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少年奋斗者们而歌
开栏的话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报特开设《献礼建党百年:一本书·一堂课》专栏,深入推介建党百年主题图书。本栏目特设置答题卡板块,倡导读者对作品深入阅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远山灯火》
徐鲁 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1年3月出版
这部小说最早的酝酿,是在2014年秋天。我和作家熊召政、历史学家冯天瑜等一行人,作为湖北省文化代表团,去俄罗斯国家图书馆访问交流。有天下午,从莫斯科大学正门出来,过了莫斯科河,我们来到对面那座著名的麻雀山(一度曾改名为列宁山)上。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站在山上俯瞰晚霞映照着的莫斯科城,整个城市一片通红,非常壮观。这时候,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个故事:
1827年春天,也是这样一个玫瑰色的黄昏,两个志向高远的俄国少年——14岁的赫尔岑,13岁的奥格辽夫——一对十分要好的少年伙伴,就站在现在我们站立的这个位置上,面对西逝的太阳起誓,要为各自选定的美好理想奋斗到底,哪怕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若干年后,赫尔岑成了著名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奥格辽夫成了激进的革命者和诗人。有一天,当他们老了,回想起少年时代的这个黄昏,赫尔岑禁不住热泪盈眶,在自己回忆录里这样写道:“不必再说什么了!我们整个一生,都可以它作证……”
这段细节令我过目不忘。当我站在晚霞映照的麻雀山,一边想象着两位浪漫的少年当时的情景,一边望着火红的夕阳慢慢西沉,禁不住也有点双眸湿润,久久不愿离开。
就在那个时刻,我想到了一个曾经被称为“小莫斯科”的红色小镇——我青年时代工作过的、地处鄂赣交界处的阳新县龙港镇。红五军军部就驻扎在龙港小镇上。当时,小镇上创办了一所“列宁小学”,许多贫苦农家的放牛娃和打柴娃,在条件简陋的列宁小学里念书识字,成长为“红孩子”和“少年布尔什维克”,红军离开这里的时候,有的少年和周围的青年,跟着红军队伍离开家乡,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远山灯火》最早的“灵感”和最初的酝酿,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小说的地理与时代背景、故事素材和一些人物形象与生活场景,也是我十分熟悉的,是多年前的生活积累。上个世纪整个80年代里,我都在地处幕阜山区的鄂东南的阳新县文化馆和文联工作,经常要下乡,学习“乌兰牧骑”,辅导乡村群众文化,包括收集整理鄂东南的民间故事、歌谣,给乡村的一些小采茶戏班子修改戏本,等等。有时候十天半个月都住在龙港镇上。鄂东南是当年的红色根据地,“红色文化”素材丰富,那时候我就收集了不少“红色故事”和“红色歌谣”,也和文化馆里搞乡土音乐的同志一起,创作过不少新的红色题材的歌曲,也写过《边城风雨》等电视剧本和红五军的故事。《远山灯火》里的大部分素材,都是那时候的积累。
小说的上部,主要讲述的就是以农家孩子梁满仓、红军小战士杨红娃为首的一组少年奋斗者的故事。一支戴着红星斗笠的红军队伍在风雨中行进而来,宛如一支不可阻挡的铁流,又向着革命所召唤的地方奔去。农家少年梁满仓追随着红军,从一位儿童团员成长为光荣的小战士……小满仓是我带着深情、着力刻画的一个农家少年怎样成为“红孩子”的形象。
小说的中部,继续写梁满仓这一代长大的少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故事。已经成为战斗英雄的满仓,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但他一直默默帮助着龙港镇上的孤儿夏湖生。湖生在志愿军叔叔的精神鼓舞下不断进步,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在这部分章节里,我试图写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火红年代里,新一代少年奋斗者的理想追求,让读者们感受到那一代青春芳华、心怀梦想的新中国少年,有如朝阳一般鲜亮、灿烂、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及朴素、善良、单纯的心地。
小说的下部,主要讲述进入新时代之后,三代奋斗者的故事。老年的梁满仓隐姓埋名回到家乡,亲手创建“红娃书屋”,继续帮助和影响了一代代山村孩子;夏湖生、春桃那一代人,也在祖国最需要和最艰苦的地方,默默奉献了各自的青春年华;在梁爷爷身边长大的最新一代少年魏书槐,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乡,把奋斗的汗水洒在脱贫攻坚的远山和田野上。
远山留胜迹,灯火照后人。正如我在小说尾声所写的:“梁爷爷的小屋里灯火通明。在绵延起伏的远山之间,在巍峨的金竹尖山脚下,在小山塆的茫茫夜色里,这一团橘红色的灯火,显得那么明亮和美丽,仿佛要从眼前,一直照耀到明天。”
问题1
小说里写到了三代少年在党的指引和教育下,走上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道路,他们分别是哪几位少年?分别属于哪个时代?
问题2
小说里写到的“苏维埃政府”“少年布尔什维克”“列宁小学”,是百年党史上特定时期的一些特別名词,也是一些真实的存在。你能准确而简明地解释这几个名词吗?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