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珍藏丨一组华师83年沧桑巨变绝版照片,时光易逝,震撼了华师人!

新媒体中心 华师校研会 2022-12-11

卷首语华师有着一张年轻的面孔,但是从前身的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到如今,她已经走过了83年的风雨沧桑。期间历经几多苦难与辉煌,多少仁人志士为华师辉煌的今天贡献毕生心力,一组老照片带你走过华师83年沧桑巨变,这份绝版的旧时光值得你珍藏!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拉马丁曾说,生命之书至高无上,不能随便翻阅,也不能合上,精彩的段落只能读一次,患难之页自动翻过。

时光之书又何尝不是?
但是那些逝去的,会成为记忆的博物馆中永不磨灭的珍宝,时间的尘埃也无法掩埋她的光华。那些静默的故事,等待着后来人驻足聆听。
给你一张过去的门票,参观记忆的博物馆,来看看旧时华师的时光。

1932:筹办学院
1932年,正值中华民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深感教育人才缺乏,致函昔日同游东洋的林砺儒,邀其南下,为筹备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做准备。
林砺儒(1889.07.18 - 1977.01.20),原名林绳直,广东信宜市北界镇上村人,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

取名“勷勤”,乃是市政府为了纪念古应芬先生(字勷勤)追随孙中山总理参加民主革命的功绩。
古应芬(1873—1931),字勷勤,是中国国民党早期的组织家、活动家,国民党元老。早年留学日本,于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参与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辛亥广东光复之役。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曾参加「二次革命」、「讨袁护国」、「护法」、「东征」、「北伐」等重大事件,为国父最重要的助手之一。

如今位于大学城校区的勷勤路,你知道它的历史竟如此悠久吗?

1933:筚路蓝缕
1933年8月1日,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升格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林砺儒于此日就任院长,声明本校的任务主要是培养中等学校师资。

早在1931年筹建之初,广州市政府提出的《勷勤师范学院意见书》就已经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查国家之兴废,端乎师资之良否,我国教育尚未普遍,虽都市学校略具成绩,而失学儿童仍占多数,苟非实行强迫教育则国民知识未由启发。”在勷勤大学师范学院之前,广东省内的独立高师教育已经出现了10年的空缺
(勷勤大学校门)

同年9月1日,勷勤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同时在公布的组织大纲中明确了办学宗旨:“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
(老校舍照片)
(勷勤大学校章)

1933年11月,勷勤大学正式宣告成立,下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商学院三个学院,形成较为完整的大学体系。
(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刊物)

1935年3月,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改称为勷勤大学教育学院。
(老校舍照片)

1937:九载十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陷入危亡之中,教育事业也像这个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一样举步维艰。勷勤大学教育学院开始了迁徙的求学之旅,九载十迁,成为整个中国抗战时期,迁徙次数最多,历经重重磨难的一所大学。

但是,时局的艰辛并未阻挡师生们的脚步,反而使学术光彩更加明彰。数度搬迁,环境简陋,学院仍然坚持办学,开展科学研究,师生们还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开展社会教育工作和抗日宣传活动,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一同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
(民国二十六年博物地理系毕业生岑慧文毕业论文)

1937年秋,七七事变后,广州遭受日军频繁空袭,勷勤大学教育学院被迫从广州石榴岗西迁广西,随后的两年中又辗转梧州、藤县、融县、乳源、连县等地。

学校领导及师生押运校产,辗转于沙石山道之间,竟能安全运抵目的地,其中艰难境况不难想象。据说,在当时全省乃至全国的内迁院校,图书、仪器设备等校产保存最为完善的,首推本校。
(同学通讯录)

1939年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广东局势好转,学院迁回广东乳源侯公渡,并改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
(1940年3月,学院创办了《文理月刊》杂志)

虽于烽火年代,师大师生们仍以教育救国、学术救国为己任,传承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脉,保存了教育和学术进步的火种。薪火相传,他们身上寄寓了国民向上的力量。
(部分教师照片)
(民国三十三年的文理学院毕业证)

1945年,抗战胜利,饱受军国主义压迫的中华大地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光明。同年10月,广州光复,文理学院迁回广州光孝寺
1946年9月,石榴岗院本部修建完竣,文理学院迁回石榴岗原址上课。从抗战爆发数度搬迁到迁回原址,从石榴岗到石榴岗,师生们在这条路上颠沛流离地走了九年。
同年,被誉为国学大师的饶宗颐应挚友罗香林先生的邀请,来到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任教。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
罗香林(1906~1978),客家学大师。1936年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山大学副教授。1945年,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省立文理学院院长。

(民国三十七年社会教育学系毕业生萧子彝毕业论文)

1949:新的使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950年10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更名为广东省文理学院,在这个冉冉升起的新中国,迎接她新的历史使命。

1951年10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复,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私立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并入,设立华南师范学院

1952年,南方大学俄语系、私立岭南大学教育系、国立海南师范学院、国立广西大学教育系、湖南大学史地系地理专修科、国立南昌大学师范部地理专修科和海南师范专科学校等院校及系科并入,使学院得到充实和扩大,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之一。
(华南师范学院首任院长 杜国庠)
(第二任院长 陈唯实)

50年代院系大调整,为华南师范学院汇聚了一批颇有名气的学科专家和知识分子。
(部分教师照片)
(1961年度本科毕业生留影)

1970年,华南师范学院改称为广东师范学院。加强师资的同时,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草棚遍地到一栋栋的教学大楼和宿舍,泥泞的道路变绿树成荫的马路,短短几年中,建成了以院部,课室大楼,校门为主轴的教学中心区,华南师范学院的新布局基本形成。

1977:恢复旧称
1977年,十年动乱结束,国家百废待兴。广东师范学院恢复原称“华南师范学院”,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批学生。

1982:新的起点
1982年,学校更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迎来了教育体系发展的新起点。

1996年,华南师范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预审,跻身于“211重点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行列。从此,华师也开启了从地方性院校向国家重点建设学校,从单一的师范性院校向综合性大学,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艰难转型。
(2003年,华师迎来了70周年校庆)

2015年,华师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同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行列。

2016:继往开来

从曾经的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到今天的华南师范大学,一路走来,校址数迁而办学不辍,校名屡易而宗旨不改。


华师人秉承建校之初“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的宗旨,践行“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根植于南粤,始终以开拓创新和改革精神,与大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传承了一种永不磨灭的大学精神。这是华师的精神,也是中国大学的精神。

(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

(校徽图案为三个“人”字的交叠,阐明学校“以人为本”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治学要义。主体图案结构严谨,点线相连,寓意教育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交叉和延伸”;色彩层次分明,表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育人意义。)


(华师校训)

正如校歌所唱的那样

向前向前向前向前

华师儿女永远向前!

(资料参考《华南师范大学校史》、凤凰精选)


新媒体工作室招募

如果你对新媒体有一份情怀

如果有你想表现你的思想深度

如果你想展现你的品位,那还犹豫什么?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加入我们吧,骚年

新媒体工作室正是你想要的团队

期待你的加入!

招募对象:华南师范大学全体在校生

报名截止时间:2016年10月29号22点


点击二维码报名或点击阅读原文链接报名


图片丨凤凰精选 网络文字丨郭孟珍 徐杭丽排版丨郭孟珍责任编辑丨张雅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