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广东创新,大学支撑⑰】华南农业大学:组建“特种部队”,每天充满“战斗力”

2017-05-18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教育

“我们这次出访‘战果累累’,谈成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收到了100多位青年才俊的应聘简历!”从欧洲出访回来的第二天,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信心满满:“这充分说明华农的吸引力和国际化!”


这位从小喜欢看战争题材小说和影片的大学校长,把高水平大学建设当做了一场战略部署清晰严密的“大战役”,每天充满了“战斗力”。


经过三年高水平大学建设,华农“以奇制胜”,递交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1人,广东省级人才32人;农业与林业QS学科排名位列全球51-100位,比2015年上升50位理工学科比重占60%以上,推动理工科发展为农业学科提质;转移转化科技成果61项,转化收益2374万元……



 “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有打破常规的勇气,用创新思维寻求新突破,以奇制胜!”陈晓阳说,华农将建设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农林特色高校,以理工科提升传统农业学科,做大健康营养学科的新增长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更好地支撑广东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创新驱动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


奇招一:

超常规引进人才,组建科研“特种部队”

南方日报:今年是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第三个年头。在这场“攻坚战”中,华南农业大学取得哪些胜利?


陈晓阳:建设高水平大学近三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出奇招,出实招,招招见效。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2016年QS排行榜上,学校农业与林业学科位列51-100名之间,跟2015年相比前进了50名。在ESI高校排名中,我们位列1457名,比2015年前进173名,是2016年度全国27所排名增速超过100名的高校之一


在学科建设方面,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植物和动物科学学科名列307位,农业科学排名313位,比2015年初分别提高124位和54位。化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可能性已达97.5%,相信未来四个月左右就能进入前1%行列。微生物学,环境与生态,工程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的可能性均已在80%左右,比2015年初提升约30%;未来3年内学校将有5-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华农新增了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1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截至目前,学校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8个,其中国家级平台8个,尤其是科技部立项建设的“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实现了华农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零的突破。他们的风洞实验室是亚洲单体最大的农业航空高低速复合风洞,建成后也将是世界农业工程领域最先进的风洞之一。


在科学研究方面,2015年以来华农共转移转化科技成果61项,转化收益2374万元。2016年学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也创历史新高,获批125项,比2015年增加60%。



南方日报:有哪些“奇招”“实招”?


陈晓阳: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改革,以改革求创新和突破。我们的改革主要涵盖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拔尖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创新的科研体制机制、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等5个领域。近三年来,这些领域都得到了有力推进。尤其是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显著。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紧紧围绕如何汇聚人才、如何成就人才这个关键,在人才引进、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和薪酬分配等方面出台了不少创新性的举措,为激励和支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人才的引进上,学校打破一年一次招聘的惯例,对高水平人才随时面试。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1人,广东省级人才32人,聘请了72名丁颖讲座教授,提前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目标。学校“重在成就,偏向青年,唯才是用,破格提拔”,2016年就有6名80后高水平海外人才以首聘教授方式引进,最年轻的仅有28岁


这些优秀人才来到华农,根据社会和学校学科发展需求组建“特种部队”,学校给予特殊的人事、工资和考核政策,进什么人,酬金怎么分配,团队自己说了算,学校全力支持他们放开手脚,迅速“占领科研制高点”。


我们发现,学校10%的人才贡献了90%的科技成果,所以学校打破了传统薪酬分配方法,实行“优劳多得”,也采取“一校两制”方式,实施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也分不同的级别,同时我们也提高校内同类人才的待遇水平,与引进人才的待遇保持一致。


学校还出台多项激励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新政策,全面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性。



奇招二:

搭建平台,攻下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碉堡”



南方日报:大学是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华农打赢“攻坚战”的成果如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陈晓阳:三年来,华农注重提升原始创新引领能力。着力打造“作物、园艺和林学等植物类”“畜牧兽医等动物类”“植保、生态和食品安全类”“农林经济管理类”及“农业工程类”5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围绕植物新品种创制与优质丰产技术等领域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努力实现原始创新和突破,并构建面向“三农”的新型智库。


以产业链为纽带,整合校内人才、技术、成果资源,创新性地开展“433新型产业服务工程”,即由教授领一个团队、联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的“四个一工程”;教师“进企业、进政府、进农业园区”,学生“进村头、进田头、进户头”的两个“三进工程”。由此建设了一批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分布式服务站,构建集科技成果示范、技术推广、成果辐射、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南方日报:去年全国两会前夕,教育部介绍了华农“推进原始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服务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案例。


陈晓阳:是的。其中一项是校企合作“温氏模式”,学校与温氏集团的合作被誉为“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典范”,也构建了动物科学(温氏班)、软件工程(温氏阿里创新班)为代表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接下来学校还将与温氏大华农拓展海洋领域产学研合作,携手共建“海上温氏”,服务广东海洋强省战略。


此外,产学研合作还体现在组建多个新型研发机构。例如与肇庆市共建“华农(肇庆)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华农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珠海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珠海分院”,与茂名市共建“现代农业研究院”。华农还与顺德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顺德分院”“华农顺德现代农业总部经济研究院”。通过这些机构打造产学研相结合、农科教一体化的华南新农村建设服务新模式。


奇招三:

调整理工类学科结构,“集中兵力”找准新增长点



南方日报:华农牵头成立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并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引起社会关注。


陈晓阳:这是我们推进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改革。我们实施“立体式、链条式、递升式、全程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新机制。鼓励学生在校内2万平方米的孵化平台积极实践,发现问题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本领增长知识。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如何与人合作,这是为他们人生点亮的一盏灯。


学校大力推行学分制改革试点,选定三个学院从2016级新生启动试点,为多元化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提供“试验田”。


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是卓有成效的。举个例子,在2016年度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总决赛上,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团队获得全球决赛总季军,冠亚军分别是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同时还获得大赛金奖和三项单项奖,成为成绩最好的中国高校队伍。


南方日报:三年来,华农着力理工科发展和学科整合,这一谋划出于怎样的考虑?


陈晓阳:广东作为产业大省,发展理工科非常必要,目前学校理工学科比重实际上已经占到60%以上,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理工科基础厚实。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学科整合“集中海陆空兵力”打“歼灭战”,成果丰硕。


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华农率先撤销了理学院,把物理与弱电工程结合组建电子工程学院,数学与信息学科结合形成具有服务现代农业特色的数学与信息(软件)学院。我们已经尝到这些调整的“甜头”,例如化学同材料与能源科学结合新建的材料与能源学院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目前在全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排名中名列第一,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研究生获奖人数过半,该学院对化学学科ESI贡献更是达到70%以上。


南方日报:三年来华农战果丰硕,接下来将如何谋划新一轮发展?


陈晓阳:接下来,华农将把农业科学等重点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希望华南农业大学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


我们将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调整专业结构,新增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和学科,重点发展理工科和健康营养学科。一方面以理工科提升传统农业学科,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健康营养学科上大做文章,抢抓农业产业的新增长点,满足人民“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需求。


未来,我们还计划实现农业与医学的深度对接,建立健康生命研究院甚至二级学院,着力开展预防医学、营养医学、保健医学等领域的研究。



【创新工场】

罗锡文:

革新精准农业机械装备  助力中国制造2025


为改变我国农机大而不强的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带领研究团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顶天立地”服务农机,带动了国内一批农学专家和农机专家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团队坚持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海、陆、空”全方位发展——“海军”有无人驾驶测量船进行水文勘探;“陆军”有无人驾驶拖拉机、水稻插秧机和水稻直播机,其中无人驾驶的棉花播种机1000米直线行驶的误差小于3厘米;“空军”有无人驾驶的飞机喷施农药和为杂交稻制种进行辅助授粉。


坚持为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研究成功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居国际领先水平,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工插秧和“天女散花”的人工撒播的水稻种植模式。已在国内26省(市、区)及泰国等6国进行了推广应用,在全国各地取得了一批高产记录,16个省市亩产超过600公斤,10个省市亩产超过700公斤,5个省市亩产超过800公斤,新疆连续两年亩产超过1000公斤。近三年在上海等国内8省(市、区)推广面积达301万亩,与人工撒播相比,增收节支金额42815万元。技术辐射推广面积300万亩以上



廖明:

研发推广人兽共患病防控技术产品

3年减少30.15亿元经济损失


今年年初,广东首次发现H7N9变异株,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廖明的研究团队迅速研制出特异性的诊断试剂盒,为进一步确认变异毒株特征起到重要作用。


廖明团队依托的“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农业部禽流感疫情监测的主要参与单位之一,最近该团队“重要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团队研发并推广了有效的疫病防控技术与产品,近3年来为全国减少经济损失30.15亿元,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廖明长期从事动物重要传染病与人兽共患病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曾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3项省部级奖。该团队在国际上首创水禽专用禽流感疫苗,并研制其他多种动物疫苗,提升了家禽重大疫病的防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陈志强:

钻研航天育种

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2项

帮助农民增收15亿元


在华农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经历过“太空冒险”的几十个品种数万粒种子,它们有千分之三的机率出现有益基因变异,成为“广东航天育种第一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志强团队重点研究的对象。


“航天搭载下的航天诱变育种是创造新种质、产生新基因和培育新品种的有效新途径。”陈志强介绍,在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资助下,该团队在水稻生物育种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2项、植物新品种保护权8项、发表各类论文79篇;培育水稻新品种16个,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2091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15亿元团队2016年度先后获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等荣誉

      


刘耀光:

做杂交水稻“解码者”

领先植物育性研究国际水平


不少人都知道,华农“水稻育性发育机理与基因工程研究团队”是一个“全明星阵容”——该团队有正高人员5人,副高7人,形成了由长江学者、珠江学者和珠江新星不同层次和年龄梯度的杰出人才队伍。


该团队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农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刘耀光领衔,依托“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围绕杂交稻生产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科研攻关。高水平大学建设三年来,该团队更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相关的育性分子调控机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杂交水稻培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多年来应用非常广泛。但杂交水稻究竟为什么能育种,分子基础是什么,这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刘耀光说。


三年来,团队克隆了3个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不育基因、2个恢复基因等,揭示相关分子机理,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奠定我国在植物育性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这些研究成果能帮助育种工作更有策略。”


  

【数说华农】

人才引育

2015年以来,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1人,其中千人计划6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青4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新增广东省人才32人,聘请72名“丁颖讲座教授”。在新增的高层次人才中,本校培养的国家级人才11人,其中国家杰青1人,青年长江2人,青年千人3人。


现有专任教师2269人,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占42.2%,高级职称人数占65.3%,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教师数达31%。目前学校有两院院士各1人、千人计划10人、长江学者9人、国家杰青7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珠江学者18人。


学科建设

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农业与林业学科位列51-100之间,比2015年前进50位。


进入世界ESI前1%的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分别位列全球307位和313位,植物与动物学有望在1~2年内进入世界一流顶尖学科行列(前1‰)。


科研创新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创历史新高,获批125项,比2015年增加60%,经费总量居全国第70位,资助率全国排名38位。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合同经费1.125亿元,全国排名59位。


新增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1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截至目前,学校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8个,其中国家级平台8个。


成果转化

2015年以来,共转移转化科技成果61项,转化收益2374万元。

其中专利转让34件,转化收益1557万元;专利许可实施23件,转化收益750万元;水稻品种和品种权许可实施5个,转化收益380万元;技术转让13个,转化收益1477万元。


2015年以来,共签订横向科技合同1505项,合同金额2.416亿元;共建科研平台12个;签订框架协议24项。


【招生看点】

2017年华农本科计划招生9000人,其中农林类专业招生人数占17%,理工类专业招生规模达45%。华农将继续在优势农林学科开设“丁颖创新班”,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安排高水平教师开展创新实践教学,该班学生读研比例高达80%以上,很多学生毕业后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华农今年将开设动物科学(温氏班)、软件工程(温氏阿里创新班)、木材科学与技术(索菲亚班)、会计学(创新实验班ACCA)、金融学(创新实验班CFA)等;并在生物科学类、经济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设有国际办学项目。


华农设有优秀考生奖学金,对在提前批或第一批的第一志愿填报华农,专业志愿填报指定农科专业并被该专业录取的考生,高考分数超过投档线20分可获得四年学费等额的奖学金,超10-19分可获两年学费等额奖学金,超5-9分可获一年学费等额奖学金。


(来源:广东省教育厅 南方日报)


感谢您关注广东省教育厅官方微信

微信号:gdsjyt

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记得点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把它分享给朋友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