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一带一路”报道 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各有千秋

2017-05-16 袁舒婕 李雪昆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传统媒体

内容鲜活精彩 形式有声有色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延绵2000多年的丝绸之路精神,因“一带一路”倡议而重返全球视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同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共绘蓝图,同时,参加高峰论坛报道的中外记者超过4000人。


为了报道好这次盛会,大量媒体从一个月前就开始推出新闻专题和图片专版,深度解析,鲜活讲述,精彩呈现,以深度观察、现场特稿和图片故事带读者领略峰会精髓,帮读者解读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为盛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高峰论坛期间,各家媒体更是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新闻大餐,比如通过网站和媒体的“两微一端”来生动阐释“一带一路”倡议,又比如通过各种新方法、新手段立体化报道论坛全程。


以大力度报道形成声势


为了加大报道力度,众多媒体选派采编骨干组成报道团队,聚焦论坛主题,宣介“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揭示“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用事实说话,反映“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效,反映各方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评价,形成影响和声势。


有的媒体承载丝路精神,展现“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我国在沿线国家合作落地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报道“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服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相关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都开设了《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专栏,通过图文并茂梳理成绩,突出合作共赢的理念,呈现出“一带一路”建设动态,展望了“一带一路”发展未来。《中石化参与“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项目建设 用中国品质给世界“加油”》《新疆华凌:迈开大步“走出去”》等文章通过深入挖掘典型案例,报道中央和地方企业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积极参与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展示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各个领域合作共赢的进展成效。


在高峰论坛举行的这两天里,不少纸媒围绕论坛推出特刊,既报道论坛的活动内容,也不断解读举办论坛的重要意义,有的媒体还深入采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准确解读“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规划,全面介绍相关规划和方案的基本原则、重点内容和保障措施。《光明日报》接连几天的论坛特刊,既有数据制图来一目了然呈现的《“一带一路”三年 “五通”走了多远》,也有丰富多彩的《“一带一路”光明谈》,通过与专家学者的对谈来探索如何借论坛这个契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问题。


5月14日,听了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之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均及时组织解读报道,并在5月15日大量刊发对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提出的新理念新观点新主张的深入阐释,准确解读其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主场优势让北京本地的媒体报道更为引人注目,《北京日报》在5月14日这天推出《筑梦丝路》特刊,与读者一道对接“一带一路”上的广阔“朋友圈”,特刊中的头条《共襄盛举 共享繁荣》,更是大气磅礴地指出:“我们坚信,以峰会为契机,‘一带一路’这一中国方案,必将凝聚起更强大的国际共识,必将汇聚起更磅礴的世界能量,并以其前所未有的进取心态、开放气度、合作取向、共享精神,为当今时代和未来书写下光辉篇章!”


《河南日报》《重庆晚报》等地方媒体除了对“一带一路”进行多角度解读之外,还结合自己的地域特色,如5月14日刊发的《融入“一带一路”中原大地飞歌》《看重庆如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等文章,都谈到了各自区域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赋予的机遇,来勾画创新、开放发展的新愿景。


以合作事例解读推进思路


那么,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国外的“朋友圈”又是怎样评价的呢?媒体通过国内外政府、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等“大咖”的分析研判,能让受众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与价值。在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中,齐普拉斯等多个国家的政要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评价,知道不少外国人都对“一带一路”寄予厚望。


与此同时,一系列报道也将中国扎实推进“一带一路”的做法介绍给世界。新华社5月14日发出的评论《让务实举措助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中就指出:“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等措施加大资金支持,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行动表明建设自由贸易网络的决心,启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点燃发展新引擎,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实实在在的举动,真金白银的投入,无不昭示出中国对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定信心,与沿线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的鲜明态度,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求索。”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机遇》直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不是一种单向资本、产能、劳动力的输出,而是一种整合资源、盘活资源。比如,中国企业中远海运接管下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正成为‘一带一路’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希腊经济和工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由于比港集装箱处理效率提高,以及中远海运对比港的未来规划带来的产业联动效应,比港未来每年将为希腊经济带来额外51亿欧元的长期收入,到2052年前将累计增加12.5万个就业机会。”


当然,媒体也以建设性的角度,结合现实案例提出解决方法。《人民日报》5月11日理论版刊发的《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文,直言我国与沿线国家在陆路、水路、航空、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等,提出应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规划制度、标准体系、人员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


以多元化形式讲好故事


多元化的形式让报道在纸媒端的呈现方式别出心裁,也让报道在新媒体端的表达更加精彩厚重,把故事讲得更好,让“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设施等在指尖联通。


《人民日报》的“中国故事”工作室汇总了65个国家的青年代表谈“一带一路”,并将这些看法做成了微视频,推动文明的交流。


新华社在这次的“一带一路”报道中,推出了不少叫好的微视频。在5月重磅推出的《你好,一带一路》系列微视频,发布来自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意大利、荷兰的11部“新鲜视觉”,带用户探寻不一样的丝路故事。创意动画视频《“一带一路”篆记》将“实、美、通、信、兴”5个古风古韵的小篆体汉字通过拆文解字,把“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在用户眼前铺展开来。双语说唱MV《“一带一路”全球唱》更是新华社音视频部的一次新尝试,让全球“90后”助唱“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混搭画风增加了传播力。


在全国两会已经打出名声的《光明日报》“小明”,这次还推出了“小明AI一带一路”应用,用户只需要扫描《光明日报》报道、图片或丝路沿线采访城市的主要地标图片,或直接与“小明”语音交流,便可获取有关“一带一路”的更多最新资讯和历史人文故事。


《中国青年报》的中青在线精心策划推出“致新丝路”专题页面,汇集图文、视频、虚拟现实、地图、H5和互动等多种报道样态,并在5月13日至15日发起了72小时大型全景直播“跨越时空的对话”,呈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盛况。(袁舒婕)



网络媒体

专题聚焦共建共商 特色展现共享共赢


曾经,古老的丝绸之路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启示;今天,“一带一路”将再次书写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各网媒平台纷纷推出相关专题,透过这一聚合传播形式,透过网媒平台的潜心挖掘、细心采集、用心设计,呈献给用户的是多样且不寻常的“一带一路”。


情景相融:“央网”内容贴心暖心通心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把中国同沿线各国的发展相结合,把中国梦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相结合,正不断充实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


在人民网首页的突出位置,呈现着“一带一路”的诸多内容。民心相通,语言先行;民心相通,使者先行;民心相通,人文先行,这其中,图解形式成为其重要内容展现手段,《一张图告诉你:到底什么是“一带一路”?》《图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日程》《图解:教育人文交流厚植 “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图解:教育人文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厚植民意根基》等,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插图在较短时间内为受众梳理了国内外关注的“一带一路”要点,带用户一图了解“一带一路”精髓。


每一首诗,都有故事;每一座城,都有历史,看不尽,品不完。人民网在开辟的《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专题中,以新闻聚合与独家策划解读为主线,特别推出的《平平仄仄走“丝路”》,更是引领用户在一首诗中感受着一座城。


其实,“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最根本的原因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和中国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能够吸引众多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代表与会,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和高峰论坛的支持和期待,也折射出“一带一路”已从中国倡议上升为国际共识。为此,自4月19日以来,人民网强国论坛特开设《共商 共建 共享——“一带一路”大家谈》栏目,从全球治理、投资便利、企业参与、讲好故事等多个角度阐释“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并与网民就“‘一带一路’构筑国际产业合作新空间”“‘一带一路’与对外文化传播”等话题展开交流,吸引了不少关注。


提起“一带一路”,也许还有人觉得距离自己太遥远。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它已经真真切切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从旅行到海淘,从文化到美食,从贸易到就业……在新华网推出的专题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互动专区推出的《“一带一路”言途》,在“一带一路”的途中言说用户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此也带来了颇高的网民参与度。网友“踏雪寻梅”就说道:“‘一带一路’让年轻人留学有了更多选择,连看电影都不再只是好莱坞大片而已。将来,创客们自由挥洒的天地也就更大了。”


在《特别策划》板块,新华网特派记者“熊猫通通”坐上了中欧班列,“熊猫梦梦”搭乘“中远荷兰”号,这一路,他们看遍了“一带一路”沿线好风光、好项目……看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更感受到了民心相通!而这种感受也通过虚拟形象带着亲近感传递给了用户。


提到神曲,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这回新华网也尝试了一把,5月13日,由新华网制作的《Let’s go Belt and Road一带一路 世界合奏》在江一燕倾情献唱的过程中,动画人物与“一带一路”各国各地名胜趣味结合,一曲下来,让用户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京剧与说唱、虚拟与现实……而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第一工作室、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网联合出品的“一带一路”微视频《大道之行》也以一种全新方式打开世界,带用户进入到一个超乎想象的时空。


由点及面:多侧面多特色绽放光彩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重大发展倡议,不仅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各地也争相融入。重庆就正在抓住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那其他城市又在怎么做呢?透过地方网站华龙网我们看到,包括重庆、上海、广州、郑州、泉州等在内的18个省份的多个节点城市,大家都蛮拼的!上海正依托开放实现3个突破;广州正建设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中心;乌鲁木齐正发展面向中亚交通枢纽;泉州正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透过专题中的系列报道,向各地传递着建设“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是路径。兄弟城市间携手合作,取长补短,共建共享,才能让这条路越走越宽,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而南方网则发挥其自身评论优势,自5月3日起推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系列评论,围绕“缘何国外媒体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如何让普惠世界之光照进现实”“‘一带一路’‘朋友圈’是如何越来越大的?”等展开,观点独到、立意鲜明,对用户客观理解“一带一路”拓展了思路,提供了参考。


在围绕“一带一路”的相关专题报道中,新浪新闻推出的系列专题及内容产品在众多网媒专题中可谓特色突出。


综观各媒体“一带一路”专题报道,新浪新闻的《一带一路 大国之翼》专题内容深度、角度、高度、温度兼具,且形式有H5、短视频、互动讨论,形象具化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延展。更重要的是借助新浪国际的全球资讯覆盖能力和国际资源积累推出了众多独家内容,在各专题报道中特点鲜明、主题深刻。


其实,国际新闻需要带给用户更多价值,这一价值不仅是快速获得资讯的快感,还必须引发思考,让用户从中获得知识和启示。不同于一些追求短视频、快资讯的媒体,新浪国际没有停留于对上游新闻信息的单纯整合与传统分发模式。而是帮助用户“把关”,甄别值得看的内容,还原更多视角,更剔除标题党与假信息。在有深度的跨国对话方面,其推出的《大使说》联合权威媒体深入探访“一带一路”核心国家,解密不为人知的外交趣闻,以短视频栏目形式呈现,展示深度内容。而《智囊团》带用户倾听全球顶尖智库畅聊“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的国计民生,将文字与语音相结合,集纳于移动端互动产品之中。


此外,@头条新闻发起#中企跨国之路#,话题热度高且有引导力,使用企业故事很好地承载了“一带一路”。透过多视角、多层次的头条新闻内容,“超牛成就”可以为网友科普知识,“外籍员工”自带猎奇属性,“海外惊险”和“心酸事儿”为网友娓娓道来诸多有温度的故事,引起了受众的诸多共鸣。(李雪昆


(责编:刘一文)

END

独家|专业|原创|深度

微信ID:chinaxwcb长按二维码关注

请勿擅自转载,有意转载的公众号请联系QQ:8067069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