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大国发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举行“十九大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新时代、新机遇与新任务”研讨会

2017-10-22 人大国发院

10月2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协办的“十九大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新机遇与新任务”研讨会在明德国际楼813会议室举办。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和副主任李巍共同主持了研讨会,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校内研究员参加了研讨会并发言。参会学者围绕十九大报告,就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议题展开了深度讨论。


左希迎:进入新时代  构建大战略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左希迎研究员解读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对我国的战略意义,指出中国外交大战略的框架正在形成。“新时代”体现在外交层面意味着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战略环境的变化,中国仍然处于有利于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更多的竞争与挑战;二是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大国,中国的战略目标凸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味着在国际定位上中国要达到历史上最高点;三是中国外交的战略手段将更加丰富。

蒲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引领国际关系新秩序

蒲俜研究员认为,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定位和出发点。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方略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并非首次提出,但这是第一次明确将其提升到中国外交和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的高度,也是第一次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定为中国外交的总目标,表明新时代中国站在全人类进步的高度,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将更自觉、更主动、更进取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宋伟:报告有继承也有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课题

宋伟研究员认为,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外交工作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很多表述符合战略审慎的原则。中国致力于建设安全、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为基础。同时,鉴于客观的现实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此外,需要认真研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家利益至上”两种价值目标并存的情况下,如何统筹“改善全球治理”和“促进中国利益”两大诉求。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刁大明:展现世界情怀,推进中美关系稳步发展

刁大明研究员提出,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定位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有所作为,供给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体现中国共产党一直怀有的世界情怀。就中美关系而言,十九大报告为中美关系未来走向至少发出了三个明确信号,即中国努力推进两国关系向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方向稳步发展;重申中国不会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王星宇:在中日关系中更多展现主动与自信

王星宇研究员判断,在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网络,以及构建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框架下,中日之间的互动将会增强。中国将继续保持发展中日关系的基本政策,并将在构建中日关系框架与规则方面展现出更多的主动和自信。从中日关系发展进程来看,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责任和因素不在于中国,而在于日本的对华政策及其对美国亚太政策的适应性。中日关系总体趋向稳定、利好因素增多,但寻找中日两国利益的汇合点,确实采取实际措施推进利益共通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必由之路。

金晓文: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将助力南南合作

金晓文研究员分析,十九大报告着重强调了全球治理“中国智慧”这一方面,这意味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从传统的对外投资行为上升到了新的理念层面,这种转变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优化我国的外交话语体系,充分发挥多边与双边机制在各层次、各领域的建设性作用,将是我国强化“南南合作”、助力全球治理的抓手所在。

许嫣然:推动共同发展,建设负责任大国

许嫣然研究员指出,中国外交在第三世界国家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从经济援助向民间交流、机制构建、理念传递纵深推进。在拉丁美洲,智利、阿根廷等国家有强烈意愿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巴拿马与中国建交,都体现出中国外交在近五年来的成就。同时,中国再次明确要做负责任大国,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积极推进与拉美国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合作,正是中国智慧的体现。

李晨:强军——长远规划把握变革趋势,能力和体系发展对接战略需求

李晨研究员指出,报告强调了将世界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战略需求结合,准确把握机械化和数字化建设之间有机联系,体现了对于中长期规划的重视,将指导我军在能力建设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不断加剧的军事竞争中处于主动。报告提出实现军事理论现代化、军事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体现了对军事体系发展的前瞻性认识,着眼于理论与实践,人员,体制编制与装备的无缝对接,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报告重视军事智能化发展、提升全域作战能力,也敏锐把握了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跨区跨域威胁对于未来战场环境的影响,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针对性。

吴日强:提升战略能力,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吴日强研究员认为,十九大报告同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示了中国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在军事建设领域,军事科技水平的提高是新时代的重要成就,但高水平的军事现代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十九大报告在彰显我国军事装备进步的同时,也对我国核武器的现代化和军事透明度的提高等工作形成激励。

徐正源:关注人类命运,唱响中国价值。

徐正源研究员分析,根据历史经验,大国崛起必然会对人类价值做出创新性贡献。十九大报告中所涵括的推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理念以及“合作发展、公平正义、法治有序、和平安全”等价值要素,构成了国际舞台上独具特色的中国价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的延伸和体现。国际传播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在操作层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项新任务。

李巍:中国外交引领全球治理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巍研究员表示,十九大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国在过去五年里的外交成就,主要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我国外交的新动作,以及我国作为东道主举办的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等主场会议外交,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全球治理领域。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设定,彰显出我国外交角色所进入到一个全新时代:在国际体系中,中国从建国初期的革命者和挑战者成为后来的融入者和追随者,再到现在的寻求成为引领者和开创者,这种引领和开创作用需要体现在物质、制度、价值三个层面。同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注意外交能力、外交制度和外交思想的匹配。

方长平:维护核心国家利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方长平研究员强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根本在于维护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包括维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要特别注意平等意识、着重培养价值意识、审慎树立责任意识,逐渐淡化悲情意识。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要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第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是普世知识与地方知识的统一,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而非自我的话语体系;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应保持静态宏观理念与动态具体执行的平衡;第三,把握和平发展等外交理想与现实利益维护、底线思维等战略手段的平衡;第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向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根本目标不断奋进。

作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人大国发院坚守“国家战略、全球视野、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的目标,着眼于思想创新和全球未来,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进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