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融故事 | 采访对象把记者当成自家人,怎么做到的?

韩萌萌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1-01-13


“要是你到这里的社区采访,和采访对象可能要有一个彼此了解的过程。而我们经常往社区跑,居民早就不拿我们当外人了。”天津市河东区融媒体中心信息采编部记者王薪蓓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这话时,语调透着自豪与兴奋。


少了寒暄与客套,被群众当作“自家人”,是日积月累的信任,也是担在肩上的责任,更是区级融媒体的优势。


走进街道


记者到被访者家中采访。


今年8月,河东区融媒体中心“直沽印象”移动客户端正式上线一年,总访问量超过340万,日均阅读量近万。回首这一年,记者们说,“融”社区“融”群众,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群众才爱看。


“新媒体语境下,客户端受众的每一次点击,都为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他们的关注点和阅读习惯,提供了可读取、可画像、可分析的关键数据,为我们讲好百姓故事提供了支撑。”河东区融媒体中心负责人李江华说,今年要在每个街道建立两个新闻信息联系点,在离用户最近的地方策划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不怕事儿小,老百姓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儿。我们就要从小切口入手,完成服务群众的大担当。”在河东区新闻战线工作13年的编辑张丹说,从菜市场到夜市,从孩子入学到老年大学,从文明遛狗到垃圾分类,他们都用融媒体方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完成信息传播、媒体服务与舆论引导。


以7月13日“直沽印象”客户端、河东区有线电视同步推出的一家社区老人家食堂报道为例,无论是5分多钟的视频还是500多字的文字,始终聚焦老年群体的关注点,既介绍用餐时间和环境,也关注口味与营养,在采访用餐老人的同时,不回避之前存在的问题,让社区居民在第一时间知晓惠民信息,了解社区完善服务的过程。


以百姓生活为题材,请普通群众当主角是河东区融媒体中心采编队伍的共识。“融”社区“融”群众,河东区融媒体中心也融出了品牌和点击量。


聚焦社区新鲜事的专栏《家门口的故事》荣获该区“精神文明建设优秀品牌项目”;《群众身边的法律服务大厅》获中央政法委举办的“我和政法70年”优秀短视频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奖;由城市建设者、基层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出镜的公益广告《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在新华社客户端上线一周,点击量达到42.5万。


“到老百姓中去,关注老百姓关心的事儿,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正是体现我们区级融媒体中心价值的地方。”天津市河东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国忠说,要把传统媒体有积淀、有深度的优势和新媒体短平快的特性相互融合,达到第一时间有速度、后续报道有深度。


(本文图片由天津市河东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刘一文)

● 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来看读者出版集团文化“帮扶经”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