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培忠:做广东文学传承发展的耕耘者

章红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4-08-28


张培忠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受访者 供图



4月28日晚,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在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畔亮相。其外形酷似一艘停泊在珠江岸边的巨轮,犹如打开的艺术宝盒,折射出岭南文化绵延2200余年的光彩。


此时,广东文学馆建设、布展主要负责人张培忠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作为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深知广东文学馆的竣工对于岭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意识到讲好广东文学文脉故事的必要性。


此前,2023年5月,张培忠和蒋述卓任总主编的《广东文学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填补了广东没有贯通的文学史的空白。2008年12月,张培忠撰写的《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还原了张竞生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乡村建设运动先驱的本来身份。


张培忠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他所做的这些是为了实现一个愿望,那就是脚踏实地地做广东文学传承发展的耕耘者。


数字赋能岭南文学融通古今


5月1日,广东文学馆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提及广东文学馆的布局,电话那边传来张培忠的粤式普通话介绍。张培忠说,广东文学馆总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0.54万平方米,内设文学成就展示区、文学作品阅览区、大众文学交流区、文学研究区、文学创意融合区、青少年创意写作中心、“一带一路”国际文学交流中心等十大功能区,展品以岭南文学、华侨华人文学和港澳台文学作品为主。


令人神往的是,广东文学馆的展区名称多取自广东籍著名作家作品。如“海上明月:广东古代文学展厅”,取自唐代宰相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破浪以飏:广东近代文学展厅”取自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的“吾欲我同胞兮御风以翔,吾欲我同胞兮破浪以飏”;“铁火新生:广东现代文学展厅”则因广东左联作家冯铿的短篇集《铁和火的新生》而得名;“香飘四季:广东当代文学展厅”源于当代著名作家陈残云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


另有两大特色展厅名称也是如此。一个是“中流自在:港澳台侨文学展厅”,其化用国学大师饶宗颐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为题,寓意港澳台侨文学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中华文脉传承于心、根基永续。另一个是“鲁迅家”展厅,根据鲁迅后人提供的原件、原物,还原日常生活中鲁迅温暖平和的一面。


“如此布展,可让观众一目了然且有兴趣地了解广东文学从先秦到清代、从民国到现当代的发展脉络。”张培忠说。


说起和广东有关的作家,张培忠如数家珍。他说,赵佗、杨孚、惠能、张九龄、余靖、崔与之、陈献章、湛若水、屈大均等都是古代广东本土的重点作家,谢灵运、韩愈、刘禹锡、苏轼等虽不是广东人,但都在广东留下大量的作品。从阶段上看,1840—1919年、1919—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广东文学发展可以说一路香飘四季。


如何让广东文学发展脉络直观、可视?张培忠说,数字技术为其插上了展示的“翅膀”。目前,广东文学馆展厅文字介绍约13.6万字,涉及170多个文学人物。展品总数1343项,包括图片752张,多媒体交互展项34个,影片96条。


在声光电高科技下,观众可以通过一块77.5寸长条屏,欣赏到韩愈、苏轼等人入粤经历及创作的诗文。广东近代文学展厅内的“文游四海”实物识别互动系统,可以让观众领略到当初黄遵宪、康有为、丘逢甲、郑观应等人放眼世界、书写四海的领潮风范。当代文学展厅则通过一段5分钟时长的270°沉浸式环幕视频,让广东文学2200多年的发展脉络再现。


张培忠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智能化建设广东文学馆,不仅有助于其成为“岭南文化的标志地、大众休闲的目的地、湾区交流的会客厅”,而且利于其成为岭南文化融通古今的窗口。


《通史》连上广东文学脉络


2023年12月11日,从“粤派批评”到“湾区批评”暨《广东文学通史》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这个会对广东省作协、对张培忠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广东文学通史》的出版,弥补了此前广东文学难以呈现2200多年发展脉络的空白。


对此,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认为,《广东文学通史》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基石,以便更清醒、准确、自觉地认识广东文学。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彭学明认为,《广东文学通史》的出版价值在于不但可以看到广东文学的前世今生,看到广东文学的景象气象,更可以看到广东文学的骨肉和血脉,以及广东文学的精髓。


张培忠介绍,广东省作协谋划编撰《广东文学通史》始于2020年5月。当时,广东省作协面临重重困难,一是存在无经费、无团队、无史料的“三无”现实,二是新冠疫情还在持续,诸多因素下这一谋划走走停停。怎么办?广东省作协决定带领团队联合文学界、学术界、出版界攻坚克难。两年间,仅相关推进会就召开13次,分卷主编、执行主编、总主编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统稿。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力度下,5卷本、240多万字的《广东文学通史》终于在2023年5月推出。


《广东文学通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之作。回顾该书编撰思路,张培忠说,《广东文学通史》编撰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本土,着力构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梳理广东文学脉络,探究广东文学特质,明确广东文学在全国大局上的位置,尽量做到“三个新”:新的史料的发现、新的观念的阐释、新的体系的构建。


“系出一脉雄直气,敢为人先唱大风。”这是张培忠对于《广东文学通史》出版的诗意总结。在他看来,做广东文学传承发展耕耘者得有“敢为人先唱大风”的勇气和魄力。


从学术角度为家乡先贤立传


除任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外,张培忠还有一个身份——作家。张培忠认为,作家要书写民族的华章,回答时代的难题。


2008年12月,当时还是业余作家的张培忠,以一部长达4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走进文学界。2013年8月,根据该书改编的30集电视连续剧《铁血兄弟》在央视播出后,引起高校学者对张竞生研究的关注。2021年3月,张培忠主编的10卷本《张竞生集》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为什么给张竞生立传?张培忠告诉记者:“我和张竞生是饶平同乡。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们谈论张博士(家乡人均以此称谓张竞生)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是一个神奇的人物。1988年,我在大学图书馆阅览室读到《自学》杂志连载介绍张竞生的系列文章,便对这位既是革命家又是学问家的乡贤产生了强烈兴趣。”


此后,在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张培忠工作之余自费踏访潮州饶平县浮滨镇大榕铺村、三饶镇琴峰书院、黄冈镇楚巷居委会、樟溪镇厂埔村,实地考察张竞生当年活动过的广州、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广泛寻找、采访知情人。在这期间,他抢救出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甚至从法国里昂大学图书馆找到了张竞生的哲学博士论文,自费请法文教授翻译成中文。


随着张竞生研究成果的陆续出版,张培忠发现张竞生是一个被历史的烟尘覆盖、被时代的釉彩涂抹的人物,他的真正身份是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乡村建设运动先驱。


再如郑成功,这是张培忠10余年一直在潜心撰写的历史人物。张培忠认为,研究郑成功为今天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在研究郑成功的过程中,张培忠以史为证,考证出郑成功的曾祖母是广东潮州澄海县澄城镇港口村人。这一考证抨击了日本学者认为郑成功是日本人的错误学说。


回顾这些年所做的事情,张培忠既体会到文学传承发展的艰辛,也体会到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和自豪。他说,每年中秋节,国人都要吟诵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就是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试想一下,千余年来仍有人在传诵张九龄的诗,足见经典文学作品有着强大的传播力。


看来,张培忠立志做广东文学传承发展耕耘者,缘于其对家乡、对家乡人的深情与厚爱。



编辑:刘子靖审核:韩阳

● 干超:让观众从考古中读懂“何以中国”

● 万群:做一名修书人何其有幸!

● 赵声良:让敦煌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 陈红彦:为古籍保护付出多少努力,都是值得的

● 文芳:我们以主题出版把中华文化传遍世界

● 周百义: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扎得更深

● 周文彰: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绽放诗词光彩

● 肖风华:践行工匠精神 编纂传世之书

● 王平久:深耕厚植影视沃土 展现中国式美学力量

● 褚超孚:让“大系”在新时代“活起来”“用起来”

● 章宏伟:让故宫文化可观可触可享● 徐俊:古籍整理出版要“出古入新”● 以人文精神承载科学传播——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 传统文化是滋养创作出版的“宝水” ——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 “文章须有益于天下”——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