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肉就能拯救雨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猫王手记 Author 韩斐然
大家(指关注本公众号的小部分朋友们)都知道,公众号从来都是只发一些菜谱或者其他随便写写的文字,时事一般是不大愿意写的,但是最近关于亚马逊雨林大火的报道却让我不禁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去,忍不住写上一点出来。
亚马逊火灾起初并没有吸引多少人的关注,可能确实火灾每年在雨林里都有不少,毕竟巴西的农民们焚林开荒可谓是常规操作。但是随着关注量的不断增加,其他各国的人们的担忧也与日俱增。毕竟地球之肺这个称号已经深入人心,听到巴西火灾的消息,那些热爱地球的人们仿佛跟吸了二手烟一样不痛快。许多人也在积极地想,除了指望巴西政府采取一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措施之外,有什么途径来稍微给雨林帮点忙。
所以最近有一些文章,对亚马逊雨林被破坏从源头上展开了分析。大致的信息线索就是,雨林被破坏甚至焚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当地农民开荒种田(在当地政府指导之下),种的作物主要是大豆。这些大豆很多被出口到中国,并且受贸易战影响,巴西往中国的大豆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出口到中国的大豆很多被做成了富含蛋白质的饲料,用来喂养牲畜,最终到了我们的餐桌上。2018年,中国消费的肉类总量接近美国的2倍,数字实在惊人。那我们要是少吃点肉,采取“环境友好型”饮食结构,就能够为拯救雨林出一份绵薄之力。
作为一个在保护生物学领域工作了不少年的人(其实也就念了个博士),我是很乐意见到大家对环境高度关注并且为之发声的。这些文章从数据的可靠性、翔实程度出发都比较可靠,我们也确实能够从中看出,雨林被破坏,与我国庞大的肉类消费量之间存在关联。但是这个改正的建议,则让人心里有那么一点疑问。
可能我们习惯了在简单的系统里面,存在关系的两个元素之间,一个元素变化以后,另一个元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于是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既然我国肉类消费和巴西雨林破坏之间存在关联,那么我国肉类消费下降的情况下,巴西雨林的状况自然会好转。但事实上,在稍微复杂一点的系统里面,并不是一个元素变化了之后,与之相关联的元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在酸碱缓冲液系统中,稍微加入一些酸或者碱,溶液的pH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在我们的世界中,一个全球化的市场正在扮演着这样的一个缓冲系统的角色。如果中国不需要这么多大豆,把亚马逊雨林当做本国的重要资源来开拓的巴西人也会想到其他方法来开垦雨林,而不是把雨林放着不去动它。甚至仅考虑国内的话,一部分人减少了肉类的消费,导致肉类供大于需,价格下降之后,又可能会释放出一部分原本隐藏的肉类消费需求,达到新的平衡。当然这些都是非常粗浅的推论,实际发生的情况会复杂得多,但是想将减少食肉作为拯救雨林的措施,可能并不会收到任何结果。
也许另一方面来看,做的事收效甚微好过什么事都不做,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复杂背景下,我们所想的可能会与事情的实际发展背道而驰。有个例子曾让我印象深刻,可重复利用的筷子在清洗消毒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水电资源,使用的洗涤剂造成污染,与被认为破坏环境的一次性筷子相比,并没有好到哪去。一次性筷子确实会耗费资源,给环境带来压力,但并不是我们做出改变就一定会让情况好转的。所以我们不仅需要说明肉类消费与雨林破坏有关,更需要考虑减少肉类消费有没有其他可能带来的连带问题。当然,这是一个更加深入和复杂的问题了。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存保障,转而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同时在全球范围活跃流通的资本也在孜孜不倦地挖掘着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在此情况下,人类社会必然会给周遭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类社会并不是独立于生态环境之外的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如果能考虑到这一点,就可以认识到,寄希望于将压力维持在人类社会内部从而保护环境的倡议会显得那么不实际。这种压力总会通过途径传导到系统的其他位置的。我们甚至可以飞到巴西去阻止当地居民砍树(当然可能确实有NGO会这么做),但是我想如果你理解生活的不易,你不会忍心让巴西的农民饿肚子的。
对于个人来说,这种话听起来总是让人沮丧——毕竟感觉上,承认它就像是一种自我否定,承认了我们怎么做都没有多大用处这一事实。我们可以发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继续努力,但可能除了自我感动之外用处并不是那么大。那么我们难道就该放弃保护自然的念头,投入消费主义的怀抱吗?当然不是,与消费主义的斗争是我们作为人的长远使命,保护自然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而已。节约资源,不要浪费,不要将人生的意义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这是漫长甚至痛苦的修炼,毕竟买买买确实会让人愉悦。当然了,如果不是这样,也不能称之为斗争了。
最后,如果要问我个人有什么更好的建议的话,希望大家支持农业科研,不要谈转基因色变,让我们能利用更少的土地和能源获得更多的产出的话,环境所受到的压力会越来越小的。当然,像我这样直接投入到生物科技领域,那是更好不过了。(听说联川生物秋招开始了?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