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工毕业,他放弃了上海的工作,毅然来到这里……
“黑的终点,有光;夜的尽头,会亮。我会一直在路上。”这是周建仁最喜欢的一句话。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周建仁,在2016年那个夏天做出一个让很多人吃惊的决定,放弃在上海的工作,带着自己简单的梦想——让大山变得更好,远赴贵州省册亨县,走上了一条艰难但更勇敢的人生道路。
2016年3月,周建仁在册亨大山里第一次试验熬糖,如今3年过去了,他仍然在坚守大山红糖梦。周建仁的红糖厂让外出打工的爸爸妈妈们重回册亨,让留守儿童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初心:为留守儿童找回父母的爱
2015年暑假,周建仁跟随暑期支教团队,第一次来到贵州册亨纳桑村。册亨是贵州省国家级贫困县,地处边远山区,境内的纳桑村是一个高山上的村落。初到这里,周建仁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甘蔗林,漫山遍野、一望无际。而走进村子,第一次见到册亨的留守儿童时,周建仁有些吃惊。与想象中在青山绿水中快乐嬉戏的孩子不同,他们没有这个年纪的活泼,反倒表现出一种沉闷。
原来,这里很多孩子的父母迫于生计,选择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和爷爷奶奶一起守在村里。这些孩子比起同龄人承担着更多:做家务、干农活,有的还需要照顾爷爷奶奶。
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留守儿童比例竟高达70%。周建仁为这些孩子感到心疼,可当时他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支教结束回到学校,大山里孩子们那忧郁的眼神一直萦绕在周建仁的脑海里,久久不散。甘蔗林,大山,孩子,某一天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周建仁心潮澎湃,去册亨,建个红糖厂,帮助那些孩子。
创业:要和这座大山一起变得更好
2016年6月,周建仁大学毕业,面对人生的选择,他陷入两难境地。家在浙江温州的周建仁,已在上海找到了工作。可是,他心里却总装着那个偏僻的山村,还有村里孩子们的眼神。有一个画面始终在他头脑中挥之不去:一位外出打工回到家的母亲,泪眼婆娑地面对孩子,因为孩子对自己已经陌生了。最后,周建仁决定放弃上海的工作,回到大山去,和孩子们在一起。他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背上简单的行囊,远赴册亨县去创业。周建仁的创业初心单纯而美好——开办红糖厂,做天然的、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的红糖,让大山变得更好。
对于这一开始被大家认为“傻气”的创业,周建仁心里也是忐忑。
摸索做红糖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在人生地不熟又偏僻闭塞的山里,再小的事情要做好都没那么容易。缺工人,周建仁就自己上。没有经验,周建仁就走访村子里其他红糖作坊,学习制糖经验,创新制糖配方,优化制糖流程。他反复进行实验,一次次失败却又一次次执着地坚持……顾不上睡觉、顾不上吃饭、顾不上洗澡。
然而,比起身体上的折磨,一直没做出像样的红糖所带来的精神打击更令周建仁承受了难以想象的重压。一开始的四五天,连出十多锅红糖都无法成型,这让周建仁不知所措,失眠、惆怅,但他告诉自己,必须坚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问题所在,用新鲜现砍的甘蔗熬出来才能成型。就这样,周建仁跌跌撞撞,终于做出了人生第一块红糖。
花开:爸爸妈妈回来了,孩子们笑了
2017年2月7日,周建仁纳桑红糖系列产品正式上线销售,这份甜蜜的事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篇。现在,周建仁的红糖厂规模不断扩大,纳桑村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劳动力选择留下来,孩子们爽朗的笑声让寂寥多时的小山村重新焕发生机,周建仁的脸上也绽开了笑容。
王应格是红糖厂的第一批员工,之前为了养家,她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经常一别几年不能回家。她心里非常牵挂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可是又没办法,当地没有能打工的企业,务农又没有多少收入,为了生计她不得不在外奔波多年,有时候回家了孩子都不认识自己。一提起这些,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眼眶红红的。她说,这位年纪轻轻的老板,开办红糖厂,让我们能回到村里,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致富,真的很感谢他。像王应格这样的村民有很多,周建仁的红糖厂走上正轨之后,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到了村里,有的在红糖厂上班,有的则传承古法红糖的手艺在市集上销售,再也不用离家去外地打工了。
在红糖厂机器的喧嚣声中,山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孩子们的欢笑,村民们充满希望的眼神,都是对周建仁这份甜蜜事业的肯定。周建仁常年奔波在高海拔的贵州山区,强烈的紫外线让这个曾经活跃在学校舞蹈团、绽放在央视等舞台上的帅气小伙子,变得皮肤黝黑,却充满活力。
周建仁的创业路还在继续,就像他常说的:“这件事我一定要做。”周建仁的身上有着一丝微光,有关青春,有关担当,有关初心,有关梦想。
内容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刘玉 校团委
责任编辑 | 周学飞
近期精彩内容
大工这位89岁的院士亲手向总理递交了一份建议书,到底为了何事?
为大工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