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报评论员:打造精品力作 铭记抗疫历史

本报评论员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1-01-13

这几天,国内首部抗疫题材电视剧《最美逆行者》在央视一套热播,无数观众在泪水中感动着、回忆着、思考着。


是什么感动了观众?是真实,是艺术表现,但更重要的是伟大抗疫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如何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文艺界、出版界、广播影视界全体从业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疫情暴发以来,纪录片行业反应迅速,拍摄者们深入一线,用镜头真实记录下疫情期间的感人故事,传递出爱、力量与希望,《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温暖的一餐》《山河无恙》《2020春天纪事》《同心战“疫”》等优秀纪录片播出后,很多观众深切领悟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出版行业近期也陆续推出了《战“疫”书简》《抗疫英雄谱》《武汉纪事》等感染力、思想性很强的精品图书。


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久久为功、润物无声,用更多的精品力作记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歌颂这一历史事件中涌现出的无数英雄人物。


用更多的精品力作弘扬伟大抗疫精神,首先要在内容上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们的作家、编剧、诗人、出版人、制片人等,都应该沉下心来,到成千上万的抗疫英雄中去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到广阔、深厚的人民群众土壤中汲取抗疫精神的养分,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感人至深、传播久远的作品。


用更多的精品力作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还需要发扬工匠精神,特别是编校、印装、翻译、导演、配音、特效等环节,要满怀对抗疫英雄的敬仰,对反映抗疫精神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广播作品、短视频等都用心用情、精打细磨、淬火成钢。


“谁无惧狂风,谁无畏巨浪,谁逆流而上,向无尽汪洋。”这是《最美逆行者》第一单元“逆行”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回望过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这些篇章中浸透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推出更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抗疫题材精品力作,是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需要,也是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新闻出版高质量发展大讲堂开播啦

扫描海报下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吧


(责任编辑:路滢月)

● 本报评论员:致敬抗疫英雄     讲好抗疫故事● 本报评论员:致敬!向每一位抗疫报道英雄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