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隔22年,书博会重返深圳 本报推出《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特刊》

《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特刊》封面


新时代 新阅读


(一)


时隔22年,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重返深圳。


1996年11月8日,新落成的深圳书城,第7届全国书市(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前身)在此开幕。


2018年7月19日,深圳会展中心,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将再次启幕。


这更像是一次“老友重逢”。


22年后,这场重逢的主题是“新时代 新阅读”。经济的腾飞,文化的追求,是深圳这座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独具一格的性格符号。透过深圳的发展可以看到,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文化涵养浸润发生化学反应后的结晶,就是新时代新阅读的“老友重逢”,带给彼此最好的礼物。


(二)


今天,全国已经组建出版传媒集团130多家,全国一年出版的图书可以达到50万种,其中再版书品种接近出版总量的一半,图书质量不断提高,出版结构显著优化。


今天,阅读使全民受益,11亿册图书通过农家书屋送到农民家门口,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就像此刻我们再相逢的深圳,已经举办18届的深圳读书月常办常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


今天,全民阅读被赋予法定地位,江苏、湖北、辽宁、四川、吉林、黑龙江、深圳等多个省市进行了地方全民阅读立法,将全民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已经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都对开展全民阅读提出明确要求。


这是新时代新阅读迎来的巨大利好局面,这是出版人数十年“为人民出好书”默默耕耘的硕果,这也是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最为直观的表现之一。


(三)


有人把现在称为“纸书电子书有声书并驾齐驱”的阅读时代。电子阅读对于出版业的创新来说更为关键。如今,纸电同步发行渐成趋势,“听书”渐成潮流,这是新时代新阅读形式和内容创新的一道风景。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有两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即便抛开这些枯燥的统计数据不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阅读新风尚正在形成。比如,地铁里孜孜不倦的读书族,大都拿着平板电脑、电子书或手机,或者干脆闭起眼睛“听书”。即便有人对纸书葆有一份依恋,阅读纸书的兴趣也多半受到网络的影响,至于买书,就更依赖于电商了。


从看到听,各种数字平台用先进的智能技术,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实现人脸识别、电子查验、自动收银、实时推送等新功能,推动阅读智能化,重塑阅读新生态。


这是新时代新阅读所面临的巨大发展机遇。这需要从行业纵深、转型发展、跨界合作等方面全方位展现其巨大潜能,出版人正在“阅读产业”上大做文章。


(四)


儿子结婚,他送给新人的礼物却是两柜书,希望儿子和儿媳能多读书,多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上个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报道了辽宁省丹东市顾伟家庭的读书“轶闻”。


看似新奇,实则却是当今人们阅读态度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目前有数千户全国“书香之家”,正充分展现着基层群众的读书风采和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读书传统。


人们阅读理念的转变格外明显。一方面,各种各样的读书会、读书兴趣小组正在把更多有相同兴趣的读书人召唤在一起,朋友圈阅读、妈妈导读师、读书小组、读书微信群、书迷会、读书打卡类APP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生活中,使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交往纽带,“人以书聚”给读书人带来一片新天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还通过自身的阅读影响、带动他人,阅读推广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全民阅读协会、促进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等全民阅读力量集结,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


这是新时代新阅读带给出版业的最大红利。当阅读成为一种自觉时,人们或为了读书获取知识,或享受读书带来的情趣,而后,阅读载体的创新、阅读场所的优化、阅读保障的完善等会变得水到渠成,出版人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也会越来越大。


复制《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特刊》地址在浏览器阅读: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8/epaper/d679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特刊》



︱相关阅读

 ● 刘晓凯:第28届全国书博会以优质平台展示新时代行业新成果

 ● 一文读懂深圳书博会亮点


( 责任编辑:徐平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