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搭建乡村课堂,田间地头讲述朱定实践

泖港视界
2024-09-03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近来朱定村的田间地头迎来一批批青春靓丽的身影,或开展产业调研,或体验农事劳动,让这个保留村焕发新活力。



朱定村作为上海市第五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挖掘优秀乡土文化资源,讲好乡土故事,为广大青少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搭建乡村课堂,在田间地头讲述乡村振兴朱定实践。




非遗学习课堂:老手艺,新匠人,“盘”出指尖之花


盘扣,又称盘纽、布扣,由中国结演变而来,是中国纽扣的始祖。村党总支集结村里的老手艺人,结合本村“药食同源”特色产业,保留盘扣传统技艺,将中药材包入香囊,让盘扣这一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结合乡村建设,朱定村党总支打造盘口工坊,宣传展示和教授这项传统技艺,吸引了本市多所高校师生前来学习调研学习。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生慕名而来,通过村校对接,与学院建立党建共建基地,首批招募10名学生,向朱定村“盘扣奶奶”沈金秀颁发“传统服饰手艺传承人”聘书,结合专业研究,每月一次系统学习盘扣制作。学生们走进朱定村,实地参观考察乡村农宅,体会风土民情,在多次课程学习后,学生们已能结合自己的理解,DIY出不同的图样,让一朵朵“花”盛开在指尖。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的学生结合乡土风情调研,选取朱定村老中青几代老艺人和新农人拍摄“盘扣奶奶”“柿子爷爷”“芹菜阿姨”“森林哥哥”等专题纪录片。




双学互动课堂:访村民,下地头,“做”田间大学问

 

“奶奶,您今年多大年纪了?平时都是自己烧饭吗?”“爷爷,您会使用智能手机吗?”“村里的道路翻新过吗?”“如今主要种植哪些农作物?”……松江一中与朱定村签订学农实践合作协议,学生结合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来到朱定村分组入户开展调查,既关注农民的衣食住行又关心农耕文明和乡村历史,学生们走出象牙塔,深入田野一线探求实践真知。

 


比他们大一个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则更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产业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们选择朱定村作为本学期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研究案例,通过多次调研和访谈,从农地与耕作、产业与农民收入、教育、医疗和养老五个方面了解朱定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在朱定村,主要种植哪些农作物?”“朱定村为什么选择芹菜种植作为特色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理论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朱定村党总支结合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建设,把课堂设在乡村振兴建设的每一个实践点上,为师生们提供一个在乡土中国深处认识国情农情的平台。此外,学生们来村调研也是村校间的双向奔赴,在开展调研的同时,顺手帮农户老爷爷浇浇菜园子,教老奶奶们发朋友圈,当学生们看到村里有间百年书屋的时候,还主动发起筹书,为书屋捐赠书籍。




劳动实践课堂:接地气,沾泥土,“育”见乡村之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朱定村党总支立足村情特色主动思考谋划,围绕稻芹轮作、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自然教育,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盘活村内闲置农宅,打造具有农村特色的同源民居,同步建设“盘扣工坊”“健康驿站”等党群服务点,邀请村内种植能手和手艺达人结合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推出传统文化和农事活动体验,依托上海市农科院松江五厍基地技术支持,开设“药食同源”农作物认知和种植课堂。



城市里的小孩哥、小孩姐脚沾泥土,手撷芬芳,包粽子、做米糕,种菜浇水……体验农耕文化,感受丰收欢唱。不少同来体验的年轻父母感慨:流过汗、受过累,才真正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开展劳动教育,培育农文旅产业是朱定村党总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层次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选择,同时也为大朋友、小朋友们提供一个走进农村、亲近自然的机会,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们以实际行动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朱定村(图文)

编排/松江区融媒体中心泖港镇分中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泖港视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