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这些著作能看得更深、看得更远” ——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中的“读书故事”
互联网时代,“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聚合大量优质内容的数字平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数字阅读的重要途径。
“这里的马克思被翻译成了马格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院长蒋璐用手机拍下了1907年世界社出版的《近世界六十名人》中马克思1875年拍摄于伦敦的照片。照片下面印着“马格斯”三个字,这也是马克思像第一次出现在中国。
7月22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到蒋璐时,她和丈夫李迅已经在展馆细细看了两个多小时。蒋璐当晚发的朋友圈显示,他们用时8个小时参观展览,感到很受教育。
自7月15日向公众开放预约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每日人流如织。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展出的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中,记者看到了不少动人的读书故事,更遇到了不少像蒋璐夫妇这样的爱书人。
“它犹如一团熊熊烈火”
走入展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单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由此开端。从第2卷第1号起,《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李大钊在《新青年》第2卷第1号发表《青春》,号召中国青年站在时代前列,做有为的新青年。
从展览中可以看到,文学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陈独秀执编的《新青年》第4卷第1号,开始全面尝试白话文和新式标点。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在摆有《青年杂志》和《新青年》的展示柜前,中国青年作家网总编辑汪鑫久久肃立。
“陈独秀在创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到六方面要求,如今读来,仍有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感。”汪鑫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引导青年作家们,以科学的观点、世界的目光、进取的精神,积极从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文学创作,讴歌共产党,书写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文学力量。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认真阅读相关图书的汪鑫,最近重读了《共产党宣言》,记忆最深刻的是书中“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句话。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汪鑫表示,看到展柜里展示的《共产党宣言》,它犹如一团熊熊烈火,照耀着中华大地,照亮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前程。
“这样做更便于读者阅读”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栩栩如生的雕像前,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手稿在上、马克思致法文版《资本论》出版人的6封信在下“一字排开”。
《布鲁塞尔笔记》是1845年马克思旅居布鲁塞尔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笔记,这份马克思原始手稿为《布鲁塞尔笔记》中的第四本笔记本,有27张纸54页,其中49页写有字迹。观众用手机扫描展品名称旁的二维码可以看到,该手稿的纸张和笔迹经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专家鉴定,为目前中国收藏的唯一一份相对完整的马克思原始手稿。
展览展出的马克思致《资本论》法文版出版人拉沙特及其后任奥里奥尔的6封书信原件,均为从未公开发表过的珍贵文献,它们真实记录了马克思为《资本论》法文版翻译出版所付出的大量心血。
其实,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刚写完不久,马克思就有了把它翻译成法文出版的想法,但是直到1872年年初,才确定法文版翻译由约·鲁瓦担任。
鲁瓦的译文虽然非常忠于原文,但不易读懂。于是,马克思亲自担任了校订译文的工作,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译文进行修改,而且为了使法国读者更易读懂和接受,还对原文的许多地方进行改写,连篇章结构也有变动。
在这6封信中,马克思表现出对翻译工作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对读者阅读感受的高度重视。
在1872年1月30日致拉沙特的信中,他写道:“尽管对于一部学术著作来说,分册出版并非最为有利,我还是同意您的看法,在目前情况下,这样做更便于读者阅读。在您请我亲自做出的声明中,我会用几句话向法国读者予以解释的。”
同年11月14日,他在致拉沙特的信中再次指出:“在给我寄来的两个印张里,我做了许多改动——凡我认为自己的翻译较之鲁瓦先生的翻译更好的地方都改了。”
“经典著作常读常新”
右侧卧床看书就戴有左腿的眼镜,左侧卧床就戴有右腿的眼镜。展览中,毛泽东用过的单腿眼镜成为毛泽东晚年仍痴迷读书的见证物。
毛泽东一生爱读书。在1936年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这三本书分别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也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以及考茨基的《阶级争斗》、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展柜里的这三本书,格外引人注目。
“不为别的,单为一件事:向同志们建议读两本书。一本,斯大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本,《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送给中央、省(区、市)、地、县这四级党的委员会的委员同志们《关于读书的建议》中“荐书”,并建议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读时,三五个人为一组,逐章逐节加以讨论,有两至三个月,也就可能读通了。
1944年7月,晋察冀日报社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提供了最早的参照蓝本。此后,淡黄色封面的《毛泽东选集》,成为“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的“随身之物”。
在一幅名为《留给女儿的纪念物》的版画中,展示了这样的场景。焦裕禄的大女儿守凤去医院看望他,他叫着守凤的小名深情地说:“小梅,你参加工作了,爸爸没有什么送给你。这块手表给你,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劳动纪律,努力工作。家里那套《毛泽东选集》,你要认真学习。那里面,毛主席会告诉你怎么做人,怎么工作,怎么生活……”
有两位观众在毛泽东著《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以及《井冈山的斗争》展柜前看得认真。来自公安系统的他们没有透露姓名,却鲜明地表达出“经典著作常读常新”的观点。
“现场看到毛主席修改多次的手稿,感到十分震撼。”二人表示,随着工作经验与人生阅历的增加,重读包括《毛泽东选集》在内的经典著作,能让人看得更深、看得更远,不但能够指导实际工作,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清晰判断也有重要的意义。
“不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交流中,从事党务工作的李迅向记者推荐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并向记者展示了阅读此书做的读书笔记。
“我们想带着读书后的问题来寻找答案。”李迅“按书索骥”,看到那些珍贵的图片与文物,感悟与收获更加深刻丰富。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展览中,一幅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省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的照片引人关注。照片中,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
一张在安徽铜陵亮相的全国首家书店与图书馆综合体的照片,以明亮开阔的设计“吸睛”。通过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日益“亲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了人民群众读好书的权利。
展览中的数据显示,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统计情况(2012—2019年),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19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4363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36%提高到2019年的4.5%,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逐年提高。
观展接近尾声,摆放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梁家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总书记相关著作的一组书架,令不少观众感到意犹未尽。“这本我读过”“那本我学过”“你看过那本吗”……大家指着摆放在书架上的一本本著作,讨论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我们正在实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的工作。”蒋璐告诉记者,通过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内容,融入欧洲学院俄、德、法、西、葡5个语种的教学当中,通过阅读与翻译,加深青年学子对国情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感,不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