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味红色经典》出版背后的故事——将淬火三炼的好书带给读者

孙海悦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4-03-30




好 书

荐 读

 品故事


编者按 今年以来,中宣部出版局启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活动,活动将持续全年,每月向社会推荐重点主题图书。为彰显好书荐读活动对精品生产的引导作用,本报推出《好书荐读品故事》专栏,选取部分荐读书目图书,与读者一起分享这些好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品味红色经典》




红色文艺经典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在我国文艺的百花园中,它始终是耀眼的存在。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大有书局的《品味红色经典》聚焦建党百年来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经典化过程,以当代视角揭示经典永流传的精神密码,帮助读者读懂属于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心史心声,为奋进新征程凝聚精神力量,近日入选中宣部出版局“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6月书单。


要担当得起“经典”两字


《品味红色经典》策划编辑、责任编辑叶敏娟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说,“品味红色经典”是《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于2021年年初开设的一个重点专栏,它关注红色文艺研究,汇聚文艺界大咖为建党百年献礼之作,具有权威性与前瞻性:邀请的作者包含老中青三代,均为文艺名家大家、革命后人及当红的文艺青年;入选的文艺作品皆完成了经典化过程,是大众传诵的经典之作;门类广泛、艺术形式多样,覆盖了文学、影视、音乐、美术等各类创作,反映了一代代党史题材文艺创作者的杰出贡献。


“一部文艺史也是一部革命史,品味红色经典要担当得起‘经典’两字。”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说。


作者群中,马识途先生已108岁,有80多年党龄。于洋、田华、谢芳、傅庚辰、徐怀中、郭兰英、王晓棠、谢冕诸位也大多年逾90岁。他们或亲自撰写或口述,历史细节丰富动人,历史情感真诚纯粹,有着蓬勃的“少年气”。


2021年6月间,叶敏娟读到报纸上发表的马识途谈“红岩”的文章,不觉精神为之一振:“真实的细节和真诚的讲述,让我仿佛置身历史现场,消除了与经典之间的时空感。


令人感动、引人深思的还有“人民艺术家”郭兰英扮演民族歌剧《白毛女》中的喜儿,那一跪、一哭,为何如此自然?马老为何称《红岩》是一本“真正血写的书”?“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为何将江姐视为一生的偶像?在叶敏娟看来,这些文章故事载“道”,无不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无不表现出人的成长史与心灵史,无不体现出文艺创作与时代发展的深度契合。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从自延安时期以来的文艺创作中择取文学、影视及音乐作品28种,如《大浪淘沙》《党的女儿》《长征组歌》《可爱的中国》《红岩》等,美术作品选择建党题材、长征题材、抗战题材、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题材、解放军入城式题材5个重大题材,以及共产党人经典塑像。“这种党史创作题材的全面筛选,足以使读者全面阅知百年党史中的文艺经典之美。”叶敏娟表示。


串联成珠促成和谐一体


“如此好的题材以及丰富的内容,可谓国家经典。要把这本书做好,做成‘双效’俱佳的好书。”大有书局总经理张作珍十分重视,紧急组织工作人员立项通过了《品味红色经典》的出版计划。从领导到编辑,大家都对之倾注了热情与期待。


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会令年轻一代体悟先辈永不褪色的信仰和初心。如何使《品味红色经典》更易读?叶敏娟的思考是,需要找到专栏文章的内在联结点,将之串联成珠,鲜明鲜亮且协调一体。


从2021年6月图书立项到当年年底专栏临近完结,在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革命史”的时间链逐渐被梳理清晰。根据这些经典作品所表现的历史事件与时代特征,编辑将定格大革命时期的《大浪淘沙》列为第一篇,由此确定了按作品表现的历史时间来排序的原则,并很快拟定目录。此外,对应文艺名家大家、革命后人以及当红的文艺青年的作者群落,编辑将文章类型分别编辑为记者采访、专家解读和亲历者讲述。这样一来,《品味红色经典》由专栏文章而初步有了成书的结构。


在内容审读与文字校对上,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严格把关,在大有书局三审三校的基础上,又增加二审二校,认真地提出修改意见。


《品味红色经典》出版时采用的封面直到临近下印厂才选定,而这之前,图书设计师做了六稿。现在,叶敏娟每每翻看图书,都会看字体字号、间距行距、图片与色彩,看它的角角落落,这让她感到幸福又踏实。


扩大红色经典“朋友圈”


最终呈现的《品味红色经典》采用四色印刷,收录了百余幅影视剧海报剧照、文献手稿、美术作品等第一手高清图片素材,多角度、多层次展现红色经典,极具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刻印着百年大党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


都说出版人不易,而叶敏娟却觉得读者不易:好书如深山,不得门径而入,这实在是读者的痛苦,是知识求索与精神享受上的损失。她觉得,《品味红色经典》出版适逢其时,但能否被广泛的读者喜爱却是未知数。


为此,全书深化红色题材与艺术表达之间的美学联系,通过平铺直叙的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将广大读者带入红色岁月,在历史逻辑中展开艺术想象,在党史研究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成果基础上,丰富作品思想内涵和人物形象,打开一条让更多当代受众走进党史的艺术通道。这些文章坚持历史的“大叙事”、细节的“微表达”、事件的“深逻辑”、传播的“融思维”,以权威解读、多元视角、生动讲述,扩大了红色经典的“朋友圈”。


《品味红色经典》内容有蓬勃的“少年气”,以“青春笔法”讲述百年大党的“青春故事”,对于打通“青春读者”与红色经典的思想情感通道大有裨益。


叶敏娟认为,对于经典内容的重新阐释,依靠细节上的“微表达”,可以拉近与年轻人的阅读距离。如青年艺人王源的作品《爱国的少年心,总是相通的》被收录于《品味红色经典》,经微博发布信息后,日阅读量达到2000多万,一度冲上热搜,年轻一代网友留言说“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表达了拳拳爱国之心。这种开放表达鼓舞了作者与出版者,也彰显了讲述经典、出版经典的意义。


还有一些年轻读者是中学生,他们将自己购买的图书拍照上传网络,并圈划点评,表达喜爱之情。“这让作者与出版者深感安慰,就好比终于将淬火三炼熬好的汤端到了读者的手中。”叶敏娟说。



编辑:刘子靖

审核:杨为民


● 《中国·向心力》出版背后的故事——“对话体”让理论图书更有温度

● 《新征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选对人做对事同样适于主题出版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