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的初步实践与探索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新型智库、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总体部署,遵照黄坤明同志提出的“把握正确方向,秉持家国情怀,坚持唯实求真,着力深化重大问题研究,不断提升咨政建言能力,努力打造一批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高水平智库,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的明确要求,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联合行业及社会力量,于2019年8月发起成立了“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


在过去仅仅6个月的时间里,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初步建成并上线了“文化大数据1.0平台”,以此为基础,运用行业智慧与多重算法相融合的分析模型,形成面向纸质与数字出版、版权IP的影视化、动漫业、融媒体传播、全民阅读、城市人文、知识服务等领域的一系列大数据分析与研究报告,引起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及文化投资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2019年11月26日,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学术委员会成立,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名誉理事长柳斌杰,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分别担任主席、副主席。2020年3月3日,“全民阅读与融媒体中台”项目入选工业与信息化部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民生大数据创新应用领域”试点示范项目,是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唯一入选项目。


历经百余年的石库门已成为上海最具特色的城市人文IP。

丁大伟 摄


沟通出版与阅读

让高质量出版与高品质阅读彼此滋养


2020年1月10日,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在第33届北京图书订货会“红沙发”高端访谈现场,正式发布了《让书香滋养民族心灵,让民族精神厚重深邃——主题出版与主题阅读发展报告》。报告回顾了2003年以来我国主题出版活动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绩,聚焦于“主题出版引领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深化主题出版”的核心理念,分析了主题阅读在媒体融合趋势下的呈现方式,通过直面和剖析问题,从内容建设、思想传递和内化实现等角度对未来主题出版和主题阅读的协同发展及立体化传播提供了系统的思路与建议,以期推动高质量出版与高品质阅读更加充分地彼此滋养。


基于大数据的量化分析并结合行业智慧的定性研判,报告总结了主题出版的五大亮点:其一,政策引领,权威著作迭出;其二,内容创作上,多角度折射大时代;其三,生产机制方面,开拓知识服务;其四,受众共鸣,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其五,与时俱进,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报告还敏锐地捕捉了主题阅读领域呈现出的新方式、新趋势。


比如,出版发行行业联合教育界,遵循“立德树人”的宗旨,在全国中小学生中推广“主题研学”,各地研学项目借助深厚的区域文化资源、特色的古迹遗产、丰富的历史故事,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展有趣的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19年7月,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还牵头组织召开了中国研学实践教育研讨会,并筹备组建了中国研学实践服务联盟。


比如,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主题阅读新平台迅速成长,最抢眼的当属“学习强国”,2019年1月1日开通上线后不到一年,用户即突破一亿,成为现象级的优质思想文化内容聚合平台、融媒体主题阅读学习平台。2019年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学习强国”入围。


再比如,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联合78家新闻机构发起成立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团结全国200多家媒体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大型主题阅读巡回宣传推广活动。7年时间,联盟媒体先后走进了杭州“西湖读书节”、“北京阅读季”、“深圳读书月”、“书香溢襄阳”、苏州“江苏书展”、福建“书香八闽”、“书香上海”读书周等20多个省、市、县的全民阅读活动现场,走进了宁夏、海南、贵州、山西、内蒙古、河北、深圳、陕西等地承办的全国书博会现场,通过报刊、广电、互联网及“两微一端”等全媒体立体传播,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主题出版,倡导主题阅读。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名誉理事长柳斌杰给予高度评价:“播撒书香遍九州,中华文脉有传人。全民阅读铸灵魂,走向复兴更自信。”


基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与研判,在梳理和总结成果的同时,需要指出,主题出版在许多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与发展空间。


第一,部分主题出版选题尚缺乏以出版为桥梁向影视、动漫、有声读物、短视频等延伸的意愿与动力,有能力形成多媒体、多形态、全产业链生产与传播的优秀选题内容并不多。在大数据与融媒体时代,运用技术手段,建立用户画像,实现受众与内容的精准匹配,可以引导主题出版更加符合读者与市场需求。


第二,如何充分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方面,尚需进一步深入开掘资源、开拓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实现“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第三,将“高大上”的出版选题与“接地气”的表现形式自然结合,通过跨媒体开发与全媒体传播,形成市场普及与受众覆盖,进一步提升主题出版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


第四,将思想的深邃、艺术的感染、内容的厚重与策划的独创、表达的晓畅、装帧的新颖结合起来,在理论的冷峻中注入文化的温度,让“有意义”变得“有意思”,庄重之外,更添生动活泼,令读者兴味盎然。


概言之,面向未来,报告从三个角度对主题出版活动提出了建言:从内容建设角度,进一步梳理历史文脉,提升民族文化精神,在更高的水准上大力宣扬红色文化;从思想传递角度,加强仪式感建设,融媒体传播,多感官触达,内容接近百姓,覆盖全体受众;从内化实现角度,建立效果反馈评估体系,以受众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提升,受众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为旨归。


链接文学与影视

让文学IP与优秀影视作品结伴前行


2019年8月,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成立之初,即发布了一份《2019上半年文学IP影视开发报告》,对于文学IP影视化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梳理了一套文学IP影视化改编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了关于文学IP影视开发的五条建议。


报告表明,不同年龄层人群对文学内容的阅读需求有所差异,“70后”偏爱名家经典与历史传记,“80后”和“90后”整体阅读偏好分布较为均匀,对浪漫言情类作品较偏爱,“00后”更青睐现代都市、科幻玄幻类内容,对名家经典类图书兴趣最小。


文学作品是影视剧创作的核心原动力。数据分析显示,影视行业对文学IP改编需求旺盛,原创剧本逐年减少,改编与原创剧本的份额逐渐减少,网络剧的改编剧本中,源于文学作品的数量遥遥领先。文学IP的影视化开发,带动了整个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文学居于产业链的最上游,为影视、游戏、动漫、音乐等下游环节提供内容素材,逐步形成联动效应。


2019年上半年,台网剧TOP50中有18部来自文学IP改编,占比36%,TOP10中占比高达60%,热门剧中IP效应明显;从题材选择看,文学IP改编偏好剧情、爱情、家庭和古装,喜剧、科幻、动作等题材开发不够;台网剧受众年龄偏大,目标受众多为“60后”“70后”,现实主义、历史及经典文学IP受青睐,体现出“60后”“70后”人群对历史和经典文学类图书的偏好、与同类题材台网剧方面偏好的一致性。


2019年上半年的头部网络剧目中,由文学IP改编而来的占60%,其中,IP剧中80%为平台独播,独播中自制剧占70%,文学IP改编成为各平台拉动用户创造独家优势的制胜法宝;网剧TOP50主要集中在剧情、爱情、古装、悬疑、犯罪五大题材,冒险题材的文学IP改编度较高,喜剧、科幻、战争等题材改编度不足;网剧受众人群多为“85后”“90后”,35岁以下受众占比56%,IP改编题材多元化,追求受众长尾效应。


院线电影改编自文学IP的比重偏低,但已改编的文学IP市场表现优秀,比如,《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乡村教师》三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国产影片,位居TOP20之列。对比而言,美国头部大片中,52%改编自漫画;电影受众中25—34岁为观影主力人群,占比51%,科幻、现代都市故事等IP题材受欢迎。


网络大电影中,动作、奇幻、古装题材占据主流地位,34%来源于IP改编,其中悬疑类文学作品被改编最多,其次是传奇故事和魔幻类;就平台而言,爱奇艺最爱改编剧,优酷第二,腾讯则偏爱原创剧本;18—35岁人群为网络大电影主要受众,其中31—35岁人群看过网络大电影的比例高达57.58%。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学IP影视化开发中台网剧与网剧偏好现实主义题材,台网剧中文学IP改编表现亮眼,网剧则主要以网文改编为主,口碑大部分不如人意;追根溯源,网文中又以玄幻、奇幻的比重最大,这部分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影视化改编的难度大,易脱离实际。同时,一些捞快钱的资本行为倾向于制造出质量差、内容俗的影视作品。


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报告面向业界提示了一套文学IP影视化改编的可行性思路框架。首先,尽量贴合原著,对故事人物、情节进行合理改编,除了设置突出的高潮点、把握好节奏外,还要面向受众进行针对性的改编;其次,在剧情的传播设计上,需要进行破圈层改编,直击各个圈层的要素,不拘题材,重在打动人心,引发各个圈层的情感共鸣;最后,冲突的设置需要从剧情、角色、发展性三个方面考虑,同时,在细节方面,包括场景如何浓缩、出场顺序如何把握、动作描写如何取舍。


根据当前文学IP影视化的现状,报告给出了下一步的开发建议。


建议一,坚守品质,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文学作品是影视创作的源头,唯有提高源头质量,影视作品的品质才有保证。在有趣味、有养分、有传承、有创新的文学出版的基础上,文学IP影视开发才有“甘甜可口的源头活水”。


建议二,挖掘优质题材,引导受众关注。数据显示,历史题材IP储备较多,但开发并不完善,更加系统地通过历史题材的改编可更好地弘扬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90后”一代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了浓厚的科学教育熏陶,有针对性地开发科技、科幻题材,可有效引导受众增加关注。


建议三,完善版权市场,丰富文学IP开发生态。加大对版权侵权的监测与查处,推动用户提高版权保护意识、付费意识,为版权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文学IP的开发方式,从影视、动画、游戏,逐步拓宽至旅游、主题公园、虚拟人物、线下密室逃脱等更加多元领域。


建议四,鼓励创作转型,为开发随需应变。影视化出版带动文学出版的“二次爆发”,随着《流浪地球》爆红,刘慈欣的其他作品也随之爆发阅读热潮,电影为相对窄众的科幻小说打破边界,更多非科幻迷加入了国产科幻的读者甚至作者的队伍;文学IP的影视化有助于作者在创作时获取更大的动力,鼓励作者在写作时更多考虑作品影视化的可能性,写出更多优质内容的同时,也有助于部分优秀作者向编剧转型。


建议五,突破产业格局,逐步走向精细化、立体化、国际化。从出版全环节入手,从策划、编辑、设计,到营销、管理、运作,全面精细化,推出精品力作;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开展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合作;研究传播规律,采用海外受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现代化的文化传播,赋中国故事以世界表达。


诠释文明与城市

让文明传承与城市人文塑造相互砥砺


2019年8月,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成立之初,还同时发布了报告《城市人文IP的立体塑造》,报告梳理了城市人文立体塑造的六个思考维度,并以上海为例,诠释了城市人文IP立体塑造的五大步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如何延续城市历史的文明脉络,塑造当代城市的人文品格与外在形象?报告基于大数据分析,进行了以下维度的建设性思考:挖掘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留下城市记忆,丰富艺术表达,凝聚时代智慧,遵循道法自然。


其一,挖掘历史文脉。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文明的摇篮,城市与其历史文明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在其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从城市人文遗产中挖掘历史文脉,是寻找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根与魂”的第一步。我国历史文化遗存基数庞大,品类丰富,发挥文化遗存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立体塑造城市人文的基石。


其二,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将三者贯穿融入到城市人文品格的当代塑造之中,在讲述城市故事、锻造城市品格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其三,留下城市记忆。“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对传统佳节的弘扬、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对民风民俗传承与展现等等,让城市人文活色生香、熠熠生辉,让城市人文的生命与个性得以延绵不绝、历久弥新。


其四,丰富艺术表达。城市人文的立体塑造,需要糅合多样化的艺术表达,观念与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融合,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全方位塑造,是各种艺术要素与技术要素集成后的深度创新,可以通过动画、电影、音乐、歌剧、周边产品及主题公园等方式多元呈现。


其五,凝聚时代智慧。城市人文塑造需要顺应科技潮流,从中汲取力量。当前全球科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变革创新,凝聚了时代智慧的结晶,必然会带来城市人文发展的新模式、新特征和新机遇。


其六,遵循道法自然。自然环境是城市人文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人文的立体塑造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应尊重环境、因地制宜、保留自然特色。所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城市只有与自然环境相互依托,才能得到持续长久的发展。


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城市人文IP立体塑造的五大步骤。


第一步,从历史中寻找文化元素。从书籍、文献、绘画、音乐、古迹等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纵向挖掘历史记忆与文化元素,汇聚跨领域专家,建立智库,整合跨学科研究成果,发掘文化元素与各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联动科技,系统开发。


第二步,糅合元素,讲好故事。汇聚糅合城市人文IP元素,跨行业汲取知识与灵感,孵化成为内容充实丰富的城市故事,以期吸引更多受众群体。


第三步,多元艺术形式表达内容。在优质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联动多种行业增加艺术表达的张力。联动影视,参与影视开发过程,向内容综合服务转型;联动动漫,开展线下主题文化活动,将城市特色实景隐藏于动漫作品中;联动游戏,借助AR、VR技术,全面调动感官;联动音乐,包括主题音乐、有声书等;联动文创,包括主题博物馆、设计具有城市人文特色的周边产品等;联动雕塑,与知名艺术家合作,打造网红雕塑,建构城市打卡新地标,提升城市艺术气质。


第四步,打造城市人文空间。一个城市的人文IP要深入人心,必须结合城市空间的打造,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通过IP授权将IP元素加载在体育馆、地铁站、道路或其他建筑上,让文化元素渗透进城市的每个细胞。


第五步,全媒体延伸传播广度。借助报刊图书、广播影视、互联网和移动端,全媒体传播城市故事和人文品牌;拓展到教育领域,宣扬人文IP中的文化内涵及真善美的价值观,创造IP童话故事,让少年儿童接受城市人文熏陶;拓展到旅游行业,设计文旅路线融合人文地标,以游记、短视频、微电影、纪录片等方式提高大众对城市人文的认知,带动文旅繁荣;借助“一带一路”,推动城市文化走出去,用国际语言,讲好城市故事,在全世界范围传播立体生动的城市人文品格与美好形象。


以上海为例,第一,找寻上海文化的根与魂。发掘上海从农耕、工业到信息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聚焦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特色,在时空交错中,形成上海独特的城市人文矩阵,比如石库门文化、工业遗址文化、外滩码头文化等独特历史文化元素。


第二,从时空中汇聚文化IP元素,形成上海城市故事系列。以石库门为例,石库门融合了英国联排建筑和江南传统民居风格,以独具特色的建筑类型成为上海的“城市底盘”,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容器,对于东方城市文明具有重大意义。跨越时空将关于石库门的书籍、图片、影像等资料汇聚到智库,形成IP体系,整体展现石库门风貌,这其中,可聚焦石库门历史文化空间中的红色革命故事,可讲述徐志摩与泰戈尔的中印文化交流故事,也可借助夏衍作品《上海屋檐下》,描绘上世纪30年代上海平民百姓的众生相,等等。


第三,多元艺术表达。借助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游戏、主题公园等艺术形式,充分呈现石库门所囊括的历史文化故事、人间百味、世间百态。


第四,打造城市文化空间,点亮城市之光。整体打造石库门历史风貌区,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兼收并蓄。融入旗袍、美食等百姓生活元素,展现石库门里的历史文化印记,借助全息影像或VR、AR,沉浸式模拟和体验近代生活场景。


第五,全媒体传播。加大线上线下的运营互动宣传,将石库门塑造成为上海的文化符号、城市名片,让上海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彰显上海城市人文品格,展现大国文化形象。


从2020年4月起,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在完善技术平台建设的同时,将全面启动下一步研究主题:数据汇聚研究,为决策、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数据分析研究,梳理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做监管工作的“延伸手臂”;趋势分析研究,为文化企业运营和投融资提供助力与数据支撑;内容甄别研究,为净化网络环境提供方向引领;版权保护研究,通过区块链技术,打击盗版保护原创;文化跨界研究,包括文化与科技、资本、新零售、不动产等领域的跨界互动,探索文化增长点。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沟通出版与阅读,链接文学与影视,诠释文明与城市——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的实践探索才刚刚起步,面向未来,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的目标是要努力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繁荣的风向标、成为助力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导航仪、成为引导文化消费潮流的指南针、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数据与融媒体传播平台。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理事长)


(责任编辑:路滢月)

● 一个乡村抗“疫”少年郎引出的全民阅读思考● 如何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更加深入开展,这些业内领导专家给出建议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