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英:红色徐霞客

董之一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1-05-22


石英摄于红军所经之川南叙永,时年73岁。


1952年在山东军区机要处工作时石英的部分文学作品。


1952年在山东军区机要处工作时的石英。


年近九旬的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石英,写作生涯已70多年了,仅散文诗歌作品就卷帙浩繁,主题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逡巡于历史人文中,以他对地理文化的强闻博记勾连出意趣幽远的历史况味;还有一部分就是回溯激情岁月,缅怀老一代人的“美丽牺牲”。


后者所占的篇幅并不太多,红色基调所独具的美学感受,使这一部分创作显得耀眼澈亮。在石英的文著中感觉他葆有半世纪前的理想情怀,现至耄耋,却愈发纯真,竟然有一种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纯色。可能人到老年,随着历史岁月的涤沥,少年时的那种理想反而更加清亮。


他70多岁时竟专门攀登川西北的雪山,体验红军长征之艰苦。他在刚刚出版的散文集《红色纹理》中写他在雪山之巅的感受:“天幕伸手可及,天地之间一片白色没有一丝杂质。很纯很纯,但纯极了反有几分可怖。不管怎样,人却要从天和山之间的缝隙中挤过去。有缝要挤,没缝也要撕开一条缝。挤过去,撕开了,就可以活下来;人活下来,革命就活下来!”


冠革命以诗意,是他一向的风格。


他寻访唐诗宋词、南朝北魏的故迹时,从未忘记已进入历史的红色印记,甚至因为那种高亢的悲色而更为青睐。几十年兴趣所致,专门采访或邂逅于心,星星点点,渐成锦绣。


更为难得的是,他的记忆力超群,文史知识丰厚,可以寻得一般人难以触及的红色隐迹,铺就了一大卷丰厚翔实、由散文和诗歌勾画的红色地图。有人开玩笑称他是“红色徐霞客”。可是真正知道的人明白,他意不在寻景,所有的景物都是他抒发几十年不变真情的道具。


《红色纹理》中写在长汀就义的瞿秋白:“‘此地正好。’他最后的呼喊成就了应有的名节。当子弹从枪管里喷出,封闭了曾经见过列宁的眼睛。然而,背后群山石隙的眼睛却大睁着,见证着这悲恸而肃穆的一幕。”


一般来说,他理性客观的笔触尽量掩藏其沛然的情感,但有时到了历史悲情处,内里乾坤太炙热了,也会一啸冲破:“我仿佛听到有人在反问我:‘我们只见过西安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没看到雪山上有什么无字碑。’我眼含热泪回答他:‘那些向阳坡上洁白晶莹的山体剖面,不就是一座座无字碑吗?’”他特别牵念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无名牺牲者,那些悄然倒下的农民子弟;他特别悲悯那些弱者的反抗,喜欢沉浸在那种历史的悲壮中。


石英年近九旬,但初心不改,愈加苍劲。因之于何?我想跟他的童年熏陶大有关系。他生长在胶东黄县,家境窘迫,受尽富家子弟的欺辱,有骄狂者竟然在课堂上拿他的衣服补丁取笑。家乡成了解放区后,他一下感受到了那种清明气象,对比很强烈。其中一件事他一辈子眷念不忘,写在了《红色纹理》中。


他上家乡完小,因为爱读书,竟让当时我党的一位地委书记知道了,专门叮嘱石英到他那儿去看报纸。毫无血缘关系也没有任何党派背景关系,一位地委书记竟然无端怜顾一个小男孩。小男孩也真摸进了书记的办公室。书记也像早有准备,报纸整齐地摞放在那。“我规规矩矩地坐下来翻看,彼此好像心照不宣,各不相扰。”有一次,他因不小心抽动报纸时带倒了墨水瓶,把报纸文件都濡染了,十一二岁的孩子很惶惑,而地委书记把桌子收拾干净,一直软言安慰,生怕石英下次不敢来了,反复叮嘱,下次还要来啊!那安抚的眼神,石英记了几十年。


他在《红色纹理》中还写了一段童年记忆,很是凄美:


战争时期整个山东半岛活跃着一个“八路”文工团,其中有一个女文工团员兰娟,“身穿灰军装,腰扎皮带,鹅蛋脸,中高个,腰身好看,步态轻盈”,能写能画,能演能唱,是整个团里的台柱子。演出时她全情投入,情感真挚。跟他演对手戏的反派角色可就倒了霉了,往往被观众千夫所指,唾骂追打。


整个山东半岛,从烟台到威海,从石英的老家黄县到潍坊,甚至敌占区青岛,还乡团盘踞的部分市镇,敌我双方,都知道八路里有一个了不得的女孩子兰娟。就在兰娟的名气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的时候,她突然再也没出现了,人们纷纷询问打探,有人说她南下了,有人说她负伤住院了。石英和很多人一样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潜意识中知道什么,但不愿意面对真相。真相还是来了,县城西门外的一片枣树林,新添了十几座“八路坟”,那是一天晚上文工团正在演出时,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突然长途奔袭30多里,专向文工团痛下杀手,实际上是对着兰娟去的。年轻的男女队员牺牲了十几位,被埋在了枣花飘香的地方,俯瞰着他们曾经演出的大地。有人指认,其中第二排第三座坟就是兰娟的……


壮怀激烈,咏叹牺牲,咀嚼悲凉,是石英红色诗文的内容,也是他作品的美学特色。他走在壮丽山河中,也走在个人难以释怀的境界中。他80多岁的时候从井冈山又一次来到长汀,体悟那缕义勇:


“长汀,顾名思义,长长的水中一小洲……在那小洲上伫立着一戴眼镜的同志先生,手捧一部《赤都心史》,望着东北方的上海方向,他抱憾没能再次到达那里,但心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石英70多年的创作只为英雄唱美歌,我们真应感谢他,在正史之外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记录了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美丽的奋斗牺牲,所谓写革命以美意,冠牺牲以诗情。(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


本文图片由石英提供


编辑:刘子靖
审核:韩阳
● 新华书店:我从延河走来● 上海:“党的诞生地”出版工程已推出124种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