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龙抬头,这些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

十堰发布 2024-04-12

十堰市委市政府官方微信

点击左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是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也叫“龙头节”、青龙节。


值此时节,春风化雨,大地返青,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这一天,一项重要习俗活动是理发,亦称“剃龙头”,有鸿运当头之意。


农历二月二是十堰人比较重视的传统民俗节日,一个个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在鄂西北大地的十堰世代沿袭着。



“龙抬头”的“龙”指什么?


有观点认为,“龙抬头”具有一定的自然崇拜性,但这里的“龙”并不是平常所说的“龙生九子”的龙。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天象,发现二十八宿之东方七宿所构成苍龙的第一宿——角宿,在惊蛰和春分间逐渐从地平线升起,认为此时东方苍龙开始觉醒,即将担负起行云布雨,助力谷物生长的责任。


自古以来,“龙抬头”都被视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星宿之龙的形象化创造,也逐渐同民间信俗中的“龙”或“龙王”相融。




诗祖故里二月二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多处“龙”的诗句。《诗经》中的《小雅·蓼萧》:“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诗经·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诗经·小戎》:“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诗经·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诗经》采风者、编撰者、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房县也有着许多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比如旧时二月初二,在房县门古寺镇等地有龙王庙前玩龙灯、烧香敬龙、 吃龙会、忙春耕、祈祷五谷丰登的习俗。



十堰人二月二的食品常以龙冠名:龙须面(面条)、龙摆尾(红薯粉条)、龙腾云(笼蒸菜)。剥葱叫“扯龙皮”,饺子叫“龙耳”,青白龙渡汉江(菠菜、大葱素肉汤)等。


“龙抬头”所在的二月二,又被认为是福德正神即社神,俗称土地神的生日,故在民间有“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之说。


二月二接“花朝”集会,扎“龙坛”、“龙棚”,敬龙牌,唱社戏《龙官借宝》,补接春客、赶集。


在乡村,二月初二“龙抬头”之后,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山林长虫(蛇)等出洞开始活动,人们在山野活动要注意安全。




二月二剃“龙头”


“龙抬头”在这一天十堰有“理发去旧”的说法。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青年男女在这天也喜欢约会:“二月二龙抬头,小姐梳头上绣楼。手扒窗户向下看,眼气少年好风流。”民歌还描述了害羞的女子:“二月二龙抬头,走到姐的大门口,板凳仰到门里头。哥哥听仔细,不是不理你,爹妈在屋里。”


后来,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可以在春光明媚的二月二公开约会,游春踏青。




张湾区流传上百年的草把灯舞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在张湾区柏林镇、黄龙镇等地,人们会以一种特有的民俗活动——草把灯舞,来迎接“龙抬头”吉日的到来。草把灯是用稻草、竹篾、木头等材料扎制而成,期盼在新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据史料记载,草把灯发源于宋代,2013年11月,草把灯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草把灯舞在张湾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具有娱乐、交流等社会功能。十堰地区山高林立,地形复杂,在古代旱涝灾害频发,疫病流行。祖辈们为求风调雨顺、驱除瘟疫,就在“龙抬头”之日扎制龙灯,到龙潭祭拜龙王,将龙身插满香火,寓意苍龙升天保佑百姓五谷丰登、安康幸福,在这种美好愿望下就形成了民间在农历二月初二玩草把龙灯的习俗,并一代代传承下来。





今年恰逢农历甲辰龙年龙年“龙抬头”,盼有好兆头愿我们都能提振精神头不负春光、不负自己


往期推荐(戳下方标题)
这个春天,跑完 “堰马”,继续打卡十堰春色!
应对现实挑战,中国制造如何保持竞争力?
骄傲!十堰这项发现被写进教科书!



十堰发布综合
制图 | 包曼

编辑 | 王佳  责编 | 静静
初审 | 陈玉  终审 | 彭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