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指数和评估报告》发布会

2017-01-16 人大国发院 人大国发院

1月15日,《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暨“中国人民大学能源投资政治风险指数(RUCIEIPRI,以下简称人大能源风险指数)”发布会在逸夫楼举行。报告和人大能源风险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能源与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勤华教授领衔的项目团队完成。发布会由人大国发院主办。来自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中石油、中海油和人民大学的专家,以及社会各界及媒体100余人出席了发布会。许勤华教授主持了发布会。

报告在2016年指数研究结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人大能源风险指数评级体系,综合了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等六大维度37个子指标,参考了共11个大型全球数据库,以全面量化评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 64个沿线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程度以及主要变化原因。

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低风险国家为2个,较低风险国家为14个,中等风险国家为30个,较高风险国家为14个,高风险国家为4个。与2016年评估结果相比,总体上呈现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国家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国家减少的趋势。其中,南亚、西亚北非和独联体地区仍是较高风险地区,俄罗斯风险增至中等水平,中亚风险评级与2016年报告持平。报告认为欧元大幅贬值、欧美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和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是风险水平变动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龙永红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报告和指数的发布也是人大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将科研与教学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互动是人大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许老师的团队长期坚持这个方向,值得提倡和鼓励。其所依托的《国际能源、环境及气候概论》教改课程在培养学术人才、教学方式创新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许勤华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能源合作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在该地区进行能源投资需关注政治风险。人大能源风险指数为正确看待“一带一路”地区的政治风险提供了有效途径。与2016年版相比,本次指数在子指标和环境风险维度方面做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使评估结果更真实地反映现实情况。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王海运少将在点评时指出,评估报告对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既有重要意义。能源投资的政治风险非常重要。人大可以在此研究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推动我国的能源政治学的学科建设。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教授指出认为评估报告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对“一带一路”的能源投资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人大商学院徐佳宾教授指出,能源在一国战略同时具有政治性和经济性。评估报告从政治的层面强调能源资源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作用,恰逢其时。前美国高盛首席油气分析师闫建涛先生对评估报告和人大能源风险指数的实用性和品牌拓展提出四点建议。他强调中国因素维度是指数的一个重大重新,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入“一带一路”地区内中国文化、语言、风俗的影响力评估,同时可尝试对中国本身的风险水平进行评估。

中海油调研处处长胡森林先生指出,评估报告具有较好的站位和较强的指导意义。指数在框架设计、指标选取等方面具有创新性。评估报告中反映的政治风险与“一带一路”地区潜藏的地缘政治问题具有高度相关性。政府和企业需要对这一地区的政治风险进行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构建必要的预警和管控机制。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刘强先生认为,评估报告具有是时效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指数中增加气候维度符合当前能源问题与气候问题高度结合的全球趋势。气候谈判是政治谈判,个别利益集团对一国气候政策的影响很大。未来的指数设计可将此纳入考量范围。人大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陆如泉研究员指出,评估报告和指数设计具有学术深度、六维广度及战略高度。他建议未来评估报告的内容可与“一带一路”战略的“五通”内容相结合,并可将评估的结果进行量化,指出风险对能源投资的具体影响,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项目团队成员、人大社会与人口学院蔡林副教授和人大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分别就指数设计和评估的方法及评估的结果进行了发言。



View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