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术著作】热烈祝贺马艳教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成果公开出版

2017-05-05 上财科研处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我校经济学院马艳教授的研究成果——《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与中国实践研究》于2016年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该成果现已经由《学习出版社》2017年4月公开出版。这是我校继鲁品越教授《深层生成论:自然科学的新哲学境界》、徐国祥教授《统计指数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入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后又一次入选,在此向马艳教授表示热烈祝贺。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

《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与中国实践研究》

成果简介

自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立以来,现代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都遭受到来自内部的质疑与外部的挑战。国内外学界围绕着这些问题已经进行百余年和跨世纪的辩护性与批判性争论,至今仍难达共识。为此,对于这些重大前沿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做出符合现实的新解释,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际化、现代化和中国化发展的需要,对于解决全球共同问题、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这样的理论使命与现实背景,成果围绕现代政治经济学八个重大前沿问题,在十个重要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理论探索,并着重以中国实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与对策探讨。

(1)针对“斯蒂德曼诘难”,提出了环境领域“负价值”理论,认为“负价值”是存在于联合生产中作为副产品的负使用价值之中,与正使用价值的价值相对应的一种价值损失,由净化或消除这一负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基于“负价值”理论分析市场经济生态逻辑,将生态因素纳入到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SSA)框架当中,构建“可持续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SSSA)”,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设想与政策建议。


(3)为回应“世纪之谜”,探析了竞争与垄断、同类异质商品和联合生产背景下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通过对中国不同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由于受垄断、劳动主观条件变化以及联合生产的影响,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将呈现出成正比、成反比、不确定三种状态。


(4)为破解价值转形问题“百年之争”的难题,从动态角度分析价值转形,构建狭义和广义的动态价值转形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提出利润率驱动型的产业结构演变,解释垄断条件下利润率分层化现象,并分别以中国产业数据和全球企业数据对此进行实证检验。


(5)为批判“置盐定理”,建立技术与制度有机构成理论模型(TICC),探讨平均利润率变动的新规律,认为技术与制度是影响平均利润率变动的最重要的两个内生变量,在技术与制度有机结合的作用下,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趋势有多种可能性,或上升、或下降、或不变,以此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并进行实证检验。


(6)在对国际经济三大领域中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与实证分析基础上,构建国际不平等交融理论框架,认为“国际不平等交换”可区分为“形式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交换”、“形式不平等而实质平等的交换”和“形式和实质上的双重不平等”三个层面,并以中国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


(7)在对三大长波理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技术力、制度力、耦合力的长波理论模型,认为技术力与制度力在分别对经济长波产生重要作用的同时,两者之间的耦合力对经济的长期增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并以中国当前经济改革实践为背景提出政策建议。


(8)针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倒逆”现象,将机会不平等纳入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框架之内进行理论分析,认为机会不平等带来的劳动性收入差距可能会超过财产性收入差距。通过实证表明,机会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较大,而且有上升趋势,改善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善和纠正机会不平等。


(9)在对虚拟价值质与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虚拟经济理论模型,认为虚拟价值可分为以虚拟资本为依托、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三种类型,而且虚拟资本、网络产品和自然资源已经俨然成为实体价值向虚拟领域转移的三大通道。同时将其应用到“互联网+”和“比特币”以及“新媒体”等若干领域。


(10)针对“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的失灵,提出了“媒体之手”理论,认为媒体信息作为“媒体之手”,具有影响经济活动的微观基础,是对“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失灵的一种重要补充,并基于中国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对策探讨。

这一研究对推进现代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性研究,特别是一些重大前沿难题的深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为探索全球经济发展,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新现象的对策探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这一研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认同,这对于推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际化,传播中国特色经济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微信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