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专访公卫专家冯子健:防疫新形势下,抗原自检或是替代方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澎湃人物 Author 澎湃人物
据新华社报道,孙春兰指出,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持续优化防控政策,走小步不停步。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是当天参与座谈会的八位专家之一,他也是2020年初疫情暴发时去到武汉的国家级专家组成员。
12月3日,冯子健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提到,未来一个时期公众感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建议未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的人员要尽快接种疫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要尽快接种。在疫情上升阶段,防重症也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紧张。
他认为,如果疫情规模进一步发展,难免会经历疾病传播高峰,从而对医疗系统形成明显压力,对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进行居家隔离是必要的,要通过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等方式来延缓疫情的快速发展,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
疫苗接种禁忌范围缩小,
要加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接种
冯子健:老年人感染新冠后发生严重疾病的风险是比较高的,所以疫苗的保护对预防老年人发生重症更重要。
高龄和慢性病是感染新冠后,发生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大多数老人往往都具备这两个独立的危险因素,所以更需要疫苗预防和额外防护,预防重症,并尽量避免在疫情高峰阶段感染。
澎湃新闻:高龄老人指多少岁?
冯子健:现在各个国家的患者感染新冠后发生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平均年龄中位数,都是在 80 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生严重疾病的风险越高。所以排序是 80 岁以上,接下来是 75岁以上, 70 岁以上,再往后是 65 岁以上。
冯子健:接种率都公布过。越是年龄大的人,他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加强接种率都相对低,特别是80岁以上老人接种率最低。恰恰是那些最需要疫苗保护的还有比较严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反而未接种疫苗,这对他们是很危险的。
澎湃新闻:孩子如何防护,应当接种几针疫苗?
冯子健:我国已经为3到17岁的儿童提供接种了,只不过还没有推荐加强针的接种,还没有方案出台。也许随后会有针对他们的加强针疫苗接种指导意见出来,目前就是基础免疫。
澎湃新闻:不少人对接种疫苗后,仍会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比较担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新冠疫苗接种后保护力能持续多久,体现在什么方面?加强针接种的效力如何?
冯子健:新冠疫苗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接种之后的短时间内,保护效果相对比较强,但是一般来说,三个月以后它的预防感染作用就会显著减弱,疫苗诱导的抗体会衰退,它预防感染的效果就变差了。
但是,新冠疫苗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它对于预防重症发生的作用是比较好的,而且这种保护效果持久性也比较好。预防重症主要靠疫苗所诱导的细胞免疫。现在有很多观察,打了加强针以后,持续 12 个月,它仍然有很好的预防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而且这种防重症保护的广谱性也比较好,就是对不同的变异株都可以有比较好的保护效果。
加强针主要是在基础免疫上,进一步巩固免疫效果,无论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都能得到加强。
冯子健:我觉得有三个关键的地方。第一,我们最近出台的新的针对老年人的接种方案,把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和慎用的范围大大缩小了。这是基于疫苗推出以来大量的临床研究、真实世界研究和安全性监测的结果,疫苗的接种禁忌应该是非常非常少的,其实,对我们国家生产的疫苗而言,除了对疫苗严重过敏是接种的绝对禁忌症以外,其他人任何人接种都是安全的。
这次为了慎重起见,在文件里边增加了几条:比如急性感染性疾病处于发烧阶段、严重的慢性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或者严重慢性疾病生命已进入终末阶段,要延缓接种。
过去,可能对禁忌症和慎用的情形掌握得比较严格,很多老年人被排除在接种对象之外而没有接种上,比如很多慢性病患者没接种上。增加了这几条,禁忌范围跟原来的相比大大缩小了。希望加强这方面的宣传,让适合接种的人都能够尽快接种。
第二个就是要告诉公众,我们未来一个时期,可能感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所以大家要抓紧时间接种疫苗,来获得疫苗的保护。这两个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对受种者还是接种服务的提供者都很重要。
第三个,我们要设法改进现在免疫服务的提供方式。很多老人可能不便去接种点获得接种,这时候,新的方案里边提出可以上门接种的方式。
另外,我个人还建议,在医疗机构正在住院的那些老人,其实也应该由医生开具疫苗接种处方,在医院给他提供接种,就是那些没有接种的或者没有完成接种的,应该尽快接种。
澎湃新闻:我们平常会看到养老机构院内感染的信息,像这些老人是不是也是重点保护的对象?
冯子健:当然是了。对机构内的这些脆弱人群,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或者其他的失能集中居住人群,更应该努力地去提高他们的接种率。
澎湃新闻:还有哪些重点人群需要做好防护工作?对于这些人群,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冯子健:重点的还是那些有发生重症倾向的、具有高危因素的人,我刚才其实已经说到了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患有比较严重慢性病的患者,尤其应该得到特别的保护,尽量防止他们感染。
除了打疫苗以外,还有一些卫生预防措施也应该采取,使他们得到额外的特别防护,尽量减少感染。尤其是防止他们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疫情高峰阶段感染,因为这个时候往往医疗资源比较紧张,或者由于它的感染出现重症,进一步加剧医疗资源的紧张。所以在疫情上升阶段,尤其应该做好对这些高危人群的保护。
职业人群也需要得到保护,如医护人员或在医院工作的任何人员,防止由于医务人员中的传播,进一步加剧医疗资源紧张。这也是需要做的。
当然,其他处在关键工作岗位上,承担着很重要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人员,也要尽量做好防护,尽量减少感染,特别是感染以后发生比较重的疾病,影响他们持续工作。
澎湃新闻:人们对孕妇和小孩这两个群体会比较担忧,他们属于重点保护人群吗?
冯子健:当然也是,尤其是孕妇。
“抗原自检
或是重要的替代方案”
澎湃新闻: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除了对风险岗位和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外,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实行常态化检测。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宣布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无外出需求,可不参加核酸筛查,多地取消了出行48小时核酸检测要求,一些地方甚至撤销了部分核酸检测点,可以看到对核酸检测的要求正在放宽。这时如果没有另一种替代性的检测方案,是否会使高危人群处于更大的感染风险中?
冯子健:会是这样,因为大范围、大规模的核酸检测非常便利。核酸检测对于我们发现感染者是至关重要的。减少核酸检测服务的提供,可能不利于我们发现感染传播、疫情的大规模回升。
澎湃新闻:对于高危人群来说,是否需要分发抗原检测试剂满足日常的健康检测需要?今年2月,香港将抗原自采检测取代了核酸检测,我们在对核酸检测要求放宽同时,是不是可以有一个替代性的方案?
冯子健:我觉得可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抗原自检是一个很重要的替代方案。如果有检测的意愿,怀疑自己被感染了,尤其是那些高危的,有发生严重疾病危险因素的这些人,他如果出现了感染的症状,那他可以去做抗原。
冯子健:核酸检测敏感性要比抗原检测高,这点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在没有核酸检测或者核酸检测不能提供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一旦发现阳性,它的结果是比较可靠的,可能确实感染了,而且这时候排毒量是较大的。
在这个时候,抗原检测的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可以帮着确立诊断,它的诊断也有利于对感染者,特别是有症状的感染者提供更好的医疗管理,包括用药、是否需要住院、医院等机构内感染防控等等。
“如疫情进一步发展,
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
居家隔离是必要的”
澎湃新闻:现在对收治和隔离措施也都进行了优化,我们比较想了解的是什么样情况的人适合居家隔离,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医院或者集中隔离,是否有区分?
冯子健:我个人建议,如果他独居,或者是家庭的居住空间比较好,有独立房间居住、有独立的卫浴设备,能够做到卫生设备分开,当然在居家隔离是很方便的。相对来说,也比较舒适一些。
如果,家里人员多,居住条件也比较差,当然也可以选择集中隔离,特别是对于那些家里有高危的家庭成员,比如高龄老人,有严重的慢性病患者,或者两者兼有的人,特别是还有一些没有打过疫苗的、疫苗次数不够的,这样情况最好还是到集中隔离点或者医院去进行隔离治疗,这样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家庭高危成员。
澎湃新闻:如果老年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其隔离和收治措施会有不同吗?
冯子健:主要是及时对他进行临床评估,看看有没有加重的倾向,如果出现加重的倾向,要尽快地转入医院治疗。
澎湃新闻:多地提出符合条件的密接者,可以居家隔离,请问居家隔离对住房条件有什么要求,对于居家隔离的密接者,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冯子健:我很难提出很具体的要求,也还没有这样明确的政策。可能家庭内的人数越少,居住空间越大、越独立,在家庭成员感染时,越能做到适当分隔开来。
澎湃新闻:现在居家隔离的选择仍然限于密接者,之后是否会倡导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
冯子健:当前,方舱的医疗收治资源很容易达到极限。在达到极限的时候,对这些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实行居家隔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必须得做的;如果将来疫情进一步发展,规模更大,可能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进行居家隔离是必要的。
“要压低高峰,
减轻对医疗系统的压力”
澎湃新闻: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开通线上问诊的渠道?
冯子健:我觉得当病人大量增加的时候,要求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居家隔离的情况下,应该通过热线电话或者网络视讯系统或流动上门的方式,提供临床咨询、评估、分诊、转介服务,和医疗机构做好转诊衔接,是非常有必要的。
澎湃新闻:在防疫新形势下,网友普遍担心医疗挤兑问题,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预防或者减缓这一问题?院感问题一直是医疗机构防疫的难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议吗?
冯子健:如果将来调整了防控策略或防控目标,我们将难以避免地会经历这样的疾病传播高峰,它必然会对医疗系统形成很大的压力。这可能是很多地方都难以避免的情况,这是可以预期的。
如果到那时候,我们就要采取一些压低疫情高峰,减轻医疗系统压力的公共卫生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增加人际距离、减少人员流动性,包括减少人群聚集性活动、减少堂食、减少大型商超的开放时间和人数限制。
到了一定程度,如果有必要,也可能要实行短暂的非关键岗位人员居家办公等措施,这些可能都要视地方经历疫情的强度和医疗资源压力,采取不同强度、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来压低高峰,减轻对医疗系统的压力。
冯子健:包括春运在内,人员大规模的流动,大规模聚集,势必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这是必然的。
当然,我觉得在感染难以避免的情况下,打疫苗对防止重症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刚打了不久,对预防感染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另外,在出行的时候要严格戴口罩,尽量做到勤洗手,做好手部卫生。接触公共物品以后要尽量洗手、用免洗酒精消毒液来擦拭,尽量避免手接触口眼鼻嘴黏膜。尽量减少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停留的时间,如果难以避免,也尽量缩短这种时间。另外可以采取错峰出行,不要赶最高峰、人流密度最大的时候,这都是一些具体的办法。
本期编辑 邹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