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澎湃&复旦启动非虚构工作坊!王安忆等大咖授课,就等你来

2017-11-09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沈文迪


近日,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成立非虚构写作工作室,并将于12月8日到10日在复旦大学启动第一期“非虚构工作坊”。


首期“非虚构工作坊”将邀请王安忆、李辉、南香红、袁凌、卫毅、从玉华等知名作家和媒体人开班授课,讲授纪实中的虚构、非虚构与文学、特稿与非虚构、非虚构采写方法论等。


工作坊计划招募40名学员,面向新闻传播院校学生、新闻业务教师、新闻媒体从业者、非虚构写作者开放,课程免费。


通常认为,“非虚构写作”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时“非虚构小说”和“新新闻报道”等非虚构创作盛行一时,涌现出卡波蒂的《冷血》、诺曼·梅勒的《夜晚的军队》等非虚构创作代表作品。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后来引入中国。如今,其外延已大大拓展,有学者在论文中将新闻报道、报告文学、口述实录、非虚构小说等文体都纳入非虚构作品范畴。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张涛甫看来,2015年,白俄罗斯记者阿列克西耶维奇“爆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非虚构写作的“凯旋”,“她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高冷路径,关注那些被大时代遗忘,被功利主义的同行们以及被新闻时效忽视的冷话题、边缘人物,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真相的追寻,新闻与文学的楚河汉界消融了,历史和现实的界限弥合了”。


张涛甫认为,新闻是一种选择性记录,受时间、空间以及媒介手段所限,常会造成集体性失声和失忆,致使许多本该被记录的话题遭遇集体性冷落。而“非虚构写作”记录那些被时代“主旋律”遗忘的人和事,用新闻的长镜头记录斑驳纷扰的世界,绘就了正史之外的历史图景,能让人看到历史背面的沉重记忆。


澎湃新闻网总裁、总编辑刘永钢表示,澎湃新闻是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新媒体,也是一家严肃媒体。除了快速、准确地传递消息,由表及里地调查真相,澎湃也在探索更好的叙事文本,希望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建立情感联系,产生思想共鸣。2017年8月,澎湃新闻开设非虚构栏目“镜相”,陆续推出《都市相亲人》、《深圳“三和”纪事》、《寻找戴金秀》、《生死打塔人》等非虚构报道,这些报道或观照现实,对热话题提出冷思考,关注被遮蔽和漠视的小人物,或追索和探究人性。


此次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非虚构写作工作室,旨在搭建学界和业界的交流对话平台,联系和整合各界的文化资源,推动非虚构写作的研究和创作。这也是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建立战略合作以来的成果之一。在“非虚构工作坊”之后,非虚构写作工作室还将陆续展开其他项目。


非虚构写作是“新闻与文学的交融”。此次工作坊特邀请了几位文学名家,如小说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


王安忆


她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出版小说《长恨歌》《启蒙时代》《小鲍庄》及散文、剧作、论述共计六百余万字。曾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香港“红楼梦奖”、马来西亚世界华文文学“花踪”大奖、韩国李炳注国际文学奖及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奖项,2013年获颁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奖章。


另一位授课导师,原《人民日报》文艺版高级编辑李辉,曾在《收获》开设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以《时代》杂志封面人物为引,讲述中国20世纪的历史风云,该专栏曾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散文家”奖项。


李辉


而来自媒体界的导师南香红、袁凌、卫毅、从玉华等人,均进行非虚构写作实践多年,其作品忠实记录了历史、现实和人心的复杂与幽微。


澎湃新闻是以原创新闻为主、拥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一类资质的全媒体端新闻资讯平台,专注报道中国时政、财经、文化、思想,倡导理性建设性,已迅速成长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领跑者之一。


课程表如下↓↓↓


报名方式在这里↓↓↓

第一期非虚构工作坊召集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