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于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重点工学院之一,代表了当时工学的最高水平。
多年建设发展,大连理工大学不负众望。1960年跻身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8年3月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启动实施“211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启动实施“985工程”建设,2017年9月,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作为我国工业体系的中坚力量,兴校强国,是大工人最坚定,也最诚挚的承诺。
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第一座现代化油港、第一座大型砼斜拉桥与T型刚构体系桥梁......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里,凝聚着一代代大工人的心血。
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胖五”首飞、国产航母下水、C919国产大飞机翱翔、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顺利建成、多次刷新世界纪录的“蛟龙号”下潜,背后依然少不了大工人的卓越贡献。
一路前行,大连理工大学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不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校71年来,大工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涌现出一批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等为代表的治国栋梁、以核潜艇之父彭士禄等为代表的学术大师、以入选改革先锋100人的全国优秀企业家倪润峰等为代表的兴业英才。广大校友秉承大工人爱党爱国的优良传统,保持对民族、社会和未来的强烈责任感,凭借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建功立业于祖国大地,汇聚成了大工今日的无上荣光。
如果说爱国的红色基因开启了大工不畏前路的奋斗征程,那么潜心专研的科研工作者构成了大工的血肉和脉搏,让大工随时代不断向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大连理工大学4项成果喜获嘉奖。这不仅是学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也是对全情投入、果敢坚定的大工科研人的最佳肯定。由郭东明院士领衔的“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精密制造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成为本年度获此奖项的唯一团队;由宋永臣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演化理论与调控方法”,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由郭旭教授、程耿东院士领衔完成的项目“复杂约束下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由康仁科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大尺寸硅片超精密磨削技术与装备”,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高校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总数统计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大连理工大学获奖项目总数排名第7,成绩耀眼。
从2015年到2019年,仅5年时间大连理工大学就以第一完成单位斩获国家科技奖10项,在全国高校里也是位居前列。科研攻关,不惧艰难,哪怕是十年、二十年,一如当年“主楼”建设模样,大工人总是把科研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
肯吃苦、能出成果,不仅仅依靠一流的平台,更得益于大工所建构的良好的人才生态。
从人民日报记者对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精密制造创新团队的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学校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关心:
“项目做完分奖金时,郭老师(郭东明院士)总是主动要求拿得最少,说年轻人要买房子,比他更需要用钱。”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巍说,“郭老师不止一次说过,他很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团队成员从没有因为利益纠葛,跑到他那里去‘告状’。
“大工招聘人才的模式,在我了解中,对于应聘者应该说是最有诚信的。”2013年12月从芬兰回国的丛丰裕深有感触地说,“学校严谨务实的校风让我选择了大工。”
诚信、严谨务实、没有学科壁垒、宽松的学术环境,年轻的科研人员感受到的,是大工自上而下的支持。
因而,大连理工大学汇聚起了这样一批人才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408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教师中的两院院士3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2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
这是一支充满无限活力的队伍。2020年4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2019年国际专利申请情况。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申请量为141件,比2018年增加88件,申请量位列全球教育机构第7名,国内高校第4名。一校、两地(大连市、盘锦市)、三区(大连凌水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的办学格局为人才提供了科研乐土;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217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校所合作关系为人才开阔科研之路;均为大连市优质教育资源的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为来到这里的人才,解决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加入大工,现在就有机会!基于当前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势,第三届大连理工大学青年学者星海论坛将于6月15日北京时间20:00-22:00线上开启,全球直播!大连理工大学青年学者星海论坛是学校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引进集聚计划的重要载体,旨在通过主题报告、学术研讨等形式,为海内外青年学者搭建广泛交流的平台,共同开展国际前沿热点问题研究,了解学校及省市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与学校相关学部(学院)和团队建立实质性联系,共同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期间各学院还将举办22场线上分论坛,欢迎广大青年学者持续关注!数学科学学院星海“云论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星海“云论坛”、外国语学院星海“云论坛”、环境学院星海“云论坛”、能源与动力学院星海“云论坛”、软件工程学科星海“云论坛”、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星海“云论坛”、建设工程学部星海“云论坛”、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星海“云论坛"、物理学院星海“云论坛”、建筑与艺术学院星海“云论坛”、经济管理学院星海“云论坛”、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星海“云论坛”、化工学院星海“云论坛”、生物工程学院星海“云论坛”、机械工程学院星海“云论坛”、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星海“云论坛”等具体信息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如果您想要深入了解大连理工大学,除了第三届星海“云论坛”,还有很多跟大工老师交流的机会。大工早已为你准备了诸多岗位,从初出茅庐到小有成就,大工都有合适的位置留给你!
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有力竞争者,具有3年以上海外任职年限的优秀海外青年人才。教授(研究员)应在相关学科领域取得具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副教授(副研究员)应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或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讲师应学习背景优秀,理论基础扎实,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0周岁。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的海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对于人才,大工从不吝啬耐心和关怀。除了提供良好的科研氛围,还有可观的薪酬,以及系列保障,支持人才在大工扎根:1.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按国家和学校规定享受相关福利,其中协议工资制岗位视岗位聘任情况提供40-200万薪酬;“星海青千”岗位提供40万以上薪酬;博士后提供20-40万薪酬。(税前全口径薪酬)2.视岗位聘任情况提供40-750万安家住房补贴(含省市补贴)和引进人才公寓。3.提供完善的学科平台、充足的学科经费、良好的办公环境,视岗位聘任情况提供20-200万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指标等。4.提供良好的生活医疗保障,解决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学校网址:https://www.dlut.edu.cn/招聘网址:http://talent.dlut.edu.cn/
联 系 人:李老师 0411-84708717
雷老师 0411-84708712(博士后)
简历投递:zhaopin@dlut.edu.cn
postdr@dlut.edu.cn(博士后)
大连理工大学
诚邀海内外英才加盟
扫码了解详情
大连理工大学云招聘专场
近期内容推荐
聚焦返校!大工2020届研究生毕业生返校安排敲定!
从接连挂科到专业第一,她说“压力最大时,进步也最大”
大工学子快快来,毕业直接做士官!
暖心又给力!大工师生热议2020年全国两会!
全国两会拉开大幕,这些大工人在两会!
为大工点赞(在看)