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大国发院发布12本系列“国家智库报告”

2017-03-07 人大国发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作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坚守“国家战略、全球视野、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的目标,着眼于思想创新和全球未来,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进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手推出了一系列有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国家智库报告”。


人大国发院12本系列“国家智库报告”



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底线的

中国宏观经济(2016-2017)




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底线的

中国宏观经济(2016-2017)


毛振华  刘元春  袁海霞  张英杰   著

2017年3月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论坛团队关于2016-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的研究成果,执笔人为毛振华、刘元春、袁海霞、张英杰。全书总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与预测,包括对2016年经济运行特点的分析,对2017年经济走势的展望以及对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等;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短期底部企稳与泡沫聚集的2016年经济,总结了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第三部分对2017年持续筑底的逻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2017年还将面临七大困境;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当前经济问题中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债务风险。第五部分着重论述构建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底线的宏观调控体系,在提出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观点的基础上,给出双底线思维下宏观调控的具体建议。



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

——中国文明基体论的延续




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

——中国文明基体论的延续


杨光斌 著

2017年3月


作为一个引领时代的话语, 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无疑会有多重版本的解读和研究。本文认为, 习近平在阐述治国理政时, 是从中华文明基体论出发、以改革为方法、以公正价值为导向、努力将制度体系与治理能力相适应、以使以民主集中制为内核的中国模式更有竞争力的政治思想体系。也就是说, 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至少包括了中国文明基体论的认识论、以改革为方法的方法论、以公正为导向的价值论、以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相协调的制度论、以中国模式为宗旨的目的论。“五论冶的内在逻辑关联是,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从中华文明基体传承的机制是适应性与包容性, 而作为方法论的改革使得国家治理体系的适应性与包容性更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和目的性; 进而, 连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中介机制是民主集中制, 没有民主集中制, 再好看的治理体系而不可能转化为治理能力。



中国经济新动能的构建

——从政府主导的模仿赶超到

市场激励相容的创新引领




中国经济新动能的构建

——从政府主导的模仿赶超到市场激励

相容的创新引领


刘凤良  于泽  闫衍  等著

2017年3月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理中曲折复苏,上一轮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面临消退,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能尚在孕育之中。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节点。本报告在供需两方面决定的均衡趋势产出的作用下分析我国潜在产出的新动能来源和新旧动能的转化。



十年宏观、十年政策、十年理论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十周年




十年宏观、十年政策、十年理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十周年


毛振华  杨瑞龙  刘元春  等  著

2016年12月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高端学术平台。本论坛每年发布4期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季度研究报告和9期月度研究报告,是中国宏观经济最有影响力的智库研究平台之一。



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



(优秀智库报告)

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


聂辉华  江艇  张雨潇  方明月  著

2016年10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和主要抓手。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僵尸企业课题组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1998—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库,对中国僵尸企业进行了全面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优秀智库报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刘元春  闫衍  刘晓光  著

2016年8月


2016上半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新政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在持续探底中开始呈现企稳的迹象,CPI重返“2时代”、PPI负增长的大幅度收窄、企业利润增速的转正以及房地产类数据的反弹都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并不存在“硬着陆”的可能。报告指出,2016-2017年是中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期,“大改革” “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强监管”必须要有可操作的抓手和可实施的方案,各类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必须做出新的调整。



英美金融道路的历史经验与中国启示




英美金融道路的历史经验与中国启示


伍聪  著

2016年8月


本书主要研究英美金融体系的兴衰,以及中国如何通过互联网金融战略实现金融崛起。本书在“纵向”进行基于历史维度300年的时期比较,“横向”进行基于国家维度的英美国别比较,得到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金融效率与金融稳定缺一不可的历史经验。以此为鉴,探讨在英美金融模式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中国应如何抓住机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实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竞合,以此构建效率与稳定动态平衡的新型金融体系,实现大国金融崛起。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怎么混?混得怎么样?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怎么混?混得怎么样?


刘小鲁  聂辉华  著

2016年7月


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的喧嚣”之后,国企改革问题再度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由于混合所有制改革被作为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这份年度报告将聚焦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第一,国有企业不再是“低效率”的代名词。一些国有控股企业,尤其是央企,其经济效益甚至好于一些民企,至少总体上国企和民企之间的效率差距在缩小。第二,国有企业的盈利具有明显的行业、规模和身份特征。第三,混合所有制国企效率提高的两个原因是市场势力和贷款优惠政策,且市场势力是最为主要的因素。第四,员工持股对于提升国有控股和参股上市公司的效率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基于以上提出对策:(1)加快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特别是加快垄断性行业的国企混改步伐。(2)将国企分类改革思路与完善市场竞争环境结合起来,通过营造竞争性市场环境给国企改革。(3)加快国有企业的薪酬改革步伐,使国企员工的薪酬能够反映实际生产率。(4)先市场化改革,再推行股权激励。(5)要从根本上改革国企,必须明确国企的定位。



“债务—通缩”压力与债务风险化解




“债务—通缩”压力

与债务风险化解


毛振华  阎衍  张英杰 著

2016年6月


企业部门高债务是困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走出本轮下行周期的难题之一。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高债务叠加通缩压力已经让中国经济站在费雪提出的“债务-通缩”恶性循环的边缘。因此,让企业自身和金融机构双双走出这一困局对于经济的企稳尤为重要。本报告在分析了中国债务风险现状后,对已有的政策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提出化解中国债务风险的短期和长期的解决路径。短期解决路径有:第一,财税、货币政策托底,避免大规模违约、营造良好经营环境;第二,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创新企业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第三,发展违约风险对冲工具,提高债权人违约风险管理能力等;而长期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走出企业部门高债务困局的根本途径。



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构架的重构




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重构


曹远征  于春海  闫衍 著

2016年6月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如何走出近年来所出现的“微刺激”效果下降和“强刺激”带来严重后遗症的两难困境?如何适应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各种新旧变化以及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开放战略的要求?这些问题所指向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并不是政策松紧程度或政策刺激力度的简单调整,也不只是政策工具的调整和政策传导渠道的完善,而是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整体性重构。本报告从整体上分析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我国现有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特征;其次是新常态下的各种新旧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挑战;第三,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战略定位、原则和突破口等关键问题做一般性分析。



探底反弹进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2015-2016)




探底反弹进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2015—2016)


刘元春  闫衍  刘晓光  著

2016年1月


本书分析了2015年中国经济的宏观态势,并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全面步入艰难期的一年。作者又预测了2016年的中国经济宏观态势,并认为这将是中国经济持续探底的一年。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严峻经济形势,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诸如要明确供给侧管理和改革在增量调整和存量中的主导作用;清除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毒瘤;宏观经济要采取更宽松的定位;货币政策应当有适当宽松的导向等。



创新纪检监察体制,遏制“一把手”腐败




创新纪检监察体制,遏制“一把手”腐败

───

聂辉华  仝志辉 著

2015年10月


党政“一把手”腐败问题是当前的反腐败重点和难点问题。作者手工收集整理了2000 年到2014年3月底所有公布的厅局级官员腐败案例, 包括367名厅局级以上官员, 其中担任“一把手”职务的有219 名(大约占60%)。作者认为, 要减少腐败, 特别是减少“一把手”的腐败, 限权是基础, 监督是关键, 激励是保障。反腐败的最终境界, 是让政府官员“不能贪(限权)、不敢贪(监督)、不想贪(激励)”,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