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啦!媒体全城寻人,寻的竟是大工的他们
【寻人信息】
谁认识理工大学的李昊达、朱小超?“2018年3月17日晚,理工大学李昊达,一班,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朱小超,一班,贵州人。” 互动热线:82488888
这是一条转自半岛晨报26日A3版的寻人信息……
3月23日下午1点多钟,高新区凌水医院附近公交车站点旁,一位晕倒在马路边的老人,引起了路人的关注,很快,医生、民警都赶来了,在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理工大学李昊达、朱小超”等字,众人将其救起后,她说是专门从双兴街过来报恩的。
老人晕倒路边 引来众人关注
“朱大夫,快点来,有位老人在马路边晕倒了!”听到呼喊声,在凌水地区医院工作的朱丽莉大夫,本能地抓起听诊器就往外跑,来到医院西侧的公交车站时,她看到地上躺着一位老人,周围围了不少人。朱大夫赶忙上前将老人搀扶起来,询问她的状况。
这时候,老人哭腔都出来了,说话含混不清,朱大夫和几位路人将她扶到了路边的台阶上坐下,做了基础的检查。在确定暂时无大碍后,朱大夫和路人询问她的基本情况,老人的情绪平缓之后,能和大家进行简单的交流。
记者赶到现场时,老人还在地上坐着,旁边有两位协警在照看着她,朱大夫也一直在现场守护着。
手里攥着纸条 讲述温暖故事
老人的手里拎着一只包,说自己住在西岗区,在大家的劝说下,她打开包拿出了身份证,显示她住在西岗区双兴北巷21号,今年66岁,姓宋,包里面还有一个残疾证的封皮,但是残疾证书已经没有了。
她的手里攥着一张纸,上面写着“2018年3月17日晚,理工大学李昊达,一班,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朱小超,一班,贵州人……”老人尽管言语不清晰,也能基本交流,断断续续的话语中,她讲述了自己来凌水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这两位学生,表达感激之情。
据她说,3月17日,她身体不好,来到附近的大连市心理医院看病,傍晚,在她准备回家上车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这时候有两位大学生过来帮忙,陪她等车还把她搀扶着上车,两位大学生的举动让她倍感温暖,她还记下了两个大学生的名字和家乡。
遗憾的是,老人家这次来到凌水街道,未能找到这两位大学生,还不慎摔倒了,幸亏得到了好心大夫和众人的帮助。下午3点钟左右,高新区公安分局凌水派出所的民警将老人搀扶着上了警车,根据身份证上的地址,将老人送回家。
因为纸条上记录的信息不完整,记者也未能帮助老人找到这两位大学生。于是在半岛晨报上登出了前文的寻人信息。
好在这个温暖的故事能够得以延续。26日傍晚,记者找到了两位大学生李昊达、朱小超,他们讲述了在公交车上偶遇老人、陪老人到市七院买药,又将老人送上公交车的过程,为了圆老人心愿,记者也联系上了老人的儿子,让这个感动滨城的故事有了一个结果。
故事接续:帮助老太太的两位大学生找到了
大学生帮助老人,老人反过来寻找恩人谢恩,这一温暖故事通过本报报道见报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很多人纷纷帮助联系李昊达、朱小超两位同学。凌水地区医院朱丽莉大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周学飞老师主动帮着联系对接,大连理工大学的杨玉林老师也给本报热线电话82488888打电话提供线索。
26日下午5点半,记者在大连理工大学见到了李昊达、朱小超两位同学,李昊达是运载学部2017级工程力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大一学生,朱小超是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大一学生,他们向记者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不约而同:他们陪老人买药,又送老人上车
事情发生在3月17日晚上7点多,朱小超在市政府公交站点上了开往理工大学的406路公交车,“我上车之后就看到一位老太太在拍打着自己和车座,情绪有些激动,嘴里不停地说着什么,说着说着眼泪都出来了,这时候有一位女乘客给她递了一包纸巾,还有一位大爷在劝她。”
李昊达是在黑石礁站点上的车,“我上车后也注意到了这个老奶奶,我觉得老人的精神状态不太稳定,怕她出事儿,就在旁边照看着她,车里有很多人,很安静,大家对老人的激动情绪也都表示理解。”
李昊达和朱小超来自不同学部,他们在此之前并不认识,到了凌水的公交站点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同一件事情,担心老人会出状况,他们就扶着老人下车,并陪着老人来到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买药,“管老人的情绪不稳定,但她知道自己要买什么药,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
买完药之后,李昊达和朱小超又扶着老人到公交站点,陪同老人乘车,这时一辆406路公交车恰好驶来,当他们准备扶老人上车时,老人却不上车了,她走到附近的一家药店,借来纸和笔,一定要记下两位同学的名字,李昊达说:“老奶奶会写字,除了名字是我们俩自己写的,其他的字都是老奶奶写的。”记下名字后,他们就将老人送上了车,整个过程有半个多小时。就这样,老人家在23日这天,手里一直攥着这张小纸条,也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辅导员老师:“两位陌生同学帮助老人,这是可贵的默契”
27日,记者也采访到了李昊达的辅导员杨玉林老师,杨老师说:“李昊达是运载学部的大一学生,这件事儿在我们运载学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一名同学是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的,他们并不认识,却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情,这是一种可贵的默契,这种不旁观、不漠视的主动作为的精神,值得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学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工、在运载学部有这样的良好风气和氛围。”杨老师说2017年1月,半岛晨报曾报道过3位大学生扶起受伤的老人并送老人去医院的故事,那3位大学生也是运载学部的,“当这样的好人好事接连发生,就形成了一种正能量的风气,我们会将这样的凡人善举在学校内大力宣传的。”
爱心对接:记者找到老人的儿子,他说得最多的也是感谢
“老奶奶挺可敬的,别人对她的一点儿好,她都记着!”朱小超对记者说。
老人为了寻找两位大学生费了不少周折,甚至晕倒在马路上,为了圆老人的心愿,记者在凌水派出所的协助下找到了老人的儿子李先生,并将两位大学生的联系方式留给了李先生。
李先生说,老母亲精神有些抑郁,多亏了社会上那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才回到了家,“我和老太太一样,非常感激两位大学生和好心人的帮助,我先把老人照顾好,再征求一下老人家的意见,尽量去满足她的心愿。”
本文作者 |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 来庆新
内容来源 | 半岛晨报
责任编辑 | 周学飞
近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