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看的那些抗战图书
在今年众多抗战题材图书中,以“实录”“观察记”“档案”“图志”“图集”“史料汇编”为标签的纪实类图书,是出版社热衷出版的一大类,也是读者最喜欢收藏和阅读的图书,比如《不能忘却的友谊——国际友人援华抗日映像》(山西人民出版社)就包含了史迪威家族、顾维钧家族复制、捐赠的1800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华北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发展脉络的《抗日根据地史料汇编》(河北人民出版社)等,这些图书形成了一个个纸上的“抗战纪录片”。
史料贵在难得
珍贵史料往往获取困难,搜集不易,同时有些史料甚至是当事人有意或无意掩盖、遮蔽的对象,更增加了收集的难度。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壮丽华章——中国共产党领导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研究》,不光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的抗战斗争历史,还按照地域划分,将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少数民族抗战历史容纳进来。该书是根据作者、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李资源多年积累、查询、实地探访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出版的。该书责编之一罗雯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本书早在2013年就开始着重策划编辑,因为是史料性的东西,虽然作者在收集时都到当地现场采访或查阅了很多资料,但他们还是会对书稿中提及的史实一一进行核对。
河北人民出版社的《抗日根据地史料汇编》包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汇编》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史料汇编》两部分。该书责编之一唐丽表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出版了大量关于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抗日根据地的史料图书,但多以现行行政省界为分野,难以充分呈现两大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和逻辑的高度统一,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两大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历史,《抗日根据地史料汇编》由河北省内文史专家、学者花费数年时间编纂而成。唐丽说,在编辑过程中要不断甄别、筛选、核对,务求史料真实,是一个不懈努力的过程。
馆藏资料成宝库
馆藏类抗战史料成了纪实类抗战题材图书取之不尽的内容资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抗战图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的《耶鲁大学图书馆馆藏日本侵华战争珍稀档案汇编与翻译》、南京出版社的《中国战区受降档案》、中华书局的《中央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战犯笔供汇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养父母历史档案》、上海远东出版社的《中央档案馆藏美军观察组档案》等,都是与相关图书馆、档案馆合作,把沉寂多年的历史资料挖掘出来,整理成集。
上海远东出版社原党总支书记罗伟国认为,馆藏类的抗战史料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反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事迹,对于有的国家蓄意否认、歪曲、篡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图谋和行径,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影像史料受推崇
面对一幅幅反映历史现场的鲜活照片,即使再生动的笔触,也难以描绘真实的战斗场景,而几张图片,却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影像史料在纪实类抗战题材图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比如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图说香港抗战》、湖南美术出版社的《中国抗战版画选集》、中国画报出版社的《不能忘却的友谊——国际友人援华抗日映像》、中国华侨出版社的《华侨抗战影像实录》、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的《同盟国的胜利——世界抗日战争图志》等。
《海外稀见抗战图集》的策划人李占芾告诉记者,传统史学对影像史料的价值往往关注不够,由于图书主要表达工具是文字,因而读者听不到声音,看不到图像。近年来,影像史料不断受到史学家的推崇、读者的欢迎。它不仅能为读者揭示档案记录中所遗漏的重要细节,弥补文本之不足,更能让读者“想象”历史现场。
战争与苦难,向来是文艺作品高度关注的题材。作家们通过潜心创作不断推陈出新,或钩沉史实细节,或塑造英雄形象,或重现历史全貌,带领读者回到70年前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也让当下的读者倍感和平来之不易。
各显阅读魅力 经典新作交相辉映
今年6月,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出版选题120种和“百种经典抗战图书”,其中就不乏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文艺精品。
其中有纪实文学、长篇小说,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抗日战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雪崩》;有人物传记类,如当代中国出版社的《左权传》《彭雪枫传》,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戴安澜传》等;有诗歌、歌曲类,如花山文艺出版社的《抗战诗篇》、安徽文艺出版社的《珍爱和平——世界反法西斯歌曲精选集》;有版画、宣传画等艺术作品集,如安徽人民出版社的“宣传画里的中国抗战丛书”等。
彰显地域特色 擦亮红色文化品牌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出版界早动手,组织力量,精心打造了一批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精品图书。不少出版集团都选择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集中发布了一批优秀抗战主题出版物。其中涉及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都彰显地域特色。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集中发布的26种优秀抗战主题出版物中,既有权威的抗战史料汇编、纪实文学《图文中国共产党抗战纪事》《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也有《冀中一日》、“烽火少年”系列小说等可读性强的小说。在发布会上,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艾文礼说,在河北文学史上,抗战题材文艺作品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回顾历史,河北省有《平原烈火》《小兵张嘎》《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地雷战》等一批充满必胜信念与战争豪情的文学与影视作品;审视当下,也有《打狗棍》《我的故乡晋察冀》《太行山上》《平山记忆》等一批弘扬抗战精神,讲述河北故事的精品力作。他指出,在文艺创作中,作者们必须深深扎根于河北厚重的抗战文化土壤,在创作观念、制作水平和技术手段等方面不断寻求创新,用新视角、新思考、新形象,来加深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进一步擦亮河北红色文化品牌。
重庆出版集团策划出版的报告文学《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雅文横跨欧亚大陆追踪采访十余载创作而成。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创作的报告文学《重庆大轰炸》,用生动细腻的语言真实再现了重庆大轰炸的全貌。
诚如在抗战文学作品研讨会上何建明所表达的,优秀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内容,而且在历史沿革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发挥着鼓舞民族魂魄、激励民众斗志、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抗战是一段沉重的历史,要让身处和平年代的孩子们了解它,就要从孩子的视角、用孩子喜欢的语言去讲述它。在对多家少儿出版社进行采访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发现,少儿抗战图书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还在品种上更为丰富,不仅有儿童文学作品、纪实作品,还有绘本等少儿抗战图书此前较少涉及的门类。
历史读物:用故事娓娓道出历史来
如教科书般的历史,是孩子们不爱看的。但将历史通过一个个故事讲述出来,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就来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神圣抗战》,之所以从1987年出版第一版,到今年推出第三版纪念版,一直畅销不衰,秘密就在于此。
中少总社图书中心综合编辑部今年推出了《神圣抗战》《战役王中王》两本针对青少年的历史纪实图书。该编辑部主任何强伟告诉记者,这两本书共同的特点是将历史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中《神圣抗战》在编排上为了更符合小读者的阅读需求,还用了400幅历史照片,基本上文图的比例是2:1。
儿童文学:以史为模板塑造主人公
抗日战争题材,尤其是儿童文学中的这类题材是难以驾驭的。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认为,如果按常规方式来安排情节,容易落入俗套,如果要独辟蹊径,尤其是在人性、情节和心理层面做出突破,则需付出巨大的创作艰辛。对于出版社来说,碰到好的抗战儿童文学作品也尤为不易。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吴双英告诉记者,该社推出的《战火中的童年》四部曲就是由汤素兰推荐的作家毛芦芦创作的。毛芦芦的这些故事,很多源于真实的采访经历。她的创作思路是在活生生的史实的基础上展开的,有些情节本身就是真人真事,有些故事就发生在作者生活的地方,如“浙江西部的柳村”“江南小城梅安县城”,有些人物的原型甚至就是毛芦芦自己的亲人,比如假小子福官的原型就是作者的曾祖母。
而吸引了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的《突袭中的黑色眼泪》,也是因为它所有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场景都是真实的,只有人物角色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这本书是接力社出版的“灾难求生小说”系列中的一本。白冰说,这套书中故事的主人公都是10岁左右的孩子,读者的代入感很强,可以通过阅读身临其境地感受灾难,并与故事的主人公一起,凭借智慧和勇气创造生命的奇迹,在灾难中成长。
战争年代少年儿童的成长轨迹自然迥异于和平年代,但战争年代的少年儿童毕竟也是孩子,如何从儿童自身的维度与现实生存环境刻画抗战儿童形象?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出版这类儿童文学作品上都进行了探索,塑造了一批新的、更多元的抗战文学儿童形象。“我在审稿时就觉得‘红色中国’系列小说视角新颖,可读性强,市场反馈孩子们也爱看。”安少社总编辑徐凤梅告诉记者。长江少儿社总编辑陈玲也提出,出版满足时代需求的图书,不仅让更多的青少年铭记那段历史,同时也让他们反思成长过程中需要担当的道义和责任。
绘本:让美德教育在儿童心中生根
以绘本的形式来表现二战题材的少儿图书,市场上还比较少见。明天出版社社长傅大伟告诉记者,明天社在今年推出了两本以儿童视角讲述二战故事的绘本《大卫之星》《铁丝网上的小花》。
代维还提到,运用二战和纳粹对犹太民族进行大屠杀的素材对低龄儿童进行美德教育是西方文化教育界十分重视的一种方式。他希望,中国的作家和画家也拿起手中的笔,以这种图画书的方式,让我们的低龄儿童也能从小了解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强意识,让他们认知善良、同情和爱心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基本道德准则。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