佛山市平台项目、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内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5项。其中燕希强博士于2017年2月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创新人才。


有人认为,氢能源公交车使用的氢燃料,排放物只有水,非常环保。氢能源才是公交车未来能源的首选。





杨兆华:打磨电力储能“绿宝石”


2012年,佛科院教授杨兆华作出一个决定:带着科研成果,“下海”创办企业佛山市贝瑞尔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当时看来,这一富有前瞻意识的决定有点“惊人”,因为教授不该办企业,应该搞科研和教学生。


5年时间过去了,杨兆华创办的公司被评定为高新企业,现有员工40余人,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主要产品有馈网式二次电池化成分容检测设备、组串式光伏并网逆变器、TSC型、SVG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等。公司授权专利5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作为副组长单位起草国家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各1项,作为起草单位参与起草1项国家行业标准,馈网式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化成分容检测设备为国内首创,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贝瑞尔’是英文的‘Beryl’,意为‘绿宝石’。”杨兆华说,公司是科研、本科毕业设计、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基地。下一步的计划是电力储能研发,将公司打磨成科技产业的“绿宝石”。


 

毕利军:研发新型抗结核疫苗


“创新创业离不开人才支撑,而人才培养需要面对产业化。”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佛山分所所长、广东体必康集团董事长毕利军说,正是持着这种理念,她来到了佛科院。2015年12月,毕利军被佛科院聘为口腔医学院二级特聘教授。


毕利军以系统生物学和转化医学全新视野和创新思维,带领2位院士、6名博士组成跨单位、跨部门、跨领域研发团队,针对结核病检出率低、疫苗保护期短、药物耐受等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与转化。


毕利军团队率先构建结核菌全蛋白库和全蛋白组芯片,以此为基础系统性、规模化发现和鉴定新免疫原和标志物,来发展新型抗结核疫苗和检出率更高的诊断技术。这一独特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平台,已在美国和中国多个研发机构应用。在 Nature Genetics, Cell Research, Cell reports等SCI刊物发表80余篇原创论文,获得专利35项。

 


曾亚光:让学生人人都有专利


“申请专利15项、创办3家企业、5人考上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实验班班主任曾亚光对自己的学生如数家珍。


曾亚光说,“小班快跑”原先是私下组织的兴趣班,后来引起校领导的重视并得以推广。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选拔,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报名,大二正式入选创新班并修改人才培养计划。一个班学生人数每年保持在10—12人左右。目前小班引进了1名长江学者以及数名国家杰青、美国教授。


常驻的老师有5到6位,高层次人才6位。小班核心、实践课程占到53%左右,不减少公共课程,专利、论文可以转化学分。如今创新班学生人手一个专利,2015级的更是人手两个专利。


“学生的出路变多了。”曾亚光说,通过学习实践,学生快速接触实践应用,“跑”到更高层次的平台,出国留学、去中科院学习、创新创业,或者留在佛科院做实验室研究人员。目前,团队已经成立了一家公司,正在酝酿成立田捷教授领衔、风险投资公司入股的一家从事光学影像产品开发的高科技公司。

 


【数说佛科院】

 


人才引进

目前,已引进60位高层次人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4人,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专家、973首席科学家共12人,青年千人、省级学者12人,海外著名大学教授、企业高管8人。


人才所属领域中,智能制造领域17人、新能源新材料10人、产业精英11人。录用优秀海内外青年博士113名。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工程技术创新团队6个。


学科建设

5个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由2个增加到5个,重点学科数增长150%。其中4个重点学科服务佛山装备制造业,占重点学科的80%。首次进入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数学)的建设行列。

 

科研成果

2016年,获得的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8项。2015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95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


科研经费从2010-2015连续六年在全省排名第十。


2016年,学校科研总经费达到3.45亿元,比2015年增长129%,提前完成2017年目标值(2亿)。横向经费2011-2015连续五年全省排名第十,2016年跃升为第八位,全国排名145位。在全省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平台数”统计排名中,2012-2015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二。

 

社会服务

学校将过去传统的自由的产学研用合作变为与政府、龙头企业开展精准合作,先后与禅城区、顺德区、高明区等15个政府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美的集团、创维集团、海天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300多个研究中心(院所)或产学研基地,将创新创业与技术转化相结合,实现市场与社会的价值、贡献度和影响力。

佛山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展顺利,获批广东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大学科技园实现一园三区(校内、火炬园区、南海高新区)建设,可自主支配场地共有16000多平方米,目前,入园企业达70多家。

 

人才培养

2016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共计312项,超过2015年的两倍。其中,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铜奖1项,创历史新高;获2016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6项、银奖4项、铜奖6项,团体总积分跻身全省高校十强并荣获“优创杯”。


(来源:广东省教育厅 南方日报)


感谢您关注广东省教育厅官方微信

微信号:gdsjyt

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记得点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把它分享给朋友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