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科普| 3分钟带你了解“互联网+教育”

研会君 华师校研会 2022-12-11



关于“互联网+教育”的那些事


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新的教育形式快速崛起,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在上半年疫情防控形势下,互联网更是为学生们的居家学习提供了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


一、背景介绍

(一)发展脉络


教育远程化

以网络为介质进行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将教育渠道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但教育形式方面仍是以文本传输为主。


教育信息化

高等学历在线教育得到发展,民营培训机构也积极转战线上。在线教育课程增加,网络资源增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找寻自己所感兴趣或者所需要的知识。


教育多媒体化

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知识传播形式由文本转化扩展到了视频、音频,多媒体成了教学载体,教学体验得到大幅度提升。


教育在线化

互联网提供了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教育模式出现创新,教育领域更加细分,全球性的教育投资和创业热潮愈演愈烈,教育从学生扩大到全民,在线教育行业被赋予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共享的崇高使命。较为典型的是美国MOOC平台、智慧教育、翻转课堂等。



(二)国家政策


中国一直重视教育,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很多政策红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的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逐步实现中小学每个班级均能开展多媒体教学。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数据来源:锐观网)


二、概念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对于“互联网+教育”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基于不同学者的观点,“互联网+教育”的内涵概括为以下几点:



比较认同的是包含以下三个部分: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不断改变着传统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并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化学变化。可以把互联网比喻成化学器皿,将原有的一切分解成元素,然后在围绕着互联网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体系结构。


 “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互联网”截然不同,前者侧重于教育后者侧重于互联网


(二)“互联网+教育”的特征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三. 教学目标:互联网+教育的目标是回归教育本质


(一)教育本质就是要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教育是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功能就是要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云智能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科学识别每个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等自然和社会特性。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探索实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核心素养,真正做到回归教育本质。



(二)目标对象是学生个体


云智能教育直接聚焦到学生个体发展上,通过其产品采集学生的个体小数据,智能分析个体的优势和不足,智能推送合适的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适应社会。



(三)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总结了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成长规律,识别每个学生的特性与潜质,为每个学生匹配合适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监测学生的成长过程,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四、应用

(一)教学方法举例

智能导师系统:通过人工智能使计算机扮演教师觉得以实施个别化教学,向不同需求和特征的学习者传递知识,提供指导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




(二) 企业实践举例


分豆教育:2011年,北京分豆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率先在国内提出云智能教育的理念,倡导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校内教育教学系统与校外辅助教学系统,以“回归教育本质,重塑教育生态”为使命,成为中国云智能教育的探索者。


分豆教育为了实现自身使命,制定了事业蓝图,并且细化了公司发展的核心理念,技术支持和发展领域。该企业认为“数据是核心资产”“信息技术是关键”并且坚持“发展领域全覆盖”,通过沉淀在不同发展领域的个人成长数据,实现因材施教,帮助个人成长成才。


分豆教育运营的云智能教学平台,在地级市教育局的推广下应用在学校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反馈;试点班成绩提升,薄弱校快速成长,地级市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德立.我国互联网K12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科技风,2020(27):148-149.

[2]杭阿芳.“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模块化O2O教学模式探究[J].大学教育,2020(10):33-36+40.

[3]杭阿芳.“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模块化O2O教学模式探究[J].大学教育,2020(10):33-36+40.

[4] Mohammad Issack Santally, Yousra Banoor Rajabalee, Frank Rennie. Modeling Students' Performances in Activity-Based E-Learning From a Learning Analytics Perspective: Implications and Relevance for Learning Design. 2020, 18(4):71-93.

[5] Ahmad R. Pratama, Lori L. Scarlatos. The Roles of Device Ownership and Infrastructure in Promoting E-Learning and M-Learning 



好文推荐 | 点击可跳转原文

招聘信息汇总 | 毕业生快戳!

和秋天来一场浪漫的约会吧!

文献阅读服务指南请查收!!!

有这样一群旅行月饼,背后藏着爱与团圆

勷勤论坛 | 学术金秋,相约华师

就业经验 | 如何收获令人心动的offer?



文案 | 闫赵凌云、李文荻、张曦煜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排版 | 陈梦琳

封面图片 | 陈梦琳

责任编辑 | 刘莎荷

初审 | 张忠伟

复审 | 张思慧

终审  | 向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