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盘点2017 | 年度阅读热点

2017-12-22 李婧璇 等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主题出版

回应时代呼唤

立足时代前沿,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通过盘点这一年的主题出版读物,我们发现主题出版物正在不断探索,给读者带来全新惊喜。


主题出版不仅仅是“上情下达”,除了更好地“诠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更要用普通民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进行通俗阐释,进而与时俱进地更好理解党的思想理论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等学习辅导读物在全国各地热销。


讲故事对于公众而言也许是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正所谓“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习近平讲故事》让读者更好地体悟到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看到了总书记“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


继《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之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再度推出《伟大也要有人懂:小目标 大目标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作者陈晋以大家写小书的谨慎,深入浅出地讲述厚重的历史,深刻而不失亲切,严谨而不乏生动。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带一路”青少年普及读本》,将历史、人文、地理、科技等知识结合在一起,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国外,由经济到政治、社会、文化……讲解了“一带一路”的缘起与发展,以及对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光辉历史。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特别策划的“红色少年小说系列”,塑造了一大批少年英雄群像,让孩子们在阅读中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


借助主题出版物的不断走出去,可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在全球热销之后,刚刚出版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也于近期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之后,得到了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穿越丝路》《“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等图书,分别从全局性、大众性、专业性等角度向读者精心阐释。


中国道路也一直为世界所瞩目。《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则深入探讨中国道路的丰富内涵,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和特质。(李婧璇)



传统文化

好风凭借力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及其他利好,将“传统文化热”进一步推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是“好风凭借力”的一年。今年年初,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拜访学者牟钟鉴时,《意见》印发不久,这位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兴奋地说:“传统文化推广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意见》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新的辉煌。”


春节期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火爆荧屏,这为传统文化热切切实实开了一个好头。借助节目的高收视率,中华书局的《中国诗词大会》出版后即受到读者极大关注,这一年来销量四五十万册。除古典诗词相关图书外,孔子、王阳明等人物传记也开始受到读者欢迎。


一些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整理工程也在进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已经推出10部。丛书主编袁行霈表示:“我们的目的就是激活经典,让经典的生命力延续下去。”毕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青少年是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一些针对他们的传统文化相关图书的销售也取得不错的成绩,例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陪孩子读古诗词》、青岛出版社的《少年读西游记》等。事实上,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情超出我们的想象,《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就是16岁的小姑娘武亦姝。前一段时间,清华附小学生阐述苏东坡的文章,令许多大人都无比汗颜。相信有家长、老师、阅读推广人的推动,有孩子们的真心喜爱,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够真正传承下去。


当然,传统文化在普及中也遇到许多问题,例如一部分读者在字、词、义上有阅读障碍。如何将经典作品化繁为简,让其通俗易懂,是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在尊重原典的基础上,本着严谨的态度,多一些注释、解读、点评,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而且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使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品德、修养、智慧,浸润我们的心灵。(杨雅莲)



报告文学

呈现中国精神


2017年的报告文学,借着新时代的引力,风生水起,跃动多姿,文坛内外广为看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个非虚构的时代:一方面,新时代的种种大观激活了报告文学作家书写现实生活的热情;另一方面,正像小说家王安忆、贾平凹最近说的,“非虚构的东西好看”,“纪实性的文章看起来特别有味道”。读者对于纪实信息获取的需求,助推着近年来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非虚构创作持续走热。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砥砺奋进”成为今年的主题热词,报告文学也更具“十九大年”的鲜明特质。


由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这是一种伟大的历史进步。敏感于时代的新变,及时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辉煌成就,成为今年报告文学的一大亮点。著名作家何建明的《那山,那水》是其中的标志性作品。作品发行量至今已超过20万册,各方反响很是热烈,这也说明生态书写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两山”之路——“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本》是浙江作家取事浙江生态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展示的是“绿色浙江”的美丽全景。浙江之外,塞罕坝的绿色成就成为今年作家写作的热点,作品诗意葱茏,各具特色,读者阅读,犹如置身于生态园中散步。


新的时代是先进模范辈出的时代。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中国精神和中华民族的风采,是报告文学书写的重要内容。今年这类作品出版较多,其中有不少作品所写人物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人民出版社的《当代焦裕禄——廖俊波》生动地再现了主人公“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发光体”的鲜活感人形象。徐富敏的《永远的李保国》写的是一位普通得像农民一样的科技工作者,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太行山。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从“人就像是一粒种子”起笔,真实地、气韵生动地呈现出袁隆平这座“稻田里的雕像”。此外,李朝全的《国家书房》,吴晶、陈聪的《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黄大年》,张子影的《试飞英雄》等,都是很值得阅读的优秀作品。


砥砺奋进是新时代中国的壮美身影。5年来,鼓起中国力量,创造中国奇迹,谱写中国梦新篇章,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作为时代文体的报告文学,及时报告新时代的新作为,推出了一批为人所关注的重要作品。纪红建的《乡村国是》是本年度精准扶贫脱困题材的代表作。作品所写的是中国农村扶贫脱困的实景,呈现的正是实施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王鸿鹏、马娜的《中国机器人》,在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背景中,展示中国机器人事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和取得的重大突破,是一部反映科技强国的力作。此外,王宏甲的《塘约道路》等作品,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作者丁晓原,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东吴学术》主编)



原创童书

花繁叶茂正当时

2017年原创童书数量之多为年终盘点带来了选择困难。至少有近百部作品水准在伯仲之间,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讲,童书作家们像在跑一场人数众多的马拉松,老中青少悉数上场,相互间始终咬得很紧,一个庞大的群体在渴望抵达“高峰”的路上整体推进的速度与热情令人赞叹,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依旧缺少一骑绝尘带来的惊喜感。


整体的不断精进与距离“高峰”的“最后一公里”。毋庸置疑,童书作家们的艺术水准是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提升的。这一年中,曹文轩在推出系列中篇小说《蝙蝠香》《穿堂风》之外,还出版了绘本《柠檬蝶》;沈石溪推出了动物小说新作《五只小狼》《小鹰逆风飞行》;张之路则出版了科幻小说新作《乖马时间》;秦文君推出幻想小说“变形学校”系列;金波出版了散文新作《昆虫印象》;刘海栖推出“豆子地里的童话”系列……在这些属于“前辈”级的名家们新作迭出、不断突破自我的同时,其他作家也呈现出日臻成熟、不断精进的气象:彭学军的中篇小说《没有壳的蜗牛》、薛涛的长篇小说《形影不离》、王勇英的长篇小说《小木匠》、汤汤的长篇童话《雪精来过》、黑鹤的动物小说《叼狼·疾风》等等,都留下了作家们在技艺上苦苦求索的痕迹。


长篇小说和绘本的繁茂是2017年原创童书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童话、诗歌、散文等文体与之相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显得有些薄弱。尤其是前些年完全可以和小说抗衡的童话,期待能涌现更多富有想象力的新作。


2017年原创童书所蕴含的“中国元素”十分突出,这一点,既表现在大量的小说都专注于讲好“中国故事”,也表现在很多作品直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资源。很多小说根植于中国生活的土壤,无论是对历史的回望,如张炜的《狮子崖》、汤素兰的《阿莲》、杨志军的《海底隧道》、左昡的《纸飞机》、曹文芳的《紫糖河》等,还是直面现实,如孟宪明的《花儿与歌声》、吴然的《独龙花开:我们的民族小学》、徐玲的《爸爸和安安都在》、商晓娜的《亲爱的陌生人》等;无论是回溯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寻找灵感,如萧袤由《山海经》所衍生的长篇童话《夜的守护神》、秦文君的绘本《我的花木兰》等,还是把中国的风土人情、中国式审美融入创作中,如保冬妮的绘本《绣花儿》、符文征的绘本《阿诗有块大花布》、海飞的摄影绘本《外婆桥》等、赵霞的散文集《我的湖》;无论是对乡土充满怀旧色彩的回望、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凝视,还是对都市儿童生活迅捷敏锐的发掘,2017年的原创童书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格”。


此外,2017年主题出版作品也在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文学品质。如韩青辰的长篇小说《因为爸爸》、刷刷的长篇小说《幸福列车》、刘先平的长篇纪实作品《追梦珊瑚》等,都是值得关注的优秀之作。


总之,2017年原创童书欣欣向荣的局面,让人有理由期待它走得更快更远。(作者李东华,系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日历书

让生活如诗如画


2017年岁末,日历书迎来井喷式大爆发。据不完全统计,市面上在售品种已接近200种。其中既有《故宫日历》《红楼梦日历》《单向历》这样的积年经典之作,也有大量近一两年才涌现出的新面孔。


和往年相比,2017年的日历书明显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题材极大丰富。单看书名,就已经包罗万象。从文化到养生,从木刻到电影,从高考到旅游,从“一带一路”到《金刚经》,从大唐长安到云冈石窟……诗词、童谣、节气、物候、生肖、星座……涉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名家入场。和往年日历书往往由年轻团队制作不同,今年出现了不少名家领衔或亲手制作的品种。比如扬之水释物的《古人的日子——戊戌年历》、蔡志忠的漫画日历,近年来人气颇高的老树也推出了《老树日历》。名家入场使得日历书质量有所保证。


我个人结缘日历书,是2015年参加《红楼梦日历(诗词版)》的制作。因为在《深圳商报》写了好几年红楼专栏,有一定积累,所以接了这项工作。


从2012年开始,我一直坚持“每日读诗”的日课,即每天把历史上当天写的古诗找出来与大家分享。《红楼梦日历》的制作经验提醒了我,如果把这些古诗以日历形式编排,就可以保证古今节气、物候的精确对应,也更有助于今人理解古人心境、意趣。所以2016年,在参与制作《红楼梦日历(植物版)》的同时,我做了自己第一本《每日读诗日历》,反响极好,接着今年又做了第二本。这两本《每日读诗日历》,选诗特点是应景,插图都是古画。


去年年底,有缘拜古代名物专家扬之水为师,学习古代名物知识,把读诗和释物结合起来,试图通过日历这种形式,引领广大读者认识古人生活中真实的细节。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作者廉萍,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责编:刘一文)

END

独家|专业|原创|深度

微信ID:chinaxwcb长按二维码关注

请勿擅自转载,有意转载的公众号请联系QQ:8067069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