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城市的未来:外来儿童教育政策研讨会暨校长论坛在上财举办
编者按
2023年12月2-3日,第十届城市的未来:外来儿童教育政策研讨会暨校长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楼举行,围绕“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数据与研究”“流动儿童人力资本发展:政策与规律”“ 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学校与公益组织”“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学校与公益组织”“儿童随迁:政策与影响”“人口流动:历史与趋势”“儿童能力:衡量与干预”等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与交流。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北京社科院、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联劝公益基金会等管理部门、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公办和民办小学的校长、教导主任、老师及专家学者等参加研讨。
主题演讲一: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数据与研究
大家现场观看了项目启动以来的论坛和调研的第十届论坛纪念视频。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陈媛媛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城市的未来:外来儿童教育政策研讨会暨校长论坛”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感谢各位嘉宾十多年对流动人口子女现状的关注,并对团队的项目研究提供的支持。
主题演讲一聚焦“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数据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史耀疆演讲的主题是《0-3岁农村婴幼儿早期发展干预20周年追踪项目阶段性结果汇报》。他总结了婴幼儿认知发展现状问题和挑战,指出了认知、证据、方法、人才和产业等五个方面的缺口;详细介绍了其团队持续20年的养育未来追踪项目,该项目对婴幼儿早期发展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干预,显著提升了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他表示,“宁陕整县模式”的干预改善了儿童的家庭养育环境,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该项目的成果对未来农村如何有效开展婴幼儿早期发展干预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与指导意义。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冯帅章演讲的主题是《儿童执行功能干预项目》。他回顾了国内外儿童人力资本干预项目,指出国内项目缺乏对非认知能力的干预。通过回顾团队的绵竹儿童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发展追踪项目,他引出2022年在绵竹某小学执行的功能干预项目试点,并详细介绍了试点情况、课程安排和项目过程。最后,他归纳了项目干预的初步结果,指出干预项目使得学生更耐心、更高的尽责性和开放性水平。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媛媛演讲的主题是《上海流动儿童跟踪调研成果汇报(2008-2023)》。她梳理了自2008年以来在上海开展的流动儿童跟踪调研情况,并且分享了在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三个阶段中,团队开展的关于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的评估成果。以2008-2013年上海流动儿童的教育模式为例,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将提升其认知能力,长期来看有助于提高其高中入学的概率;而2014年来入学门槛的提高使得流动人口子女留守的比例增加,不能留在上海的流动儿童学习积极性下降。最后,其团队还利用该数据评估了疫情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指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本地儿童变得更差,女孩相较于男孩的非认知能力显著下降。
主题演讲二:流动儿童人力资本发展:政策与规律
主题演讲二聚焦“流动儿童人力资本发展:政策与规律”。广州大学副校长,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开俊的演讲题目为《超大特大城市普通高中学位扩容的理性回归与资源配置优化》。他认为,高中阶段教育是衔接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关切人民群众“普职分流”焦虑的重大民生问题,深化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侧改革既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美好愿望的现实需要。超大特大城市普通高中教育在全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引领性和全局制约性作用,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超大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他提出,超大特大城市普通高中学位扩容应基于四方面进行推进:明确学位扩容基线目标,科学预测普通高中学位需求;提高统筹管理重心,明确市区两级政府支出责任;调整高中阶段普职结构,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空间治理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布局优化。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韩嘉玲的演讲题目为《流动的童年:对农民工子女二十后的回访研究》。她回顾了在2000年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田野调查的研究背景,介绍其使用了回顾性访谈的方法对在2000年接受调查的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成员进行了回访。基于“新童年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她从“问题-结构”视角出发,探讨了农民工子女所面临的种种不利因素。最后,她从流动儿童的童年经历出发,围绕流动儿童的在家庭、学校与社区间流动三个维度来透视不同的微观制度如何建构农民工子女的童年生活。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唐晓杰的演讲题目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看随迁子女教育》。他分析了历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总量结构,从中发现上海市外省市户籍人口占比在2010年之前保持上升,而在此后保持稳定状态。接着,他从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介绍了上海基础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就读基本情况。以上海的某个行政区为例,他展示了该区的基本教育情况以及相关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政策,随迁子女在该区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学位学校就读比例接近100%,一些随迁子女就读比例比较高的公办学校骨干教师等优质资源的覆盖有待进一步提高。由此认为,上海已经较好解决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问题,但在“上好学”问题上仍需继续努力。
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陆建非的演讲题目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陶?一一兼谈习近平5.29关于教育強国的讲话精神》。他介绍了陶行知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提出的五项修养与中国共产的奋斗目标相一致;引述了习近平在5.29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总书记强调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以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强调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即促进人的幸福、链接人与社会、缔造世界和平。
新公民计划总干事魏佳羽的演讲题目为《2020年以来随迁子女教育情况观察》。他通过研究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与父母在一起和随迁子女返乡、升学、参加高考的情况,指出随迁子女高考报名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关于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他分析了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之后的情况,表示户籍制度逐步放开之后,流动人口城市融合的问题从能不能变成了要不要,对于流动人口家庭目前的信息了解程度以及选择的逻辑还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
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学校与公益组织
(从上到下发言的分别为:周纪平、朱崇福、朱晓玲、王修林、裘文瑜、朱淑颖、金又舟)
随后,会议围绕“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学校与公益组织”展开交流与讨论。原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农民工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周纪平回顾了近二十年上海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他指出,上海率先实现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全部免费的目标,未来流动儿童民办学校将逐步转为公办,为教育改革树立了榜样。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研究员朱崇福认为,不仅需要关注随迁儿童的问题,更应关注人口流动的问题。御桥小学校长管建平回顾了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强调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对流动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宝山行知小学校长朱晓玲结合自身经历,指出上海提供的基础教育为外地儿童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上海闵行区华博小学教导主任王修林回顾了过去二十年学校随迁子女规模的变化,强调近年来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明显上升。复兴东路第三小学科研室主任裘文瑜介绍了学校对流动儿童英语学习、心理、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情况,并强调应该让流动儿童融入本地儿童群体。开鲁新村第一小学副教导主任朱淑颖强调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背后的家庭教育,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要建构平等阳光的教育环境。弘梅小学曹行校区金又舟指出了学校在生均经费、教师队伍建设和信息设备方面的困难,呼吁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
(从上到下发言的分别为:张皎、李永东、韦璐、邵蕴绮、李文荟)
论坛汇聚了来自学校和公益组织的声音,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关注并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多方面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璞慧公益基金会理事张皎介绍了基金会的初心和使命,呼吁社会关注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联劝公益基金会李永东强调要培养孩子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让流动儿童能够融入当地生活。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韦璐强调了对0-3岁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上海闵行区华漕铺路石青少年发展中心邵蕴绮介绍了中心针对随迁子女所开展的少儿编程、社会情感学习和英语口语课程。招商公益基金会李文荟则强调了对真实问题分析的重要性,并倡导户籍和教育制度的改革。
学术论坛
(从左到右发言的分别为:梁超、魏东霞、李尧、王曼如)
会议增设了三个学术论坛。学术论坛一的主题为“儿童随迁:政策与影响”,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梁超、广东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魏东霞、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李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王曼如分别作题为《升学机会与儿童随迁》《儿童的照料、随迁与城市为流动儿童成长提供的出路》《公共教育的户籍分割、均等化改革与劳动力家庭化迁移》《公共教育投入与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报告。
(从上到下发言的分别为:陆铭、吕利丹)
学术论坛二的主题为“人口流动:历史与趋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吕利丹分别作题为“Horn for mobility: Public information and migration-distance relationship seen from a full-coverage-of-radio project in rural China”、《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迁移研究——基于中国1930-1969年出生队列的分析》的报告。其中,陆铭教授主要探讨了信息传播对于农村移民的影响。2006年开始,各城市开始逐渐建立起农村喇叭,并一直持续到2016年。陆铭教授的团队发现,这一政策使得农村人更多移民到人口较多、经济更好的地区,也提高了远距离迁移以及跨省的迁移。通过对城市的广播内容进行分类的结果表明,只有经济类的广播增加了当地农村人的迁移,而政治类、娱乐类的内容则没有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这些研究都凸显出信息对于人口流动的影响,也表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移民涌向人口密度高且较发达的城市,从而加剧了集聚效应。
(从左到右发言的分别为:张宏亮、吴贾、韩昱洁、朱宇)
学术论坛三的主题为“儿童能力:衡量与干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张宏亮、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吴贾、暨南大学经济和社会研究院副研究员韩昱洁、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朱宇老师分别作题为“Tutoring efficacy, household substitu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an after-school tutoring program in rural China”“Explaining the influence of Covid-19 pandemic on achievement gap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status”“Developing shorter versions of the Big Five Inventory to measure noncognitive skills and better predict outcomes”“The impact of early exposure to urban public schools on migrant children: Evidence from China”的报告。
供稿 |袁梦、林嘉达、邹月晴、郁杨成、陈逸风(学)
编辑 | 王宇飞(学)
审核 | 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