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伴随文本框架下中国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的新闻报道传播研究 (1998-2016)

2017-10-28 郑凌茜 国际新闻界
作者

郑凌茜,四川大学博士生,闽江学院讲师。

电邮:zhenglq2013@163.com 

正文

引言

口译是一种即时性的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转换活动。长期以来,口译员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传声筒,由于政治场域强大的政治性和机构性权力,政治场域的口译活动更被认为是“隐身”的。中国外交部翻译司译员群体及其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在国内媒体中有较高的曝光率,但尚未有学者关注口译活动的新闻报道传播,这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界对政治场域口译活动实效的全面认识,也不利于对政府记者招待会新闻报道传播进行全面分析。 


伴随文本是赵毅衡提出的符号学概念,指伴随文本作为符号文本的周边符号,积极参与符号文本的意义构成,影响符号文本的生成和解释。本文基于伴随文本概念框架,通过对中国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新闻报道的评论内容、报道的副文本和链文本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伴随文本对口译活动及其报道的符号表意和传播的影响,尝试总结口译活动新闻报道传播的特点,从而丰富对政治场域口译活动以及政府记者招待会新闻报道的认识和解读。 


分析框架

赵毅衡的伴随文本概念兼具宏观和微观的指导意义。宏观上,伴随文本概念有助于揭示单个符号文本意义的接受和解释与社会文化的动态关系。微观上,赵毅衡将伴随文本细分为显性伴随文本、生成性伴随文本和解释性伴随文本三大类,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评论文本、链文本和先后文本六小类,每一类伴随文本均有稳定的指向,同时将伴随文本类型与伴随文本对符号意义生成和解释两个环节的影响明确对应起来,这使得伴随文本概念作为一个分析工具,能为具体的符号文本生产和解释提供可操作的指导。 

本文的具体分析框架如下: 

首先,评论文本是解释性伴随文本,指向文本的评论因素,为文本标新意义。


其次,新闻文本中的伴随文本影响新闻文本的生成和解释。鉴于研究内容的相关性,本文不涉及新闻文本的体裁(型文本)、新闻文本生成的全部全部文化语境(前文本)、新闻文本的演化(先后文本),主要讨论新闻文本的副文本和链文本两种类型。副文本是显性伴随文本,伴随文本的生成,指向文本的框架因素,为新闻报道附加意义。链文本是解释性伴随文本,指向文本的链接因素,为文本嫁接意义。置于同一版面的报道、超链接报道、系列报道等,如果被受众附带着一同接收,其文本意义将在一定程度上嫁接到口译活动报道文本上,影响受众对口译活动报道文本的解释偏向新闻媒体引导的方向。对口译活动报道链文本的分析有助于明晰口译活动在新闻报道中的参照背景。


语料搜集

笔者掌握的资料中,国外媒体没有形成对中国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的系列报道,因此本文仅分析国内主流中文媒体新闻报道。报道语料通过公开发布的渠道搜集,在媒体类型上兼顾传统媒体,如报纸,以及新媒体,如互联网。最终共搜集52篇相关新闻报道,建立中国政府口译活动国内中文媒体新闻报道微型语料库,该语料库包括29篇报纸报道、22篇网络报道,以及1个采访视频,时间跨度为1998年至2016年,容量(包括采访视频转写文本字数)约为8万字,配图101幅。52篇报道的来源媒体覆盖党、国家和各级政府机构主管的党报、机关报、省市级都市报、国家及境内外主流门户网站,兼顾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绝大部分为原创报道,且转载率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笔者搜集到最早的新闻报道为《浙江日报》1998年3月31日第7版的“总理身边的女翻译”一文,本文将其作为语料时间跨度的起点。第二,筛除不涉及政府记者招待会的其他场合口译活动报道;第三, 本文借用扎根理论中的“开放式登录”和饱和原则搜集符合需求的语料案例,尽量追溯至原始报道,剔除重复报道;第四,本文的统计结果和讨论主要反映原创报道的评论内容及其伴随文本情况,仅能侧面或间接反映口译活动新闻报道的整体情况,本文主要基于媒体报道语料进行文本分析,辅以定量数据统计。 


语料分析和讨论

(一)新闻报道的内容

中国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的相关新闻报道伴随口译活动文本发送,借由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介,传播新闻机构希望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对52篇主流中文媒体报道语料进行分析和归类统计发现,这些报道大致涉及3个方面的议题(如表2所示),译语内容和译员个体是口译活动媒体报道关注的焦点。 


首先,关于译语内容的报道凸显口译活动与政府发言人政治话语含义的密切联系,一定程度上引导受众对中国政府记者招待会政治话语的关注和理解。其次,关于译员个体的报道深度呈现政府译员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标新政府口译活动成为生动有趣、有温度的标签。 


(二)新闻报道的副文本

本文主要分析新闻报道的媒介机构、内容版块/栏目、发布时间、版面位置、版面空间,以及内容页层级数等副文本,这些副文本反映了口译活动报道的附加意义,如报道的性质、重要性、报道生发的背景等。 


第一,媒介机构的性质、主管部门、发行量等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对其刊载报道的理解和认同。本文搜集的52篇新闻报道涉及33个新闻机构(见表3),以党和国家主管的网络媒体和省市都市报为主,体现出多元性和大众性特点。 


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总体上受到主流新闻机构关注,但口译活动报道主要配合党和政府的网络媒体传播,以及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都市报、新锐报纸和门户网站对政治活动进行深度报道和多元化采写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一次外交部网站“中国外交论坛”和新浪网论坛共同主办的媒体采访(外交部,2007),这可以视为是政府机构将译员作为政府代言人推向媒体平台,通过译员在媒体中关于自身翻译工作的话语拉近媒体、公众与政府之间距离的案例,也是政府译员通过媒体平台主动发声,参与外交活动新闻传播的案例。 


第二,口译活动报道所属的内容版块/栏目显示出与“两会”记者招待会系列报道的紧密联系,本文新闻报道内容版块/栏目的统计结果见表4(8篇报道没有明示其所在内容版块或栏目的名称,故统计总数为44篇)。 


口译活动报道所属版块和报道时间均与“两会”密切相关,这表明政府口译活动报道的产生与政治活动本身的受关注程度高度相关。


第三,从版面位置、版面空间和内容页层级数这三类副文本来看,口译活动报道受重视程度较高,大部分报纸报道置于较容易被阅读的版位区域,拥有较大的报纸版面空间、较为醒目的版面排版,网络报道则设置较容易抵达的内容页层级数。 

 

以上分析表明,口译活动报道的生产与政治活动的受关注度密切相关,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报道是“两会”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配合主流新闻媒体多元化、接地气的新闻传播需求,同时“两会”口译活动报道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或称“外部收益”(马锋,2006),即媒体和公众对“两会”译员的关注延伸到对译员参与的其他政治活动的关注。 


(三)新闻报道的链文本

链文本指符号文本的链接因素,即文本接收者在对符号文本进行解释时,所受到的来自与文本相链接的其他文本的影响,如文章的延伸阅读、注释说明、网络页面的超链接等。通过链文本,符号文本意义的解释范围就从其所在的意义网络节点延伸到与之相关或可由之联想到的更广阔的意义网络中。


本文的链文本主要为与口译活动报道位于同一报纸版面、同一网络报道页面的报道,以及媒体采访的同一期节目,分析发现:第一,口译活动报道链接政治外交新闻。第二,口译活动报道链接社会娱乐、文化及其他翻译活动新闻。第三,口译活动报道作为封面导读的链文本。此外,普通大众对于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的评论也通过链文本参与到主流新闻媒体传播中。 


总之,口译活动报道通过链文本一方面与政治活动,另一方面与社会文化活动联系起来,链文本进一步为口译活动嫁接了政治性和社会娱乐性的双重意义。口译活动报道既可与硬新闻搭配,也可与软新闻相配,成为政府记者招待会活动系列报道中富有人情味的一抹亮色,也成为普通大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桥梁和话题。此外,从链文本的设置可以看出,译员对政府发言人妙语,如“铁帽子王”、“你懂的”等的精彩翻译一定程度上引导大众对中国文化和流行语翻译的兴趣。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赵毅衡的伴随文本概念为框架,讨论中国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在新闻报道中的传播,具体分析新闻报道内容聚焦的标新意义、新闻报道框架因素的附加意义,以及链接因素的嫁接意义对口译活动报道生成、解释和传播的影响。研究发现:


第一,口译活动报道的生成与政治活动,尤其与中国政府“两会”密切相关,是“两会”系列报道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报道以译语和政府发言人话语解读为主要焦点之一;报道所属版块或栏目,以及链接报道均与“两会”相关性最大;大部分报道的时间在“两会”召开期间。口译活动报道受到党和国家部门主管的主流新闻媒体关注;从版面位置、版面空间和内容页层级数等方面来看置于较容易被阅读的区域;甚至被作为封面导读的链文本,报道标题在报纸封面置于重要政治新闻的相邻位置等方面,则体现出新闻媒体对口译活动报道的重视。相对于国新办、国家部委和其他政府记者招待会,“两会”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尤其受到新闻媒体关注,这与“两会”本身的高关注度有关,一方面说明新闻媒体对“两会”的报道较为深入和多方位,关注“两会”记者招待会的口译活动,另一方面说明口译活动报道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与政治活动紧密相联。


第二,口译活动报道着眼于多元化、有故事、有温度的传播,体现了新闻传播的百姓视角。主要表现为报道的另一焦点为译员个体生活和工作状态的深度挖掘,报道内容还包括口译组织机构的人才选拔政策和翻译训练;媒介机构以多元化、大众化的网络媒体和省市都市报为主;链接报道包括社会娱乐、文化新闻等。由此可见,口译活动报道是政治活动系列报道中富有人情味的一环,是刚硬的政治新闻的柔化剂,符合新闻传播对百姓视角、新闻温度的追求。值得注意的是,“两会”报道中关于鲜活个体的特写不限于口译员,还包括与会记者、会场服务员、明星政协委员等等,但都没有形成大规模系列报道,这显示出口译活动作为软新闻焦点的特殊性。此外,口译活动成为连接政府、新闻媒体、大众的桥梁,如政府将译员推向网络媒体平台,与大众直接沟通其以翻译为核心的政治外交生涯;普通网民通过评论口译活动参与政府官方网站报道等。


第三,“两会”口译活动报道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媒体对其他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活动及其他政治活动、翻译活动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其他时间段的政府记者招待会或领导人出访口译活动报道均提及相关译员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中的口译活动;口译活动报道以其他翻译活动作为链文本等。此外,政府译员出席其他场合活动,以及译员的英语学习方法等也受到新闻媒体关注,这些报道由于没有涉及政府记者招待会,不符合本文语料筛选条件而没有进入语料范围,但作为辅助语料一定程度上表明“两会”期间关于政府译员及其口译活动的集中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已经引起了大众关于译员个体和群体、外交翻译实践及英语学习的更多兴趣。从伴随文本概念来看,评论文本具有向前文本转化的潜势,前一年关于“两会”口译活动的新闻报道成为下一年“两会”及其他活动新闻报道的前文本,影响关于口译活动的更多评论。


总之,口译活动不仅在政府记者招待会现场起沟通作用,也是政治活动系列报道中“有温度”的新闻传播。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对政治场域口译活动以及政府记者招待会新闻报道的认识和解读,一方面将学界目光从口译活动的现场性转向其社会属性,关注新闻媒体对口译活动的报道,另一方面拓展政治活动报道的研究维度,初步表明将口译活动纳入新闻传播分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8期

(本期执编:库萝)


订阅信息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新闻界》,国内邮发代号:82-849,欢迎您订阅!


您也可访问《国际新闻界》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du.cn/ ,免费获取往期pdf版本。


此外,编辑部还存有少量过刊,您若需要,可微信私信我们或发邮件至 gjxwj0@126.com 与我们联系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