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组团采访基层小康生活变化,这些主流媒体的思路做法值得你借鉴

李美霖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1-05-28

6月11日,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启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组成记者报道组,深入黑龙江、海南、湖南等地,走进社区、乡村、校园、企业和普通家庭,用镜头、笔记录基层群众奔小康的美好故事。


此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主流媒体精耕内容、突出特色,在丰富宣传形式、融媒同步推进报道上下功夫,成为传播、宣传基层群众奔小康的“好声音”和“扩音器”。同时在深入基层一线的一次次采访中,锻炼了一支采访报道的“轻骑兵”。






精耕内容 策划突出特色

传播基层群众 “好声音”


无论是编辑在专栏中充满诚意的“开栏的话”、主持人娓娓道来的“开篇语”,还是一篇篇高质量、重细节、有特色报道的呈现,无不体现出主流媒体在内容上的精耕细作。


7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登录人民网并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为关键词键入搜索,看到截止到7月18日上午,人民网共计发布126篇与“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有关的报道。其中纸媒共计61篇,《人民日报》44篇,《人民日报海外版》17篇。


通过梳理近20期《人民日报》,记者看到,《人民日报》在7月2日01版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在开栏的话中有这样的描述: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今起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通过一个个小康故事、一幅幅生活场景,彰显我们党担当使命、一诺千金的不懈追求,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壮举,展现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


此外,《人民日报》于7月2日07版中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启事,并陆续刊登《父女两代人 同筑交通梦》(作者为杭州市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职工)、《跨越二十载 农忙大不同》(中铁工程装备集团隧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职工)等文章,创新性地让老百姓自己记录身边的小康生活。


同时,新推出的《现场评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栏目,充分调动报社内参部记者、江苏分社记者、评论部编辑等,以《更好的日子在后头》《让“锈带”成为“秀带”》《“家门口就业幸福感更强”》评论文章,使此次主题报道特色更鲜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国防军事早报》栏目则分别以《广东清远:产业扶贫 将昔日贫困村打造成幸福村》《赫哲族:小康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因地制宜 产业规划打通致富路》等内容报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新华社记者何山在拍摄脱贫户。新华社黑龙江分社 供图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连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路记者奔赴祖国各地,用心、用情记录在党和政府持续努力,和各族群众不懈奋斗下,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赫哲族:小康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中,《朝闻天下》主持人说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路记者生动展现人民群众切身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讲述不同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呈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






活化形式 融媒同步推进

 做好小康宣传“扩音器”


中央媒体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报道中,坚持线上报道与线下采访相结合,网站、客户端、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灵活的融媒体报道形式深受受众喜爱。


新媒体专页、多媒体专栏、图片、字幕、短视频等形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扩大了央媒对基层群众小康生活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以短视频形式记录小康生活,广受关注。记者看到,人民日报客户端浙江频道1分23秒的短视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浙江杭州:走进桐庐莪山畲族乡新封民族村戴家山自然村》获得3万播放量。


人民日报客户端页面截图


此外,《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云南卫视、中国小康网等媒体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设置人民号,参与“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报道,以鲜明地方特色讲述基层群众奔小康的热情。


新华网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专版。共分为“专题首页”“小康生活全记录”“小康路上手牵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奔小康,看老乡!”“吹响总攻‘冲锋号’”“感受多彩小康”7个栏目。


记者浏览该专题多篇文章看到,新华网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报道中注重图、文、短视频结合,文图的比重在呈现上较为均衡,其中《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奋斗史》共有11幅新闻图片。此外,4分09秒的视频则由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小康生活全记录”栏目中的“小康生活见闻”以9个不同颜色的图标分别代表黑龙江、江苏、河南等地。鼠标滑到该图标下即可呈现有关该省份“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的全部报道。“感受多彩小康”则以一组组高清大图捕捉、记录下基层百姓的小康生活。


此外,新华网推出#幸福奔小康#微博话题,在该网页下点击“点击参与”即可直接跳转到#幸福奔小康#微博界面。分为综合、实时、热门、视频、图片5个微博栏目,形式多样。记者看到,截止到7月18日下午,该话题阅读122.1万次,讨论261次。


新华社客户端专题页面截图


新华社客户端也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共分为“滚动新闻”“焦点新闻”“图片报道”“视频报道”“现场新闻”“评论”6个子栏目。


其中,《焦点新闻》7月3日《迎着东升的红日——走向小康之路的赫哲族》,除常规文字报道外,还推出18个图片新闻和一条4分40秒的短视频。记者看到新华社客户端下该报道的浏览量为129万。“评论”推出《小康成色映照初心底色》《住上好房子还要走出好路子》《确保少数民族如期脱贫全面奔小康》多篇文章,浏览量均在50万以上。


新华社记者王春雨(左二)、杨喆(左三)、杨思琪(右二)在采访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 供图


“央视新闻的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温焌意,在疫情期间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央视频客户端推出了“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Vlog。这些微报道均释放出大能量。其中,仅有3分31秒的视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病不出县 小病不出乡 记者Vlog带你看贵州四级远程医疗系统》观看2935次。而1分06秒的视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70后”“80后”的手磨咖啡 你值得品尝》介绍了位于阆中西南部的五龙村名为“素清”和“芸桢”的两家“网红民宿”。记者看到视频中民宿主人85岁高龄的王素清与76岁的杜云珍正在展示自己的“绝活”——煮咖啡。奶奶用布满老茧的手在认真磨咖啡,说起感悟,她们纷纷表示“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嘛”“很快乐,过得幸福,日子好得很”。


央视频页面截图






践行“四力” 深入基层一线

练就采访报道“轻骑兵”


在深入黑龙江、湖南、四川一线的采访报道中,央媒练就一支支采访报道“轻骑兵”,“能领会”“可落实”,各路记者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深入一线,想群众之所想,践行了记者的“四力”。


《人民日报》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开栏的第一篇报道《乌苏里船歌新唱》中,《人民日报》记者记录下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赫哲人走向美好新生活的点滴故事。即兴唱完一段新改编的说唱文学伊玛堪后,赫哲族说唱文学伊玛堪传承人吴桂凤这样感叹着所理解的小康生活:“这些年的变化唱不尽,现在乡亲们的生活,比歌里唱的更美好!”新时代的赫哲人不再“船儿满江”,却有“幸福满舱”。


《新华时评》中《住上好房子还要走出好路子》一文,新华社记者杨绍功说,冲刺全面小康,补短板是关键。江苏决胜全面小康,短板在苏北,苏北的短板主要是农村,农村的短板主要是住房条件……从“空心墙砖房”到小洋房,苏北农民住得越来越好,成为迈向小康生活最生动的注脚,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携手奋斗奔小康——2020,吹响决胜全面小康的号角》中,新华社记者赵超、康淼、侯雪静、杨静在文章中写道,全面小康,是一个个家庭梦想成真、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是千千万万中国人不懈追求、改变命运的奋斗历程……从城市到乡村,从边疆到南国,今日之中国,追梦步伐如此铿锵。“让我们以志在必得的信心、争分夺秒的状态、攻坚克难的干劲,共襄全面小康的历史盛事。”


记者们通过深入基层实地走访,不仅以笔、图、音频、视频记录下这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成果,还锻炼了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历练。



记者手记






向着东方探寻小康曙光

□新华社记者 王春雨 杨喆 杨思琪


近日,在中宣部组织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中,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深入“北大仓”腹地,从依托党建逐渐“苏醒”的苏苏村,到拥有着“稻海田园梦”的富锦市;从万亩稻浪的建三江,到迎来祖国大陆第一缕阳光的抚远市;从“打着门球奔小康”的星火朝鲜族乡,到实现“千年跨越”迎来小康曙光的赫哲族,我们一路前行,一路收获着来自广袤黑土地上各地各族群众奔向小康的感人故事……


在此次报道活动中,聚焦端牢“中国饭碗”、守护绿水青山、决战脱贫攻坚等主题,自6月11日起,记者在新华社新媒体专线“现场新闻”栏目播发了《“北大仓”里话小康》一组5篇行进式报道。在集中报道阶段,采写了“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迎着东升的红日——走向小康之路的赫哲族》,讲述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赫哲族70多年来的生活变迁,充分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征程中取得的历史跨越。截至目前,黑龙江分社记者在此次报道中共播发文字、短视频、图片等报道130余条,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1500万。


这是一次“走得远、见得多、采得深”的采访报道。坐在农家的土炕上,蹲在生长的稻田边,徜徉在赫哲人的新村里……拒绝走马观花式采访,我们创造一切可能深入到基层一线中。在采访时间有限、行程较紧的情况下,我们灵活组织人员,兵分多路,采访了农民、少数民族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场和农场职工、扶贫干部等多个群体,每次我们都用心交谈,深入采访,挖掘了一个个真实、生动、感人的故事。


这是一次立意深远、影响深刻的采访报道。只有用心去交流、去寻找,才能收获最真实的感动,看到群众生活在奔向小康过程中发生的巨变。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82岁的赫哲族老人何桂香感慨,过去住在山上,住地窨子,冬天不保暖,“冻得直跑”。如今住上了政府盖的宽敞明亮的砖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由得感叹,“感谢国家,感谢共产党!”像这样的案例,我们在采访中遇到了一个又一个——无论是把莽莽荒原变成“中华粮仓”的建三江,还是保护生态停伐森林吃上“生态饭”的林场职工;无论是抚远边境上一片片致富的火红的蔓越莓,还是赫哲人手里一幅幅精美的鱼皮画,无不在传递着人们发自心底的奔向小康生活的喜悦,这些都为我们落笔提供了最为鲜活的材料,我们也在其中被震撼、被感动。


这是一次创新报道形式,实现全媒体发稿、全平台展示的报道。本次报道活动规模宏大,主题重要且深刻,如何把握发稿形式和节奏,成为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采访和写作中,我们更加注重从小切口引入,避免大而空的表达,把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加以归纳、组合,实现了既有重头的“镇版之作”,也有生动的“鲜活之作”,既有传统文字报道,也有视频、图片、新媒体等融合报道。在采访初期,我们采取行进式报道的方式,利用新华社“现场新闻”平台和新媒体专线,实现每天都有融合报道。集中采访结束后,我们集中写作、精心打磨一批重点报道,《迎着东升的红日——走向小康之路的赫哲族》被《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采用,此外,一批鲜活的图片故事、视频全媒体产品等报道,均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参与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报道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走向小康的奋斗在路上,我们也将一直在采访路上,记录好这一伟大的历史变迁。



(责任编辑:刘一文)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这是一条不能错过的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串”起乡间故事     “绘”出陇原巨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头号主播“鹅书记”●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圈”出幸福生活    “逆”出乡村新颜●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阳光的老乡  实在的小康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