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这里,你将有机会成为诺奖得主的博士生啦! | 分子科学与显示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

宣传策划部 华师校研会 2022-12-11

时隔192天,

诺贝尔奖获得者Bernard L. Feringa教授

再度光临华师

此次可不止讲座这么简单!

而是创造了N多个讲座的可能......

 

今天,“华南师范大学-格罗宁根大学分子科学与显示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SCNU-UG International Joint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Science and Displays,简称MSD)”正式揭牌成立啦!

图. 华师校长王恩科(右二)、格罗宁根校长Poppema(左二)、

Feringa教授(左一)、 周国富教授(右一)签约合照


图. MSD标志


Feringa教授介绍实验室

图. Feringa教授介绍实验室


格罗宁根大学的Feringa教授以“Open the window to the future”开始了他的介绍,Feringa教授首先将传统的技术产品与分子技术产品做了生动对比,他认为从过去的经验中我们获得了构建未来的能力,分子科学和材料技术将会是通向未来的可行方案。此次华南师范大学-格罗宁根大学分子科学与显示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成为了一座联通各方的桥梁。MSD是一个综合体,它的研究内容包括,智能涂层(Smart Coatings)、软物质材料机器人(Soft Robotics)、多功能储能材料(Energy Storage)、显示技术(Displays)。Feringa教授对实验室将进行的的研究做了如下评价:是一门宇宙通行的语言、是跨领域的研究、是跨国际的合作、是构建未来的实践。


王恩科校长致辞

图. 王恩科校长致辞


华南师范大学 — 格罗宁根大学分子科学与显示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由华南师范大学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合作共建,是首个以诺贝尔奖科学家为外方代表的华南师范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旨在汇聚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诺贝尔奖评委级别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学术大师,结合华南师范大学已有顶尖科学家,针对“软物质材料机器人”、“多功能储能材料”、“智能涂层”、 “显示技术”四个国际前沿、国家战略、广东急需的研究方向进行创新性突破,以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催生成果转化,引领广东乃至全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诺贝尔奖评委级别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学术大师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思想,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最新技术的传授和训练。


周国富教授致辞

图. 周国富教授致辞


周国富教授介绍了在荷兰留学21年的经历,这21年的留学生活使得自己了解了荷兰文化和学术环境。回顾1997年带头建立“荷兰华人学者工程师协会”的艰辛,更加坚定了进一步推进中荷合作的梦想。周教授感慨道,得益于在华师7年来取得的成果及与格罗宁根大学学者的多次沟通交流,终于促成了今日的MSD。中荷的合作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定将一如既往地加快步伐、加大力度,在成果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落地方面,三角鼎力,全力以赴。最后周国富教授表达了做好此次合作的决心“My promise is not only the words,but an action, my promise is not only the words, but a result.”

 


此外格罗宁根大学校长西布兰德.波佩玛(Sibrand Poppema)、荷兰驻广州总领事郭媚姚(Marjo Crompvoets)、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苏尼斯文伯格(Sune Svanberg)、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范登伯格院士(Albert van den Berg)、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卞曙光、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广州市科创委主任王桂林、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超平分别进行了致辞,共同见证了联合实验室的揭牌仪式,并给予此次合作美好的祝愿。


签约

图. Sibrand Poppema校长和王恩科校长签约

图. MSD揭牌仪式


此次MSD成立不仅是华师和国际个别学者的交流,更使得华师和格罗宁根两校合作深化,格罗宁根大学校长Sibrand Poppema(西布兰德·波佩玛)教授和校长王恩科校长签订了“华南师范大学—格罗宁根大学校际合作协议”。与此同时,在专家学者和领导见证下,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张超平副主任与华南师范大学王恩科校长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共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开发区国际显示技术创新中心”。


图. 王恩科校长和张超平副主任签约

 

接受采访

 在揭牌仪式结束休息期间,Feringa教授亲切地接受了学生和媒体的采访

图. Feringa教授接受校研会采访

图. Feringa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问:您提到通过实验室的合作我们将会实现共同的梦想,这个有待实现的梦想具体指什么呢?

答:这不是制造钢铁侠之类的目标,而就是(新型智能)材料的制造。比如,如果我们想生产智能窗户或有自净能力的材料,那我们就需要用到(新型智能)材料,因为普通的窗户不能自净。如果我们使用耐久材料,它是不会(随外界环境)变化的,但如果我们使用响应型材料,它会随光线、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这就会为科技发展提供新的可能。这些材料能被用于特定的领域,如用于窗户、墙壁和汽车等的制造。这就是我所说的共同梦想:制造新型智能材料。

 

问:想成为实验室一员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答:他们必须是出色的学生,有化学或材料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因为我们想要设计和制造新型材料,所以我们需要的学生必须接受过化学方面的良好教育,并能进行合成和制造材料。

 

问:您接触过许多优秀的荷兰学者,您对中国学子有什么期待呢?

答:这真的是个(发现人才的)大好机会,因为中国这里有许多的优秀人才。我荷兰的科研队伍里也有大概七位中国的学子和年轻研究员,所以我早已认识了一些中国的年轻人才。当然,我也跟中国的(科研)机构合作过,因此也认识了许多中国的年轻人才。我们计划通过一些项目继续对他们进行栽培。

 

问:当下中国十分重视科学和科学教育的发展,您对建立一个能长期培养出科研人才的教育系统有何建议?

答:我觉得教育十分重要。当然,学术教育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不断更新(科研)方法和技术支持。这是很重要的方面。

走在时代前沿的你

是不是也来看看什么是最前沿的技术

研会君带你去看大咖们在新世纪论坛上的报告~


学术报告

Feringa教授介绍了分子材料目前的研究进度。以动态图展示了分子材料的运作机理,以及分子产品,并且展望了未来分子材料的运用,讲到“分子马达”教授开心地说,“The molecular motor is the most beautiful motor”。

图. Feringa教授介绍分子技术

 

荷兰皇家科学院范登伯格院士(Albert van den Berg)也进行了报告,他主要介绍了微流体( microfluidics)。微流体是一项强大的技术,是涉及多个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未来在医学和健康方面大有作为,他说到未来微流体可以用于检验血液中的锂含量,并且可用于治疗血管粥样硬化。

图. Albert van den Berg教授介绍微流体

图. 报告现场

 


校长采访


校长对实验室成立怎么看呢,点进视频看看呗~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646rvjun7&width=500&height=375&auto=0  


Feringa教授博士生采访

 

如果你在华师偶遇一位美女师姐

不要只惊异于她的美貌

她可能还拥有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导师


侯嘉欣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彩色动态电子纸显示技术研究所 

2015级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研会君匆忙“偶遇”了这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

帮小伙伴们简单取经如何“走近诺奖”

问: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分子马达”?

答:分子马达是利用化学能进行机械做功的纳米系统,未来可能运用到生物、医药或其他更多的领域。

 

问:怎样成为Feringa教授的博士生,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经验?

答:其实成为Feringa教授的学生也是一个“意外”,在研究生期间,我就很喜欢关于分子方面的研究,经过周国富教授介绍,我有幸认识了Feringa教授,几次的交谈与汇报后,得到了教授的认可。

 

问:在整个研究生生活中获得很多奖项,必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其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答:在研究生期间做过几个课题,期间会遇到很多次失败,但现在回想起来,过去的就只有财富,只要对自己的研究投入极大的热情,踏实去做一定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这次匆忙的“偶遇”,没能有更多深入的交流,但是研会君发现,优秀的人都有共同的特质,不极力夸耀自己的成绩,不过度解读任何困难,一如巴尔扎克所言:“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

诺奖就在身边

更重要的是

诺奖精神就在每一位华师学子身上

愿每位华师学子都能秉持这种精神

也希望更多本科生考取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来我们这个实验室

一起去夺取属于自己的那座奖杯!


好文推荐丨点击可跳转原文哟~

① | 投票 | 华南师范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我最喜爱的导师”评选活动投票开启

② | 这是那一群让自己青春无悔的人!| 授课决赛特辑

③ | 5月6日诺奖得主费林加来华师进行专题报告啦,这次你还要错过吗?

④ |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mark了,确定不了解一下?| 决赛选手特辑二

⑤ | 吾之所想,即明日之中国 | 华师青年说


图片 | 玉彩虹 蒲曼清 吴建国

采访 | 杨倩倩 陈丽如

采访整理 | 杨倩倩 陈丽如

合作单位 |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校科技处

文案 | 杨倩倩

排版 | 黄泽淞

责任编辑 | 周幸润 李刘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