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7年最佳年终总结

2017-12-19 刘喜汪 HUGO


回 复 约 吗 送 你 一 个 特 别 推 送


有人提醒果姐,马上又要到晒支付宝账单的日子了,你们还记不记得去年,好多人的支付宝一年就花了好几百万,每个月发出去的红包比工资还高,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花的,今年应该更多了,所以今年的年终总结和去年一样:穷。


过几天马上要18年了,有人说2017年最佳年终总结依然还是一个字:穷。


今年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钱越来越不经用了。除了工资,什么都特么在涨。不是穷人觉得穷,是每个阶级都觉得穷,不敢生病,不敢聚餐,不敢逛街。


因为导购员问你要买什么,而你想说的是,我买“不起”。


知乎上有个爆款问题:过分节约的人到底让人有多讨厌。有人说自己的父母破瓶烂罐的不舍得扔;有人说自己的男友为了省一瓶水钱走好远的路找小卖部……


谁都知道,眼光要长远,格局要开阔,要懂得花钱买时间,可问题是没有钱。


不仅是穷人,富人也觉得自己穷。各行各业都开始说自己进入寒冬期,冬天来了。大面积企业关门,新闻上总报道那些,明明都到C轮融资的企业,突然就倒闭了。


你不知道身边哪个白富美正在被贷款公司追债,路上开奔驰宝马的人,是不是开的抵押车,也不知道那个开口闭口两个亿项目的老板,是不是欠了银行几个亿。



我身边有几个朋友,按照薪水来说明显也不是穷人,可到了年底就是一张苦瓜脸,互相分享一句让人瞬间想哭的话是:你有钱回家过年吗?


用他们的话来说是,虽然我穷,但是敢花钱,所以我穷。


有一点很奇怪,越穷的人越敢网购,媒体就报道过,在某宝上,月薪五千的比月薪两万的更敢花钱。


有人说,只有两类人不觉得穷:放高利贷的和催债的。


虽然我们穷,但是有网贷。前两天还看到一个报道,标题是被网贷拖垮的90后:出来借,迟早要还的。


我有个闺蜜,月薪五千,信用额度居然有三万,所以她觉得她是月薪三万的人。我真的有点佩服她,月薪五千居然敢花三万,每天晚上睡得好吗?不焦虑吗?


而且你看她的朋友圈真的精致得像个白富美,没想到她的生活都是债台高筑,但每次“双十一”、“双十二”、“黑五”以及各种节日大促,她家的包裹依然会堆得屋子里就像刚搬完家似的,每个月到还款期,她的头像都会换成这张:




我看了一份《2017年中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就有提到:在中国,90后年轻一代是信用消费的主力军。


年轻、上网、乐意接受新鲜事物,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拥有与自己的收入匹配不上的消费欲望。


铺天盖地的广告,也告诉你,买买买就是对的不买等于不爱自己,不买代表他不爱你,这种偷换概念式的打标签,就像精神鸦片,尤其会让年轻人特别迷失在物欲的泥沼,无限放大自己的需求和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标准。


更何况,各种消费贷开始助纣为虐,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双十一之前,大学生的某信贷产品额度自动提高了百分之五十。


当欲望被无限放大,当购买欲被鼓吹成一种人生奋斗的动力,很容易就会让人去消费那些和自身完全不匹配的东西。我也提倡买买买,但是更提倡你的能力先匹配你的欲望。



前几年,年轻人买个手机还得割肾,现在,为了打“吃鸡”配个上万块的电脑,只需要打开信贷APP就行了;


前几年,LV香奈儿Prada都算奢侈品,背着它们上地铁就叫虚荣,现在,直接成街包;


前几年,大学生们还会讨论一下平价护肤品,如今,不涂神仙水都对不起咱这张脸。


可是一张张精致的脸背后,可能是一个个躲在出租屋里吃泡面的肉体,用到账期逼出的焦虑填充着灵魂,用换不起的账单支撑着自己膨胀的欲望。


我有个朋友有一次忘记还了,结果人家电话打不通,居然找到了她十年没联系的远方表哥,所以那会还有个段子:



我还有个朋友,她有一次没有按时还,过了几天,催款电话就来了。她说,她当时都快吓死了,因为她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照片。 



就算知道欠钱的日子提心吊胆,但依旧戒不掉。甚至很多人,为了还信用卡,就开无数张卡各种套现;有很多大学生,为了还账单,就从花呗到校园贷到裸贷,把自己的物质精神能抵押的都抵押出去。



我其实也不太清楚,信用消费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


以前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中国老太与一美国老太死后在天堂里相遇,互相倾诉。


美国老太说她年轻时买了房子,直到死时才将房贷还清,一辈子都搁在还债上了,不过,倒是住了一辈子的房子;中国老太说她这一辈子就想拥有自己的住房,于是攒了一辈子的钱,可房子刚买上,住了一天自己却死了,多遗憾的事。


这个是我记得的最早的一个,鼓励大家透支消费的例子。这个故事特别打动人心,而且乍一看真的特别有道理:反正钱都是要花的,为什么不提前享受却要苦哈哈一辈子呢?



这个想法一旦逻辑自洽,消费主义就更加横行。


购物节一个双十一不够,还得有个双十二;一年中莫名其妙冒出了很多节日,反正每个节日都能和情人节、花钱扯上关系;各种导购类的APP、社交网站上的广告和营销,甚至是各种文章,都在告诉你,买就是在爱自己(没错,就是果姐说的)。


而且一旦陷入这个坑,一定会上瘾,为什么?


根据经济学家Prelec的观点,人们在进行信用支付时,体会到的“消费快乐”最为强烈,而“还款疼痛感”最为微弱。


换句话说,就是“先消费后还钱”让人最爽。而这恰好也是各种“消费贷”让人上瘾的套路。


不过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样的消费方式特别的不理性。所以才有佛系青年们的产生——我买不起那个包,要劝自己放下,而不是盯着信用卡的余额剁手。



可是,这真的是个充满套路的世界啊,买199减100,就问你动不动心?全场8折还能折上折,就问你力度大不大?原价3000现价1500还能返券加抽奖,就问你刺不刺激?


每一个数字都在你眼前生龙活虎地大喊着:这时候不买还得等一年,现在下单省好几个亿啊!


定价是对购物情绪最好的操控。


比如你在麦当劳买杯饮料,通常会被售货员告知“第二杯半价哦!”于是你想了想:买两杯确实划算,就买了两杯。为了更划算,你宁愿多喝一杯。这与你的初衷“只买一杯”背道而驰。


你喝着半价的第二杯饮料以占小便宜的心态沾沾自喜的同时,麦当劳多赚了你一点儿钱。


调价的技术就在于激发人们情绪、冲动的一面。


你可能会想,这种把戏只对那些购物狂有效,我可是理科生,对我可没用。真是这样么?


20世纪,约翰·穆勒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基础上提出“经济人”假设:所有人做出决策都是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他的决策都是经过计算过的。


很快有人发现,这种假设完全站不住脚,因为这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了几块钱的代金券,开车跑到几公里外的饭馆吃一顿。


够油钱么兄弟?


因为大脑的运作是双核系统,有快与慢两种系统模式;其实真正的主角是系统1,系统2只是配角,这两个系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大脑认知和思考的运作机制:


大多数情况下是系统1用直觉来快速处理,只有在系统1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求助于系统2,系统2才会调动注意力、分析力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更极端的是:


有时我们是先有感性决策,再用理性去给感性决策找支撑,以证明我们是对的。



像今年双十一,满屏都是调价格,但是今年规则实在太复杂了。订金膨胀、买199返100,各种满减红包,有门槛或者无门槛返券,积分兑换券……



有个朋友说:“我又不缺钱,为了这百八十块的,算得头都大了,有什么意义?”


他的字典里,只有搜索和购买两个词,让他浪费一下午去找个东西,浪费的时间够挣十个这样的东西了。


一个段子说,比尔盖茨跟前有1000块钱,他不屑于去捡,因为弯腰捡钱的两秒钟,他赚的钱远超过这个数目。


我有很多的朋友,已经慢慢开始不参加这种那种的购物节了。


因为在他们眼里,浪费这个时间,去省那两个钱,真的不如那这个时间喝个下午茶,感受一下生活的美好。说白了,你日盼夜盼等着促销节日剁手,还是因为挣得不够。


当你的收入大于这些充满套路、让人心累脱发的小便宜时,你就不会觉得这些促销套路真的值得用那么多时间去研究了。


我有个朋友,出去旅游,从来都是五星级酒店,头等舱。


因为坐了一次头等舱,真的就无法再忍受,那狭小、嘈杂、拥挤的经济舱了这种消费习惯的养成,跟有没有钱没关系,关键是纯粹去体验花钱买来的好体验时,观念的转变——


花钱到底是为了什么,人不能离开物质,但是也不能为了拥有物质而禁锢自己。


花钱,本来就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好更美的生活。如果这样去看待钱和物质,怎么买,花多少钱买,有那么重要吗?



亦舒师太在《喜宝》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情节。年轻的姜喜宝有了一大笔钱,然后去买了一个钻戒,足有麻将牌那么大。


常有人批判喜宝太物质,但没有人看到那钻戒,对她的精神触动有多大,就像给她穿上了盔甲。


买买买不是坏事,但是要知道为什么而买,希望18年我们都能先挣钱再花钱,不用等到购物节,也不用透支信用额度,更不用计算各种促销公式,随便买,随时买


果姐:好啦,今天的文章结束啦!


编辑:等一下果姐,今天还有个广告。


果姐:写了这么多,不就是要告诉你们千万不要相信广告商家的促销吗!


编辑:这个广告没有促销啊,直接送钱啊,完全零门槛没套路啊! 


果姐:我不信,谁返券没门槛啊!但是看了一眼,小米这次真的大手笔啊,真的是没门槛啊同志们!


我给你们说一下有多少简单粗暴的福利:


100万张100元现金券、100万张50元现金券,无门槛直接领!


以及手机、电视、笔记本、净化器等众多智能产品,大折扣还能叠加用券,妈妈再也不会嫌我奥数学得烂了!



以及5款买小送大秒杀活动,买遥控器送电视啊,买插线板送电饭锅啊!


以及新用户都有赠品,毛巾牙刷签字笔什么都有!


立马猛戳原文,或者去小米商城抢那200万张券,秒杀你们的大电视好吗!

版权归HUGO所有,HUGO广告发布


作者: 刘喜汪,果姐家的纯种喜乐蒂,她有底线,有节操,脱离了低级趣味,不会为金钱低头,HUGO(id:microhugo)果然是一个靠什么都有且好看取胜的组织。

转载请联系HUGO授权,图片来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