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后,又有观点引质疑

守一 澎湃新闻 2023-04-24
澎湃特约评论员 守一

尽管网友早就开玩笑“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可还是经常会看到一些奇葩的专家观点被推上热搜。

北晚在线 图

最近一条引发质疑的专家建议又是关于生孩子的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演讲中说,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

虽然专家高举经济学家的理论招牌,可这段话说到底,更像是重复一个老掉牙的说法——养儿防老。角度说辞虽然不同,核心意思无非是,生孩子不只是付出,在“消费”孩子的过程中,还有持续的回报和收获。而长周期加耐用,可能就是说老了还能享到儿孙福吧。

这种以经济学视角解读生孩子,即便在理论上能够自圆其说,却很难达到“催生”的效果,招人反感也是可以想象的。就像有网友感慨的,这都不拿人当人看,人都变成“消费品”了,生再多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完全是父母视角,当孩子听到自己成了“耐用消费品”,谁的心里会舒服呢?所以专家这番自以为高明的发言,真是谁听谁别扭。

同样让人别扭的,还有被翻出来的经济学家马光远去年说过的一段话:“有担当、有责任、有经济实力的人一定要多生孩子,这是改变中国经济预期的一个关键。” 在很多人看来,生不生孩子是个人的事、是家庭的选择,把生孩子和“担当”“责任”这些词儿绑定在一起,总会给人扣帽子说教的感觉。

当然,这些被批评的专家可能也会觉得委屈、觉得被断章取义。比如马光远针对生育问题之前其实还说过,“年轻人不生孩子,责任不在年轻人”,是有很多压力让年轻人不敢生。所以,除了专家自身言辞表达上的瑕疵之外,现在的社会语境,确实也是理解专家“催生”言论不招人待见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不喜欢听到用力太猛的“催生”言论,无视现实困境的建议,自然很难得到网友的认同。

一个人、一个时代观念的形成,是很多因素潜移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生育意愿降低,在全球范围都很普遍,这绝对不是某位专家想出一个新奇的理论、提出点貌似诚恳的建议,就能改变的。如果建议离大众感受太远,效果更是会适得其反。事实是,经过专家一轮轮的“建议”,现在舆论场呈现的生育意愿非但没有改观,甚至到了一看专家建议就逆反的程度。

所以,专家如果实在忍不住要建议,不要只知道抖机灵、灌鸡汤,应该多去研究公共政策,多去研究如何改善生育环境。这更符合专家身份,对“催生”也更管用。




本期资深编辑 周玉华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